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議取消發佈會外文翻譯,我有話想說

人大代表建議取消發佈會外文翻譯,我有話想說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株洲市委副書記、市長陽衛國提出了一項和外文翻譯有關的建議,引起了很多關注。作為一名口譯工作者,我有話想說。


這位人大代表表示:“經過調查研究,並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我們覺得此舉沒有必要性,建議在國內舉辦新聞發佈會等重大外事活動中取消外文翻譯。”


他給出了四個理由:一是合乎法理。二是彰顯文化自信。三是維護漢語尊嚴。四是提高溝通效率。


對於第一和第三個理由,我完全認同。作為聯合國通用語言的中文,能夠有更多的尊嚴,自然是我們所樂見的。


但對於第二和第四個理由,我有不同看法。刻意取消重大外事活動的外文翻譯,不僅不能彰顯文化自信,反而是內心敏感脆弱,文化不自信的表現,並且會降低對外溝通效率。


這位代表在解釋第二個理由時說道:“在官方性質的新聞發佈會或記者招待會上,取消外文翻譯,有利於推動中華文化在全球的有效傳播,提升中文的感召力、影響力,增強中國在國際輿論的主動權、話語權,進而彰顯中國文化的自信。”


這個理由,實在讓人費解。這裡提到的發佈會等活動,自然是有外國人參加的外事活動,不然也就不涉及翻譯。


既然有外國人參加,卻不翻譯成外語。如果外國人都不知道中國人在說些什麼,何談推動中華文化在全球的有效傳播,增強中國在國際輿論的主動權、話語權?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個不懂中文的外國人,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參加沒有翻譯的外事活動,會有怎樣的感受?


是感受到中文的感召力、影響力,還是感受到傲慢和不尊重?這樣做,是增加外國人對中國的善意,還是不必要地製造對中國的敵意?


人大代表建議取消發佈會外文翻譯,我有話想說


在一次電影節活動中,姜文即興發言後,發現有外賓在場,卻沒有翻譯,於是打斷活動,臨時讓主持人現場翻譯。


有人認為姜文的舉動沒禮貌,不尊重人,但其實,這恰恰是姜文尊重人,不得罪人的表現。請來外賓,卻不提供翻譯,把外賓當擺設和道具,這才是不尊重人吧。


這位人大代表提到,他的建議,是“經過調查研究,並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後提出的。顯然,這不是他個人的想法,而是有廣泛代表性的。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越來越多地面臨著美國的遏制,和被超越國家的敵意。在此背景下,可以明顯感受到民族主義情緒在升溫。但是,我們需要的不是失控的民族主義和盲目的自信,而是冷靜的頭腦和對於自身處境的正確認識。


在這種環境中,我們需要格外重視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多做外方的工作,爭取對中國的善意,從而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做到這一點,需要和外方進行信息的溝通,思想的溝通,情感的溝通,從而為國家爭取利益。我曾經參與過一些相關的工作,所以深知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反覆耐心細緻地和外賓溝通,要入腦入心。如果傲慢地以我為主,只講中文,那麼顯然是無法說服外方站在我們這一邊的。


這位代表還提到:“外國記者在我國境內參加的各種活動應該入鄉隨俗,儘可能掌握和熟練使用漢語”。


不少外國人能用中文侃大山,但不聽翻譯,就能理解中國人講話中經常提到的古詩詞,以及“大水漫灌”“渾水摸魚”等表述真正含義的外國人,就非常少了。


此外,孔子學院在海外的發展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對今後外國人學中文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更重要的是,把講好中國故事的重任,交給外國記者,總感覺不太放心。


外國記者熱衷於報道的,可能並不是正能量的中國文化。在外媒筆下,方方成為了武漢的良心(conscience of Wuhan)。


人大代表建議取消發佈會外文翻譯,我有話想說


搞亂香港的人,在英美記者的筆下,就變成了民主人士(pro-democracy figures)。這難道有利於增強中國在國際輿論的主動權、話語權?


人大代表建議取消發佈會外文翻譯,我有話想說


所以,綜合來看,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目前來說,還是有必要主動把中文翻譯成英文,讓外國人瞭解真正的中國。


如果在對外交往中,無視英語是國際語言的現實,任由強推中文的想法發展下去,那麼就無異於主動與國際社會脫鉤,這豈不是美國求之不得的?


學好英語,用好翻譯,是有利於國家利益的。而強推中文,只有虛名,沒有實利,還是不做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