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作者简介:落小羽,喜欢看书、看剧,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关注我,一起长知识!

说起李清照大家应该都不会觉得陌生,无论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还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亦或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每一句都是经典。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封建制度的古代,作为女子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中华文坛几千年的女词人几乎没有几个,有才有貌,又有人格魅力的更是凤毛麟角,李清照就是其中一个。

李清照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名字更是到了太阳系,1987年国际天文学家选取了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李清照就是其一。这样一个古今中外如雷贯耳的名字,要怎么认识她呢?我们不妨从她的出身、她的经历、她的选择和她的情怀,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名人”。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少女情怀总是诗: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的诗词成就有多高?她可以与苏轼,辛弃疾,陆游媲美,与陶渊明,杜甫,李白等各个时代的开创者比肩,她创作的易安体,连辛弃疾都仿效。

李清照出生在山东章丘明水镇的老家,那个时候正是北宋盛世,人才辈出,其中司马光,黄庭坚,王安石,苏轼等,都是被后辈赞叹的人。而李清照的父亲,姓李名格非,曾经被收于苏轼门下,后世称他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为人清廉公正,两袖清风,可谓是明如镜,清如水,李清照一出生,李格非就对她宠爱有加。李清照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如此的家教之中,李清照从小开始,就日日熏陶于书香之中,勤读百家经典。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等到16岁,李清照随父亲进入汴京,成为了一个异乡人,一家人意味着要抛弃原来的生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真可谓一朝丧母在人前,寄人篱下定今生,虽然吃穿用度样样不愁,也有众多年纪相仿的姐妹相偎相伴,但哪里有自家的轻松和自在?而李清照比黛玉幸运的是她成为异乡人时,身边尚且有家人陪伴,母亲王氏虽是继母,却是贤惠通达,而父亲李格非原本就对她宠爱有加。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人生最美好最值得怀念的时光就是少女时刻了。少女时光点缀了李清照的整个人生,从此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闪耀。此刻的李清照肆意欢笑,此时此刻能有一段完全放松,只属于自己的时光真好。这一首不足四十字的小令,将李清照当日尽兴游玩的美好时光完全保留下来,丝毫不扭捏矫情,想必李清照当时写作时,也是玩到了极致。

少女时的李清照是不谙世事的,早期的诗只有灵动没有哀愁,那时候她细弱的肩膀上不需要承载那些多愁,这样也好,他可以在有限的时光里带着童真,带着那样一场欢喜,待她成年遇到真爱,等她经历满身风雨,睡梦中也可回忆年少的这段美好时光。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人生若只如初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7岁正是朝气蓬勃,青春袭人的年纪,少女的情怀中多了一次敏感细致的心思,情窦初开的年纪,女孩子总爱从古典的书籍中寻找那种朦胧未知的情绪与感动,渴望遇一人白头,成就一段旷世奇缘。

这一年李清照只有17岁,在这般美好的时节,她的心里忽然有一种莫名的寂寞。此时的她渴求天地间一个男子来爱,渴求得到一份真心。而此时李清照已经有很多作品问世,也不乏被身份尊贵的学者津津乐道,同在汴京的赵明诚自然从他人口中听过她的大名,此时的赵明诚已经对李清照生出一股倾慕之情。

赵明诚正就读于太学,他的父亲乃是当朝尚书赵挺之,家境殷实,身份显赫,但是赵明诚不爱仕途,生平最爱收集金石书画,闲时逛古玩市场,他更喜欢研究东坡诗文,每每阅之都做认真的摘录。当时李格非对赵明诚也是十分欢喜,这一对有缘人终是相遇,也许这世间最美好的姻缘无不是上天的巧妙安排,所以才有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有了梁山伯和祝英台,有了李清照和赵明诚,有了杨绛和钱钟书……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十分甜蜜,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李清照的每一天都沉寂在幸福中,一对伉俪,鹣鲽情深,新婚以来感情更是如胶似漆。赵明诚当时在太学上学,每月只有初一、十五可归家,即便太学毕业后为官,也不可能在家中天天和李清照一块,但他们的精神上有一种高度的契合,因此时间相伴便没有那么重要。

