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趣论轻松谈》第五节 增上缘


《发趣论轻松谈》第五节 增上缘


增上缘

(Adhipati-Paccayo)

巴利引文:(《发趣论》-1,页2)

Chandā (vīriyā, cittā, vimaṃsā) adhipati chanda (vīriya, citta, vimaṃsa) sampayuttakānaṃ dhammānaṃ taṃsamuṭṭhānānañca rūpānaṃ adhipati-paccayena paccayo.


汉译:

增上欲(精进、心、慧)依增上缘之力,成为其伴随的心、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的缘。

1.缘法:增上欲、精进、心和慧。

2.缘所生法:伴随这些的心、心所法[20],以及心生色法。

3.缘力:依增上缘之力,a项成为b项生起的助缘。


增上欲

论疏(《根本疏》3,169)中说:「欲望强盛者无事不办。」例如,人人都有致富的欲望,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很穷,为什麽?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成为富人的欲望不够强烈。事实上,我们想的大都是怎样享受人生,而不是怎样赚钱。当手头有些闲钱时,我们最可能想的是去那儿度假,而不是去那儿作投资。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和慈心,我们可能会想要做慈善捐款。所以呢,很明显地我们想要致富的欲望,实在是不够强烈,虽然我们也许有此愿望。只是有愿望,结果会落空。是故佛陀如是说:

没有预期的也许到来;预期的可能落空。


人不可能凭着期望而致富。(《本生经》2,160)


假如想要有钱的欲望占有主导的地位,我们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去达成愿望。我们会创造赚钱的机会;我们只会在乎钱,更甚于任何其他事物。那么,没什麽理由我们发不了财。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有强烈的欲望要接受教育,我们必然就能受教育;如果我们有强烈的欲望要有权有势,我们就会有权有势;如果我们有强烈的欲望要证得开悟,我们就会开悟。那么,年老的人想恢复青春如何?疾病末期的人想活得久些如何?毫无疑问,如果他们的欲望非常强盛的话,那么很快就会实现。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死后才会再生。

不善增上欲

佛世时,拘萨罗(Kosala)王有一子名为韦德杜(Viḍaḍūbha),其母娃瑟葩(Vāsabhakhattiyā)王后出身低微,因为她是摩诃那(Mahānāmo)王与其妾所生。一日,韦德杜王子来访舍卫国—他的母方亲戚的王国。年轻的王子公主们故意走避他方,不向他行礼致敬。虽然在那儿他受到欢迎,但他得向每一个遇到的人行礼致敬,因为他们都比他年长。在返家途中,他发现有东西忘了拿,于是又回到舍卫国去取。当他抵达时,他听到有人用牛奶刷洗[21]他坐过的椅子,并且抱怨说那是仆役之子使用过的座位。听到这些,他感到羞愤无比,因而生起了一股非常强烈的欲望,想要报复他们。


1天, 拘萨罗王来拜见佛陀,由狄格卡拉(Dīga-kārāyana)-拘萨罗王国皇家军队的总司令-所领导的大批皇家警卫队护持着。基于礼貌,国王独自进入佛陀的房间,将整套的皇权标志交给司令官狄格卡拉,他是前任司令官般杜拉(Bandhula)的侄儿。前任司令官极为英勇,权势极高,以致被国王所杀,因为他有想要暗杀国王的嫌疑。眼见报复国王的机会到来,司令官狄格卡拉让国王独自留在佛陀房内,返回王宫并把整套的皇权标志呈给韦德杜王子。于是,在一度曾属于他父亲的国度里,现在韦德杜王子成为有威权的国王。长话短说,一日韦德杜国王率领大军进攻舍卫国—在那儿他的座位曾被用牛奶清洗—且屠杀了数千剎帝利种姓的人。他强烈的愿望,虽然是邪恶的,现在已得到实现。(《法句经》1,页220)


他有强烈的欲望,想要报复那些怀有极端种姓偏见而羞辱他的人。他那瞋相关的心与心所,就是以此强烈的欲望为缘。因此,这个缘有如下三支分:

1.缘法:不善增上欲(chanda)

