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趣論輕鬆談》第五節 增上緣


《發趣論輕鬆談》第五節 增上緣


增上緣

(Adhipati-Paccayo)

巴利引文:(《發趣論》-1,頁2)

Chandā (vīriyā, cittā, vimaṃsā) adhipati chanda (vīriya, citta, vimaṃsa) sampayuttakānaṃ dhammānaṃ taṃsamuṭṭhānānañca rūpānaṃ adhipati-paccayena paccayo.


漢譯:

增上欲(精進、心、慧)依增上緣之力,成為其伴隨的心、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的緣。

1.緣法:增上欲、精進、心和慧。

2.緣所生法:伴隨這些的心、心所法[20],以及心生色法。

3.緣力:依增上緣之力,a項成為b項生起的助緣。


增上欲

論疏(《根本疏》3,169)中說:「慾望強盛者無事不辦。」例如,人人都有致富的慾望,但我們很多人還是很窮,為什麼?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成為富人的慾望不夠強烈。事實上,我們想的大都是怎樣享受人生,而不是怎樣賺錢。當手頭有些閒錢時,我們最可能想的是去那兒度假,而不是去那兒作投資。如果有足夠的智慧和慈心,我們可能會想要做慈善捐款。所以呢,很明顯地我們想要致富的慾望,實在是不夠強烈,雖然我們也許有此願望。只是有願望,結果會落空。是故佛陀如是說:

沒有預期的也許到來;預期的可能落空。


人不可能憑著期望而致富。(《本生經》2,160)


假如想要有錢的慾望佔有主導的地位,我們自然就會想方設法去達成願望。我們會創造賺錢的機會;我們只會在乎錢,更甚於任何其他事物。那麼,沒什麼理由我們發不了財。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有強烈的慾望要接受教育,我們必然就能受教育;如果我們有強烈的慾望要有權有勢,我們就會有權有勢;如果我們有強烈的慾望要證得開悟,我們就會開悟。那麼,年老的人想恢復青春如何?疾病末期的人想活得久些如何?毫無疑問,如果他們的慾望非常強盛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實現。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死後才會再生。

不善增上欲

佛世時,拘薩羅(Kosala)王有一子名為韋德杜(Viḍaḍūbha),其母娃瑟葩(Vāsabhakhattiyā)王后出身低微,因為她是摩訶那(Mahānāmo)王與其妾所生。一日,韋德杜王子來訪舍衛國—他的母方親戚的王國。年輕的王子公主們故意走避他方,不向他行禮致敬。雖然在那兒他受到歡迎,但他得向每一個遇到的人行禮致敬,因為他們都比他年長。在返家途中,他發現有東西忘了拿,於是又回到舍衛國去取。當他抵達時,他聽到有人用牛奶刷洗[21]他坐過的椅子,並且抱怨說那是僕役之子使用過的座位。聽到這些,他感到羞憤無比,因而生起了一股非常強烈的慾望,想要報復他們。


1天, 拘薩羅王來拜見佛陀,由狄格卡拉(Dīga-kārāyana)-拘薩羅王國皇家軍隊的總司令-所領導的大批皇家警衛隊護持著。基於禮貌,國王獨自進入佛陀的房間,將整套的皇權標誌交給司令官狄格卡拉,他是前任司令官般杜拉(Bandhula)的侄兒。前任司令官極為英勇,權勢極高,以致被國王所殺,因為他有想要暗殺國王的嫌疑。眼見報復國王的機會到來,司令官狄格卡拉讓國王獨自留在佛陀房內,返回王宮並把整套的皇權標誌呈給韋德杜王子。於是,在一度曾屬於他父親的國度裡,現在韋德杜王子成為有威權的國王。長話短說,一日韋德杜國王率領大軍進攻舍衛國—在那兒他的座位曾被用牛奶清洗—且屠殺了數千剎帝利種姓的人。他強烈的願望,雖然是邪惡的,現在已得到實現。(《法句經》1,頁220)


他有強烈的慾望,想要報復那些懷有極端種姓偏見而羞辱他的人。他那瞋相關的心與心所,就是以此強烈的慾望為緣。因此,這個緣有如下三支分:

1.緣法:不善增上欲(chanda)