赵明诚和李清照才学出众,他们最幸福快乐的事情就是一起创造一些诗歌,收集一些古玩字画,但是这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两人虽然都是官家子女,但二人的父亲却都出自寒门,其实并没有多少钱,赵明诚当时在太学期间根本没有经济来源。

虽然在经济上不宽裕,但李清照为了满足丈夫的心愿,时常省吃俭用,想尽各种办法。《金石录后序》记载说:每到赵明诚归家的那天,夫妻二人便笑着挽手上街一起典当衣物,如此换得五六百钱,然后欣喜若狂的去有名的大相国寺,那边有个很大的文玩市场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每逢相聚必去的地方。

好景不长,赵挺之去世。赵家被查抄,赵明诚带着李清照一同回到了青州老家,从此开始了一段赌书泼茶的“美好时光”。虽然青州这段时光是被迫的,代价很大,但也算因祸得福,李清照跟赵明诚度过了一段对于李清照来说美好的日子。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金石录后序》中记载说,在青州的那段日子,每得到一本珍贵的书籍,夫妻两人就一同整理成册。整理古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然而李清照和赵明诚却能从中寻得乐趣,吃完饭两人一同坐在“归来堂”中。烧上一壶好茶,开始比赛,规则是,在一堆书史中谁能迅速指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就可先品茶,李清照心思缜密,博闻强记,在此方面总是略胜一筹。

小小的庭院充满了欢声笑语,或许是情绪太为激动,只听哐当清脆一声响,茶盏翻倒在地,茶水泼了一身,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虽然这是属于他们夫妻间的小小生活乐趣,没有石破天惊的故事,然而却如此动人,值得铭记一生。《金石录》见证了这对平凡夫妻完美的爱情信念,也赐予了李清照后半生最贵重的回忆。

自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十几年来,夫妻二人虽无子嗣,感情却依旧美好如初。日子就这样安宁的过着,似水流年与世无争,现在看我想此时李清照应是极为欢欣的,虽然到青州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由此得到的这些快乐,也可以弥补那段伤心。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家国破碎身飘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在青州的10年虽生活清贫,但是李清照最快乐的日子,她与赵明诚日夜相守,寸步不离,赌书泼茶,阅尽人间春色,作为一个女子,她一生的诉求在这得以圆满。毕竟谁不渴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呢?没多久,赵明诚重新得到朝廷赏识,因此他匆匆离开青州,重返汴京,从此一个在繁华的汴京,一个在青州,两人开始了分离的生活。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时的李清照被迫和赵明诚分离,常常以泪洗面,世间谁不曾有过这样的渴望:我一生渴望被收藏,免我惊,免我扰,免我私家流离,免我无枝可依,免我流离他乡,免我死无人葬,因为有这样的担忧才会有黛玉含泪葬花的伤怀,她说“今日花落侬收藏,明日葬侬知是谁?”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李清照也是一个女子,赵明诚离开一年以后,李清照踏上了寻夫的道路。她担心“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重现,最终李清照的担忧终成事实,她不只见到了赵明诚的妾室,还见到了他蓄养的歌妓,一切都变了。此时回想起当年的那个少年,想起“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自己,李清照觉得心脏开始隐隐作痛,她无依无靠,那时终于懂得爱情,不过是一场风花雪月,充满了命运的偶然。

