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營血辨證 氣分證 4·溫熱在腸


衛氣營血辨證  氣分證  4·溫熱在腸


溫熱在腸

溫熱在腸有兩種,

燥便熱利各不同。

燥便潤腸增液承,

熱利葛根芩連明。

[註釋]

溫熱在腸有兩種情況,即腸燥便秘、腸熱下利。由於症候不同,在治療上也有區別。腸燥便秘者法應潤腸通便,方劑可用增液承氣湯;腸熱下利者,法應洩熱升津,方劑可用葛根芩連湯。

(一) 腸燥便秘

腸燥便秘結不通,

熱結旁流腹痛攻。

腹痛拒按便清水,

潮熱舌幹脈實盛。

治則潤燥兼通便,

更有方劑增液承。

[註釋]

腸燥便秘的症狀是:腸燥便秘,熱結不通,熱結旁流,腹痛拒按,便清水,潮熱汗出,舌幹,脈實有利,法應潤燥通便,方劑可選用增液承氣湯。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腸梗阻、急性熱病的某一階段,腹腔結核、腸粘連,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大便燥結不通,或純便清水,潮熱汗出,腹痛拒按,尿赤舌幹,脈沉實。

本證的病機是:溫熱耗奪津液,使津液不能潤腸,故見大便燥結不通。大便結在腸之距離肛門較遠者,則見青色稀水樣大便,又稱“熱結旁流”;腹痛拒按是燥屎內結的表現;尿赤舌幹是裡熱傷津引起;脈沉實說明本病為裡實證。

本證的治療原則:潤腸通便。

常用藥物:

養陰增液藥: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玄參、熟地、西洋參。

洩下通便藥:大黃、芒硝、番瀉葉、郁李仁、胡麻仁、蜂蜜。

本證的常用方劑:增液承氣湯加減:玄參、麥冬、生地、大黃、芒硝。

加減法:潮熱加石膏、知母;氣滯加萊菔子、枳實;尿赤加黃芩、黃連;舌幹加西洋參、玉竹。

(二) 腸熱下利

腸熱下痢熱下行,

瀉痢頻繁肛灼烘。

久瀉易損傷津液,

苔黃脈數謂傷津。

瀉熱生津兼止痢,

方用葛根芩連用。

[註釋]

腸熱下痢是由於溼熱下行所致,其表現為瀉痢頻作,肛門灼熱,由於久瀉損傷津液,故苔黃而幹,脈數,這均是傷津的表現。法應瀉熱生津,方用葛根芩連湯。

[按語]

本證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性腸炎,痢疾,阿米巴痢,具有其症候者。

本證的臨床表現是:瀉痢頻作,腹痛,肛門灼熱,或便膿血,裡急後重,身熱,口渴,脈數,舌苔黃燥而幹。

本證的病機是:肺胃移熱大腸,或大腸溼熱蘊結故見腹痛,腸熱迫血妄行則便膿血;腸熱下迫,則瀉利頻繁,肛門灼熱;熱甚傷津故見口渴,舌苔黃燥,身熱脈數。

本證的治療原則是:瀉熱生津止痢。

常用藥物:

瀉熱藥:黃芩、黃連、黃柏、梔子、柴胡、薄荷、苦參。

升津止痢:葛根、沙參、麥冬、訶子、白頭翁、馬齒莧、秦皮、鴉膽子。

本證的常用方劑: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沙參、玄參。

加減:嘔吐加半夏、竹茹;夾食加焦山查、神曲、炒麥芽;腹痛加木香、芍藥;有表證者加防風、荊芥;裡急後重加木香、枳殼、檳榔;有膿血便加白頭翁、秦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