2.缘所生法:二瞋根心之一(参见附录-1),其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

3.缘力:依增上缘之力,a项成为b项生起的助缘。


善增上欲

在佛教历史上,殷商给孤独长者(Anātha-piṇḍika)素富盛名,因为他富有而乐善好施。他特别为佛陀建造了一间很有名的寺院,佛陀在那里度过了十九次的雨安居。况且,他还每天供餐给二千位比丘。然而,有朝他因多种因素而遭遇破产,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大规模地供佛及比丘们;他只能供得起碎米饭和酸豆咖哩。他是世上最慷慨的人之一,因而总是强烈地希望,能再像过去那样办大规模的供僧。这份善法欲引起了一位天人的慈心,他帮助他重新获得失去的财富。(《法句经》2,7)无疑地,善的欲望很容易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获得满足,不需太费力气,尤其是如果我们戒行良好的话。佛陀曾说:「戒行良好者〔身心〕清净,其愿得实现。」


注:如同在韦德杜王子的事件中一样,不善的欲望如果够强的话,会帮助我们达到不善的目的;然而,即使在当生,我们都得为此而付出代价,更遑论来世了。


在孤独长者的事件中,三支分如下:

1.缘法:善的增上欲。

2.缘所生法:八大善心(Mahā-kusala)之一,其伴随的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

3.缘力:依增上缘之力,a项成为b项生起的助缘。


增上进

有道是:「尽大努力者无事不办。」一般而言,尽大努力定能获大成功。但对有些人而言,例如,煤矿厂的矿工,这可就难以实现了,即使他们可能比我们多数人更加卖力工作。那么,为何他们即使花大力气在工作,却无法获得成功?差强可以这麽说,他们的努力总算有达成一个目标,那就是每日赚取的工资。


约在六百年前,缅甸由很多小王国组成。那时期,只要能暗杀统治的国王,人人随时可以成为该国的国君。一天,一位国王在猎鹿作乐时,于森林里迷了路,跟他的随扈分开了。日落时分,他刚好来到一片黄瓜田。又饿又累的他,未经农人的同意便摘了一些瓜吃。为此,那个农人当场就将他打死了。跟据当代的习俗,王位要传给他。他拒绝了,因为他说他不能离开那些黄瓜,它们就像是很多还在吸母奶的小狗。显然,农人很卖力照顾黄瓜,为了它们能结实累累。结果是,他的努力帮助他完成种植黄瓜的主要目标。


立定崇高的目标是件有智慧的事。如果我们配合正确的目标,做正当的努力,这样我们人生没有理由不成功。世上有很多成功的人,他们过去曾是流浪汉,或者甚至是酒鬼。然而,我们必须知道什麽是适合我们的目标,然后以适当的方式戮力以赴。假以时日我们人生终将获得成功,即使我们过去曾在炭坑工作。巴利经典有言,明智的努力(payoga)是人类生命中财富与健康的先决条件。

《发趣论轻松谈》第五节 增上缘


摩诃闍那(Mahā-janako)的故事

佛陀教导我们,即使在绝望的处境中也不要放弃,而要持续精勤努力。在《本生经》中有一个故事,未来将成佛的摩诃闍那,在卡拉旃波(Kāla-campa)和金地(Suvaṇṇa-bhūmi)[25]之间的海域从事贸易。他的目的是要赚取足够的钱,以便与他的叔叔波拉闍那(Pola-janako)王作战。叔叔谋害他的父亲阿利沓闍那(Ariṭṭha-janako)王,夺取了整个王国。菩萨搭乘的船满载着数百人,还有他们准备在茫茫大海航行千里而携带的好几吨重的物品。不幸的是七天后,船故障了。船上有些人惊恐地奔跑喊叫,有些则向神祈祷求助。摩诃闍那并未祷告,而是保持冷静,看看他需要做些什麽。首先,当船开始下沉时,他用奶油和糖填饱肚子。然后把衣服泡在油里,这样可以帮助他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当船沉没时,他爬上桅杆的顶端,为了距离底下那些人远一些,他尽可能地往远处跳。那些人〔落海后〕即刻受到鲨鱼的攻击。


所以,即使在这样悲惨无望的处境中,摩诃闍那并不放弃,七天的时间中,他继续在茫茫大海中游着。一位海洋的守护女神终于看不过去了,她便下凡说道:「是谁在那宽阔的大海中游着,茫茫不见彼岸?你这样精勤奋力,目的何在?」摩诃闍那答说:「了解世界的法则,以及努力的利益,我在茫茫大海中挣扎着,即使我的确是看不到海岸线。」


长话短说,这位守护女神把他从海里救起,并送他到米提拉(Mithila)城,他的叔父波拉闍那王就在当天驾崩于此。于是,在那曾经属于他父亲的王国,他成了国王。( 160)佛陀如是说,以明本故事的寓意:

"āsīsetheva puriso, na nibbindeyya paṇḍito.