没过多久,凭借着相同的爱好,赵明诚又回到了李清照的身边,但是很快北宋灭亡。赵明诚和李清照彻底的告别了家庭生活,如今国家遭受此重创,个人的命运被推至时代面前,只能辛苦度日,倾巢之下安有完卵,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也改变了他们夫妻的命运。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年少的时候,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刚正不阿,耳濡目染,身为一介女流李清照却养成了男儿般的豪爽气质。如今身处乱世,国家也是用兵之计,一些官员贪生怕死,她又无法上阵杀敌,只能写一些诗词,以表愤慨,但是没有让她想到的是,他的身边就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更令她心寒的是,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得知城里暴乱的时候,他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即将到任的江宁知府,而他和其他人则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作为朝廷命官地方,父母应该报效朝廷,护一方百姓周全,但是赵明诚此举,肯定是愧对百姓。从法律上讲或许不能指责他,因为他毕竟已经被调走,但站在道德的高度上他真的是狼心狗肺。

李清照得知这件事情以后痛心疾首,但她亦是历经磨难的人,最终选择了原谅。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多久,李清照便等来了赵明诚身患重疾的噩耗,这一年他49岁,而李清照只有46岁。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人生实苦,可以哭泣,但绝不退缩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一次或多次的灭顶之灾,佛曰人间有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而李清照前后经历了多次。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灵秀聪慧,少有才名,通书画,懂金石,她爱花爱酒,敢饮敢醉,敢爱敢恨,巾帼不让须眉。李清照经历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的喜怒与哀愁,既有“知否”的闲情逸致,亦有“生当作人杰”的豪情壮志,这或许才是真的不枉此生。

她中年时失去了丈夫,这一生没有后代,后半生随风飘零。光阴流逝花开花落,容颜易老,人生聚少离多,就是这样,才要趁着得意之时尽情欢唱。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大灾难,面对光阴的刻薄,心胸也变得坦然,她虽不能承受这莫名的孤寂,却一直坚强,面对岁月的刁难,她虽哭泣,但始终没有后退,没有投降。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痛哭失声,肝肠寸断。鲁迅先生曾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那些失去爱情或爱人的女子,结果是怎样的呢?三毛失去荷西成为一只孤独的鸟,最后用一根丝袜结束余生;张爱玲失去赖雅,她最终离群独居;杨绛失去钱钟书还失去了可爱的女儿,他提笔写下《我们仨》。但是李清照呢,她又该如何度过余生?

李银河说:小波离去已经七年了,七年间,树叶绿了七次,又黄了七次。花儿开了七次,又落了七次。我的生命就在这花开落之间匆匆过去。而他的花已永不再开,永远地枯萎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失去了丈夫的李清照非常虚弱,但他身兼重任,保住少量文物,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汝舟的人闯入她的世界,对李清照非常积极主动,一段时间后李清照和他再次结婚。最终发现张汝舟是一个巧舌如簧,另有目的的卑鄙小人,他看上的是那些珍贵的文物。

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桃花,一支妙笔生花写尽人间喜怒与哀愁

张汝舟在发现这个文物不给自己之后,便对李清照非打即骂。为了离开张汝舟,她做了一个果敢而大胆的决定就是离婚,此时距离他们成婚不过百日,有想法,而且敢行动,这就是李清照。

为了保护他们收藏多年的文物,李清照不得不继续逃亡,那样的日子异常惊险,为了跟随朝廷,李清照一路走来扔了衣服,抛却被褥。经历重重磨难,最终她得偿所愿,把珍贵的文物进献给了朝廷。

怀着对死去爱人的无尽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的孤苦凄凉中,李清照悄然离世。李清照的这一生,有过令人艳羡的如诗般的爱情,赌书泼茶的情趣,但是也经历了爱人的离世,山河破碎,颠沛流离。但是她一直心怀家国和天下,在那个时代,她把酒赏花,将她的风骨诉诸文字。

最后想说,时光错落,生活终究不是童话,那美好的姻缘,终究成了往事,她也没有辜负一代词宗的美誉,成就了那个既能书写闺房乐趣,又能激发爱国情思的巾帼女英雄。她是历史上最灿烂的鲜花,留下的这些词告诉我们一个她的视角下的人生,让我们一生都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