2.緣所生法:二瞋根心之一(參見附錄-1),其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

3.緣力:依增上緣之力,a項成為b項生起的助緣。


善增上欲

在佛教歷史上,殷商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素富盛名,因為他富有而樂善好施。他特別為佛陀建造了一間很有名的寺院,佛陀在那裡度過了十九次的雨安居。況且,他還每天供餐給二千位比丘。然而,有朝他因多種因素而遭遇破產,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大規模地供佛及比丘們;他只能供得起碎米飯和酸豆咖哩。他是世上最慷慨的人之一,因而總是強烈地希望,能再像過去那樣辦大規模的供僧。這份善法欲引起了一位天人的慈心,他幫助他重新獲得失去的財富。(《法句經》2,7)無疑地,善的慾望很容易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獲得滿足,不需太費力氣,尤其是如果我們戒行良好的話。佛陀曾說:「戒行良好者〔身心〕清淨,其願得實現。」


注:如同在韋德杜王子的事件中一樣,不善的慾望如果夠強的話,會幫助我們達到不善的目的;然而,即使在當生,我們都得為此而付出代價,更遑論來世了。


在孤獨長者的事件中,三支分如下:

1.緣法:善的增上欲。

2.緣所生法:八大善心(Mahā-kusala)之一,其伴隨的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

3.緣力:依增上緣之力,a項成為b項生起的助緣。


增上進

有道是:「盡大努力者無事不辦。」一般而言,盡大努力定能獲大成功。但對有些人而言,例如,煤礦廠的礦工,這可就難以實現了,即使他們可能比我們多數人更加賣力工作。那麼,為何他們即使花大力氣在工作,卻無法獲得成功?差強可以這麼說,他們的努力總算有達成一個目標,那就是每日賺取的工資。


約在六百年前,緬甸由很多小王國組成。那時期,只要能暗殺統治的國王,人人隨時可以成為該國的國君。一天,一位國王在獵鹿作樂時,於森林裡迷了路,跟他的隨扈分開了。日落時分,他剛好來到一片黃瓜田。又餓又累的他,未經農人的同意便摘了一些瓜吃。為此,那個農人當場就將他打死了。跟據當代的習俗,王位要傳給他。他拒絕了,因為他說他不能離開那些黃瓜,它們就像是很多還在吸母奶的小狗。顯然,農人很賣力照顧黃瓜,為了它們能結實累累。結果是,他的努力幫助他完成種植黃瓜的主要目標。


立定崇高的目標是件有智慧的事。如果我們配合正確的目標,做正當的努力,這樣我們人生沒有理由不成功。世上有很多成功的人,他們過去曾是流浪漢,或者甚至是酒鬼。然而,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適合我們的目標,然後以適當的方式戮力以赴。假以時日我們人生終將獲得成功,即使我們過去曾在炭坑工作。巴利經典有言,明智的努力(payoga)是人類生命中財富與健康的先決條件。

《發趣論輕鬆談》第五節 增上緣


摩訶闍那(Mahā-janako)的故事

佛陀教導我們,即使在絕望的處境中也不要放棄,而要持續精勤努力。在《本生經》中有一個故事,未來將成佛的摩訶闍那,在卡拉旃波(Kāla-campa)和金地(Suvaṇṇa-bhūmi)[25]之間的海域從事貿易。他的目的是要賺取足夠的錢,以便與他的叔叔波拉闍那(Pola-janako)王作戰。叔叔謀害他的父親阿利沓闍那(Ariṭṭha-janako)王,奪取了整個王國。菩薩搭乘的船滿載著數百人,還有他們準備在茫茫大海航行千里而攜帶的好幾噸重的物品。不幸的是七天後,船故障了。船上有些人驚恐地奔跑喊叫,有些則向神祈禱求助。摩訶闍那並未禱告,而是保持冷靜,看看他需要做些什麼。首先,當船開始下沉時,他用奶油和糖填飽肚子。然後把衣服泡在油裡,這樣可以幫助他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當船沉沒時,他爬上桅杆的頂端,為了距離底下那些人遠一些,他儘可能地往遠處跳。那些人〔落海後〕即刻受到鯊魚的攻擊。


所以,即使在這樣悲慘無望的處境中,摩訶闍那並不放棄,七天的時間中,他繼續在茫茫大海中游著。一位海洋的守護女神終於看不過去了,她便下凡說道:「是誰在那寬闊的大海中游著,茫茫不見彼岸?你這樣精勤奮力,目的何在?」摩訶闍那答說:「瞭解世界的法則,以及努力的利益,我在茫茫大海中掙扎著,即使我的確是看不到海岸線。」


長話短說,這位守護女神把他從海里救起,並送他到米提拉(Mithila)城,他的叔父波拉闍那王就在當天駕崩於此。於是,在那曾經屬於他父親的王國,他成了國王。( 160)佛陀如是說,以明本故事的寓意:

"āsīsetheva puriso, na nibbindeyya paṇḍito.

