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游走在信念和欲望之间的地方

龙门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494-907)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优秀的石窟造型艺术。

这些翔实描述佛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一个游走在信念和欲望之间的地方


位置

河南省洛阳市以南12千米的伊阙山,这里有一条名叫伊水的河流从中穿过,把伊阙山劈成东、西两半,东为香山,西为龙门山。

历史背景

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494),此后各朝代均有大规模营建石窟,雕凿不断,时间长达400多年之久。到了五代、北宋初,虽有继续雕凿,但这期间的塑像为数甚少。直至晚唐之后,造像活动便逐渐沉寂下来。

一个游走在信念和欲望之间的地方


规模

香山与龙门山现存窟愈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北魏石窟占三成,唐代约占六成,余下一成是其他朝代的窟龛。

一个游走在信念和欲望之间的地方


景点导览

奉先寺

龙门石窟又名“伊阙石窟”,它不像莫高窟、云冈石窟般具有浓厚的外来文化(如印度、希腊)色彩,这是由于它开凿时期较晚,外来影响已融汇成为完全的中国风格。此外,它虽然是佛教石窟,然而雕刻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亦有详细的刻画。

开凿在山上的窟北绵延1千米。其西山大、中型洞窟由北向南依次有潜溪寺、宾阳三洞、敬善寺、摩崖三佛氣、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洞、普泰洞、赵客师洞、破窟、魏字洞、唐字洞、奉先寺、药方洞、古阳洞、火烧洞、皇甫公窟、路洞、极南洞等50余个。从碑刻及史志记载来看,营造者有皇室、显贵、民间商会,以至平民百姓,也有小量外国佛教徒留下的作品。

一个游走在信念和欲望之间的地方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的。500年先在靠近山顶处凿窟,但由于工程艰难,于正始二年(505)移到现在的位置。开凿工程于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完成,历时约24年,一共动用了802366个工匠。

一个游走在信念和欲望之间的地方


古阳洞

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为龙门开凿最早、雕刻内容最丰富的洞窟。洞内九成以上的造像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可惜许多已受到破坏,残缺不全。南北两壁各雕三层佛飛,右肩裂装结拗跌坐的释迦像;有祖上身、下裙、两腿交叉在狮子座前的弥勒像;有褒衣博带裂装的释迦和多宝二佛并坐像。此外,在南北壁面上有一层层的列龛,它们多为随孝文帝征战将领发愿所造。

古阳洞的大小美,氣媚及佛像背光精巧富丽,并有极富变化的装饰图案和佛传纹样,属龙门石刻中的精品。弯顶上壁还刻有著名的北魏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是北魏碑体书法的典范。

一个游走在信念和欲望之间的地方


莲花洞

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藻井周围饰以六个飞天,她们分别手持净瓶、葡萄盘和莲蒂等。窟内凿刻释迦牟尼率领两名弟子游说讲经的雕像。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姿态优美。南壁上方有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细,造型生动。下层第二龛内有两幅精美的佛传故事,上有飞天起舞。

一个游走在信念和欲望之间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