抄检大观园,黛玉没反应,探春激烈反抗,宝钗搬走了,这是为什么

抄检大观园是一次突击检查。从傻大姐捡到绣春囊开始,争斗和布局都是在大观园外进行的。整个过程中有两个隐藏的设定:大观园内诸人不知道会有这次抄检;他们也不知道抄检的原因。直到抄检结束,也没有证据表明,她们知道内中真实的原因。

那么,她们是否愿意接受此次抄检呢?必然是不愿意的,不管抄检原因是明面上的丢了一件东西,还是实际上的查找绣春囊来历,她们实际上都无法接受这件事情。

抄检大观园,黛玉没反应,探春激烈反抗,宝钗搬走了,这是为什么

因为抄检本身就意味着“有疑”,需要“去疑”。而小姐们的清白是不容置疑的。一旦某人查抄出来东西,那么对于她的清誉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让人抬不起头来;而大家同住大观园,免不了一起都有了门禁上的“嫌疑”。而抄检之所以是个馊主意,那就是,如果查不出来东西,那么所有人都仍然是“有疑”的,更是洗不清楚了。所以凤姐一开始就建议私下悄声查访,而不是做出这种声势浩大的丑事,主动往小姐们身上泼脏水。

整个过程中,每个主子提前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同的。而且主子和丫环并不住在一起,每次都是直奔丫环房中,也使得主子很难做出即时的决断和反应。

抄检是从贾母已经安寝,小姐们都已经回到园中开始。从此刻开始,随着抄检时间越来越晚,主子们和丫环们也渐渐都休息了。

抄检大观园,黛玉没反应,探春激烈反抗,宝钗搬走了,这是为什么

第一站是门口上夜的婆子。

第二站是宝玉处。宝玉还没有睡下,但是他提前不知道抄检,无法做出布置,阻止事情的发生。同时,宝玉本身性格并不强硬,不太拂逆长辈安排。即便如同后文王夫人一一审查逐出怡红院的丫环,这种关系死生之时,他也不敢略微分辩一二。

第三站是黛玉处。黛玉已经睡下。前文已述贾母已经安寝,又过了这么一段时间,并不奇怪。如果要讲细节的话,那就是时间还不是很晚,同时黛玉向来睡眠质量不好,所以她只是睡下,而不是睡着。和后文李纨、迎春睡着是不同的。

起来后,凤姐一直陪着她说话,她也并不知道抄检的真正原因。甚至都不知道正在丫环房中做什么。后文“善保家的自为得了意,遂忙请凤姐过来验视”,以及李纨处,“因李纨才吃了药睡着,不好惊动,只到丫环们房中,一一的搜了一遍”,也一遍遍说明了主子和需要抄检的丫环并不处于同一空间。那么黛玉不明事态进展是合理的,自然也做不出什么反应。后面也没有查出来什么问题,所以事过之后,黛玉也没有发作的理由。别人有损自己尊严,需要当场发作,比如送宫花,比如探春直接给王善保家的一巴掌,比如宝钗说自己没有好兄弟做杨国忠。如果当时不做表现,那就只能让事情过去,不再作声。

抄检大观园,黛玉没反应,探春激烈反抗,宝钗搬走了,这是为什么

第四站是探春。作者将探春推出来,作为姑娘们对于不合理抄检的不满的发声者,是合理的。这里面隐藏铺垫了两点前提:探春曾经理家,作为一个前管理者,必然消息渠道更加通畅;同时也对家庭内部斗争认识更加深刻。再加上探春本人是贾府的年青主人,还具备“玫瑰花”的性格,她的表现是水到渠成,也是最适合表达激烈意见和反抗的人选。

她有消息通报,有自己的深刻思考,还有安排反抗的手段。拒绝抄检,也代表着一种态度——清白不容检验,不容有猜疑。她代表的是姑娘们的利益。夹杂在邢王二夫人和王熙凤这些奶奶们的不和斗争、下层婆子对丫环们的矛盾斗争中,被无视和牺牲掉的姑娘们的利益,只能勉力维护尊严。她同时也代表着贾府未来一代的无奈。斗争已经如此激烈,自保尚且如此之难,又怎么能推动众多人目标利益一致,共同维护家庭利益,而不是相互斗争呢?贾府这艘巨轮,掌舵者已经无法完全控制走向,事故发生只是时间问题了。

抄检大观园,黛玉没反应,探春激烈反抗,宝钗搬走了,这是为什么

第五站,李纨处已经睡着,查了查丫环。

第六站是惜春处。惜春年纪小,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吓坏了。随后便是她孤介冷淡性格的大发作:入画查出来问题后,惜春坚决地要赶走她。惜春同样抵触抄检,也明白抄检出问题的恶劣影响,但她的性格和经历指导她做出的选择是决绝地保全自身:“嫂子依他,我也不依。”“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没脸,我如何出去见人。”甚至对尤氏说出了“近日闻得多少议论,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排上了。”惜春没有探春那样的见解和手段,也不懂得如何圆滑地处理这种清白问题。所以她用过激的反应,不顾及其他人脸面,也一定要保全自己。

抄检大观园,黛玉没反应,探春激烈反抗,宝钗搬走了,这是为什么

最后一站是迎春。这里不仅迎春睡着了,连丫环们都准备睡了。扣门许久,才开了门。同样未惊动主子,只抄检了丫环。司棋事发,王善保得了没脸。虽然没有直接写明迎春的反应,但是后面司棋求迎春时,迎春的性格特点,却是反应的明明白白的。迎春是知道缘故,事关风化,无法挽救。但她心底软和,无法像惜春那样坚决舍弃丫环,只求自保。所以司棋还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这里迎春无法救,也无法说狠话让司棋死心。所以拿一本书看——和当日金丝凤事件,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去看”时候的处理方式一模一样。

但是这里迎春还是被周瑞家的话刺痛了。周瑞家的先是暗示:你做的事情难见园里的人,让大家不体面。而后直说:把姑娘都带得不好了。这两句话出来,实际上是给迎春难堪。迎春无法再让局势闹下去了,她的身份不允许现场再有关于自己清白的质疑声音出现。迎春给出了司棋明面上让她出去的理由:因为年纪大了所以需要出去。无力地挽救一下彼此的声誉。

处理金丝凤,到处理司棋事件,不难想象迎春嫁入孙家后,如何应付孙绍祖。先是忍让,实在是突破自己大小姐的清明底线的时候,再做面子上的规劝。可惜孙绍祖不是司棋。她无法劝阻别人,也无法保全自己了。

抄检大观园,黛玉没反应,探春激烈反抗,宝钗搬走了,这是为什么

最后,第二天,宝钗便来辞别。她可能不知道抄检的具体细节,但她一定是知道了进行了抄检。宝钗不可能允许自己被抄检,也绝对不允许自己被怀疑,她也没有权利插手、置喙贾家内部的决定安排。那么她只能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抄检大观园一节中,主要要铺排的是惜春入画、迎春司棋的情节,为后文她们的命运和选择做下安排:惜春为了自保清白,内心彻底地与宁国府决裂,未来也会彻底地和俗世决裂。迎春懦弱地驱离司棋,她的懦弱柔和,无法自保。同时也让探春在时机、背景、能力兼具的情况下,大放异彩,为贾家发出了一声悲鸣。

当”嫌疑“蒙身之时,每个人都无法做出能力之外的反抗。这也不过是外界严酷考验的第一次预演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