Passāmi vohaṃ attānaṃ yathā icchiṃ, tathā ahu."

  

滿懷希望,永不放棄。

我見自身成就所欲。

因此,摩訶闍那英勇的努力,顯然是他成功有力的先決條件。更精確地說,幫助他成功的是關係著精進的心,其心所法和心生色法。所以,三支分如下:

1.緣法:增上精進。

2.緣所生法:其伴隨的心(八大善心之一)、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

3.緣力:依增上緣之力,a項成為b項生起的助緣。


增上心

有道是:「其心堅強者無事不辦。」例如,唯有當我們的心夠堅強且穩定,足以抵抗求學期間各式各樣的誘惑與困難時,我們才有辦法畢業。如果我們的心軟弱不穩,那將會一事無成;我們會不知如何解決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問題,或者如何改善生活的品質。因此,成功需要有堅強而穩固的心。堅強的心,無論善或不善,能夠塑造我們的人生,還有我們的世界。


有個本生故事(《本生經註釋》1, 419)描述此一事實:我們需要有堅強而穩固的心來抗拒誘惑,達成我們的目標。有六位王子受召來到皇城,他們必須越過食人妖居住的沙漠。當他們來到沙漠時,食人妖化作美女來歡迎款待他們。其中一位王子受不了誘惑而留在那裡,其餘的王子繼續前行,但還是受到各種賞心悅目的感官目標的招待,如,第二關是甜美的聲音,第三關是芳香的氣味,第四關是美味的食物,第五關是柔軟的觸覺。王子們各各成了魅惑的受害者,在哪裡抵擋不住就在那裡倒下。只有一位王子抵擋得住,並且到達了皇城。於是,他得到王冠的授與。因此,堅強而穩定的心,是其伴隨的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的助緣,這些幫助他成功。故,三支分如下:

1.緣法:成功王子的增上心(這有可能是八貪根心,或八大善心之一,視其心態而定)。

2.緣所生法:其伴隨的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

3.緣力:依增上緣之力,a項成為b項生起的助緣。


所以說,強烈吸引我們的事物,也是最有可能使我們受害的。唯有堅強而穩定的心能使我們抵禦誘惑,朝向目標筆直前進。這樣的話,我們就像一根釘子,被直直地敲進木頭裡。

人生八風

況且,人生有八種我們全都必須面對的起伏變遷:得與失,交友廣闊與孤寂,毀與譽,苦與樂。這八樣之中,我們總是追求那可意的四項,但卻竭盡所能地迴避那不可意的四項。但是,如果我們有所得,將來有一天,最晚到我們過世時,我們會失去。名望、人氣和幸福也是一樣,因為這些都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追逐那可意的四項時,那不可意的四項也追著我們。因為這樣,所以佛陀才說:

「八風與人類彼此相追逐。」(《增支部·八集》3,7)

唯有堅強而穩定的心能抵擋這人生八風。心靈脆弱的人無法穿越八風達成目標。他們有可能連目標都給忘了。於是,他們的目標淡去,或者他們距離獲得成功越來越遠。例如,大學裡很多年輕學子,他們的目的是獲得學位。他們有些人無法達成目標,因為財源短缺,寂寞或人緣不佳,這有時會導致他們心情沮喪。實際上這是心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心夠堅強的話,我們總能找到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對內心靈巧堅強的人而言,總是會有其他的可能與選擇的。有些學生雖然經濟狀況良好,但卻浪費金錢在享樂上面,不知努力用功讀書。最後,他們一事無成離開學校。因此,想要成功就必需要有穩定堅強的心,這是很明顯的。


另一方面,也有成功的人,最終卻以失敗收場。例如,一個來自緬甸偏遠鄉村的男孩,成為他那時代最成功的歌手。他過去單純而謙虛,但成名後耽溺於酒色。結果,他失去聲望,且因飲酒過度而死於肺癌。顯然,他的成功毀了他的生命,因為他的心不夠堅強,不足以抵擋人生的八風。所以佛陀才這麼說:


「香蕉樹、竹子與蘆葦因其果實而亡。心靈脆弱的人被成功所毀,就像驢馬(一種特殊品種的馬),因它胎內的小馬而亡」( 346)