Passāmi vohaṃ attānaṃ yathā icchiṃ, tathā ahu."

  

满怀希望,永不放弃。

我见自身成就所欲。

因此,摩诃闍那英勇的努力,显然是他成功有力的先决条件。更精确地说,帮助他成功的是关系着精进的心,其心所法和心生色法。所以,三支分如下:

1.缘法:增上精进。

2.缘所生法:其伴随的心(八大善心之一)、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

3.缘力:依增上缘之力,a项成为b项生起的助缘。


增上心

有道是:「其心坚强者无事不办。」例如,唯有当我们的心够坚强且稳定,足以抵抗求学期间各式各样的诱惑与困难时,我们才有办法毕业。如果我们的心软弱不稳,那将会一事无成;我们会不知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问题,或者如何改善生活的品质。因此,成功需要有坚强而稳固的心。坚强的心,无论善或不善,能够塑造我们的人生,还有我们的世界。


有个本生故事(《本生经注释》1, 419)描述此一事实:我们需要有坚强而稳固的心来抗拒诱惑,达成我们的目标。有六位王子受召来到皇城,他们必须越过食人妖居住的沙漠。当他们来到沙漠时,食人妖化作美女来欢迎款待他们。其中一位王子受不了诱惑而留在那里,其余的王子继续前行,但还是受到各种赏心悦目的感官目标的招待,如,第二关是甜美的声音,第三关是芳香的气味,第四关是美味的食物,第五关是柔软的触觉。王子们各各成了魅惑的受害者,在哪里抵挡不住就在那里倒下。只有一位王子抵挡得住,并且到达了皇城。于是,他得到王冠的授与。因此,坚强而稳定的心,是其伴随的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的助缘,这些帮助他成功。故,三支分如下:

1.缘法:成功王子的增上心(这有可能是八贪根心,或八大善心之一,视其心态而定)。

2.缘所生法:其伴随的心所法以及心生色法。

3.缘力:依增上缘之力,a项成为b项生起的助缘。


所以说,强烈吸引我们的事物,也是最有可能使我们受害的。唯有坚强而稳定的心能使我们抵御诱惑,朝向目标笔直前进。这样的话,我们就像一根钉子,被直直地敲进木头里。

人生八风

况且,人生有八种我们全都必须面对的起伏变迁:得与失,交友广阔与孤寂,毁与誉,苦与乐。这八样之中,我们总是追求那可意的四项,但却竭尽所能地回避那不可意的四项。但是,如果我们有所得,将来有一天,最晚到我们过世时,我们会失去。名望、人气和幸福也是一样,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所以,当我们追逐那可意的四项时,那不可意的四项也追着我们。因为这样,所以佛陀才说:

「八风与人类彼此相追逐。」(《增支部·八集》3,7)

唯有坚强而稳定的心能抵挡这人生八风。心灵脆弱的人无法穿越八风达成目标。他们有可能连目标都给忘了。于是,他们的目标淡去,或者他们距离获得成功越来越远。例如,大学里很多年轻学子,他们的目的是获得学位。他们有些人无法达成目标,因为财源短缺,寂寞或人缘不佳,这有时会导致他们心情沮丧。实际上这是心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心够坚强的话,我们总能找到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对内心灵巧坚强的人而言,总是会有其他的可能与选择的。有些学生虽然经济状况良好,但却浪费金钱在享乐上面,不知努力用功读书。最后,他们一事无成离开学校。因此,想要成功就必需要有稳定坚强的心,这是很明显的。


另一方面,也有成功的人,最终却以失败收场。例如,一个来自缅甸偏远乡村的男孩,成为他那时代最成功的歌手。他过去单纯而谦虚,但成名后耽溺于酒色。结果,他失去声望,且因饮酒过度而死于肺癌。显然,他的成功毁了他的生命,因为他的心不够坚强,不足以抵挡人生的八风。所以佛陀才这麽说:


「香蕉树、竹子与芦苇因其果实而亡。心灵脆弱的人被成功所毁,就像驴马(一种特殊品种的马),因它胎内的小马而亡」( 346)


这些生命中的起伏变迁,每天都在考验着我们的心。唯有当我们的心明智而坚强,我们方能保护我们的生命,防止目标被摧毁。因为如此,这样一种坚强的心,被佛陀誉为是最珍贵的吉祥:

一颗稳定的、无忧恼、无过失、面对生命中的起伏变迁而能保持宁静的心,这是世上最珍贵的吉祥。(《吉祥经》)

所以,坚强的心总是关系着我们的成就和造诣。大体上三支分如下:


1.缘法:增上心。

2.缘所生法:其伴随的心所法和心生色法。

3.缘力:依增上缘之力,a项成为b项生起的助缘。


增上智

有道是:「智力强盛者无事不办。」巴利典籍中说到三种智或慧:


1.经由学习,研读或研究得来的智(suta-maya ñāṇa)

2.经由分析推理所获得的智(cintā-maya ñāṇa)

3.由禅修所获得的智(bhāvanā-maya ñāṇa)

  

第一种智


科技是我们经由学习无数种事物,做过无数种的研究所获得的智识。藉助于这类智识,我们可以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的星球。使我们成为地球上最强有力的生物的,就是这一类智识。所有种类的动物都受到我们的支配,无论是巨大如象或鲸鱼,或者是致命性的动物如狮子或鲨鱼。我们甚至能超越我们所在的星球,远征到月球和火星。我们已然完成了我们的先祖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所以,当我们拥有丰富的科技智识时,我们几乎可以说无事不能成办。此种增上智由三支分构成,如下:

1.缘法:科技的增上智(suta-maya ñāṇa)。

2.缘所生法:其伴随的心(四大慧相应善心或唯作心之一)、心所法和心生色法。

3.缘力:依增上缘之力,a项成为b项生起的助缘。


第二种智


然而,能令我们分辨对错、好坏、或善与不善的,不是科技智识,而是我们的推理能力。我们已经在宪法和法律制度下建立起文明的社会,没有这些我们终将灭亡。就是透过这种推理的能力,我们得以做正确的选择,挑选适当的时间、地点与人。因此,帮助我们建立文明社会的显然是推理能力(cintā-maya),而不是科技。氢弹绝对是强有力的,但我们的推理能力更加强有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为人类社会创造双赢的局面。所以,如果我们有良好的推理能力,那几乎是无事不能成办了。


此种智的三支分如下:

1.缘法:推理能力(cintā-maya ñāṇa),增上智。

2.缘所生法:其伴随的心(四大慧相应善心或唯作心之一)、心所法和心生色法。

3.缘力:依增上缘之力,a项成为b项生起的助缘。

  

第三种智


最殊胜的智是见到假象与超越虚构的名言施设之真实法。例如,爱因斯坦和华盛顿已不复存在。现今存活于世的我们,百年内全都将亡故。我们都是梦一般的人物。同时我们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过客,就像季节性的昆虫,生来未久即便死去。在终极意义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死亡与重生,因为所有心法、色法—这形成我们想当然尔的自我认同—是剎那剎那生灭的。我们的星球本身总有一天会消失,这是无可争议的常识。所以,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叫做造诣或成就的,只不过是些施设的概念(paññatti)罢了;宣称某物为己有只不过是愚痴(moha)罢了;自视或视他人为美为丑只不过是错误的观念(vipallāsa颠倒想)罢了。正是如此,佛陀在《颠倒经》(Vipallāsa Sutta)中说:


「不真实的观念,不真实的思想,不真实的信念创造出诸多错觉假象,迫使人狂乱。如实地观照事物令人脱离死亡的束缚。」(《增支部》)


因此。我们需要那种能使我们超越错觉假象与概念施设,看见真谛的智慧。当然,能令我们照见真实法的正是观智与道智果智的证悟。这种智称为修所成智(bhāvanā-maya),因为它们必须藉由观禅的修习才得以开展,这点我们会在谈到道缘时再详细解释。


1.缘法:道智果智的证悟(bhāvanā-maya ñāṇa)。

2.缘所生法:其伴随的心(八出世间心)、心所法和心生色法。

3.缘力:依增上缘之力,a项成为b项生起的助缘。


《发趣论轻松谈》第五节 增上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