這些生命中的起伏變遷,每天都在考驗著我們的心。唯有當我們的心明智而堅強,我們方能保護我們的生命,防止目標被摧毀。因為如此,這樣一種堅強的心,被佛陀譽為是最珍貴的吉祥:

一顆穩定的、無憂惱、無過失、面對生命中的起伏變遷而能保持寧靜的心,這是世上最珍貴的吉祥。(《吉祥經》)

所以,堅強的心總是關係著我們的成就和造詣。大體上三支分如下:


1.緣法:增上心。

2.緣所生法:其伴隨的心所法和心生色法。

3.緣力:依增上緣之力,a項成為b項生起的助緣。


增上智

有道是:「智力強盛者無事不辦。」巴利典籍中說到三種智或慧:


1.經由學習,研讀或研究得來的智(suta-maya ñāṇa)

2.經由分析推理所獲得的智(cintā-maya ñāṇa)

3.由禪修所獲得的智(bhāvanā-maya ñāṇa)

  

第一種智


科技是我們經由學習無數種事物,做過無數種的研究所獲得的智識。藉助於這類智識,我們可以重新塑造我們的生活,甚至是我們的星球。使我們成為地球上最強有力的生物的,就是這一類智識。所有種類的動物都受到我們的支配,無論是巨大如象或鯨魚,或者是致命性的動物如獅子或鯊魚。我們甚至能超越我們所在的星球,遠征到月球和火星。我們已然完成了我們的先祖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所以,當我們擁有豐富的科技智識時,我們幾乎可以說無事不能成辦。此種增上智由三支分構成,如下:

1.緣法:科技的增上智(suta-maya ñāṇa)。

2.緣所生法:其伴隨的心(四大慧相應善心或唯作心之一)、心所法和心生色法。

3.緣力:依增上緣之力,a項成為b項生起的助緣。


第二種智


然而,能令我們分辨對錯、好壞、或善與不善的,不是科技智識,而是我們的推理能力。我們已經在憲法和法律制度下建立起文明的社會,沒有這些我們終將滅亡。就是透過這種推理的能力,我們得以做正確的選擇,挑選適當的時間、地點與人。因此,幫助我們建立文明社會的顯然是推理能力(cintā-maya),而不是科技。氫彈絕對是強有力的,但我們的推理能力更加強有力,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為人類社會創造雙贏的局面。所以,如果我們有良好的推理能力,那幾乎是無事不能成辦了。


此種智的三支分如下:

1.緣法:推理能力(cintā-maya ñāṇa),增上智。

2.緣所生法:其伴隨的心(四大慧相應善心或唯作心之一)、心所法和心生色法。

3.緣力:依增上緣之力,a項成為b項生起的助緣。

  

第三種智


最殊勝的智是見到假象與超越虛構的名言施設之真實法。例如,愛因斯坦和華盛頓已不復存在。現今存活於世的我們,百年內全都將亡故。我們都是夢一般的人物。同時我們只不過是這個世界的過客,就像季節性的昆蟲,生來未久即便死去。在終極意義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經歷死亡與重生,因為所有心法、色法—這形成我們想當然爾的自我認同—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我們的星球本身總有一天會消失,這是無可爭議的常識。所以,在這個星球上,我們叫做造詣或成就的,只不過是些施設的概念(paññatti)罷了;宣稱某物為己有隻不過是愚痴(moha)罷了;自視或視他人為美為醜只不過是錯誤的觀念(vipallāsa顛倒想)罷了。正是如此,佛陀在《顛倒經》(Vipallāsa Sutta)中說:


「不真實的觀念,不真實的思想,不真實的信念創造出諸多錯覺假象,迫使人狂亂。如實地觀照事物令人脫離死亡的束縛。」(《增支部》)


因此。我們需要那種能使我們超越錯覺假象與概念施設,看見真諦的智慧。當然,能令我們照見真實法的正是觀智與道智果智的證悟。這種智稱為修所成智(bhāvanā-maya),因為它們必須藉由觀禪的修習才得以開展,這點我們會在談到道緣時再詳細解釋。


1.緣法:道智果智的證悟(bhāvanā-maya ñāṇa)。

2.緣所生法:其伴隨的心(八出世間心)、心所法和心生色法。

3.緣力:依增上緣之力,a項成為b項生起的助緣。


《發趣論輕鬆談》第五節 增上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