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經方中的“消炎藥”,治腸炎又養腸胃

小 編 導 讀

慢性胃腸炎聽起來不像是什麼大病,但患者有著難以對人言說痛苦,稍有不慎就胃脹泛酸、腹痛腹瀉,連放心大膽地享用美食都變成一種奢望。各種抗生素和止瀉藥吃了一堆,但一停藥就反反覆覆。其中的關鍵,在於緩解腹瀉的同時更要固護腸胃,才能“長治久安”。怎樣做到標本兼治?餘秋平教授帶你在經方中發現答案——

《傷寒論》第158條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鞭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鞭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炙)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黃連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升,日三服(臣億等謹按上生薑瀉心湯法,本雲理中人參黃芩湯,今詳瀉心以療痞。痞氣因發陰而生,是半夏、生薑、甘草瀉心三方,皆本於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參,今甘草瀉心中無者,脫落之也。又按千金並外臺秘要治傷寒惑食,用此方,皆有人參,知脫落無疑)。

按語:《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甘草瀉心湯方有人參三兩,此條文的甘草瀉心湯方應有人參無疑。

條文解讀

1.傷寒或者中風起病,如果病處於太陽病或者少陽病階段,早用下法治療,極易損傷脾胃陽氣,並引邪內陷,鬱而化熱,為少陽之邪熱。如此,則少陽邪熱內陷於胃腸,就變為急性胃腸炎症。

◆ 2.內陷之膽經風火,乘脾胃內虛,而乘脾下迫大腸,故“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

◆ 3.與命門火衰的“完谷不化”相鑑別

傷寒或中風之起因,沒有經過反覆攻下,也不是大下之後,卻出現了一天腹瀉幾十次,腹瀉急迫,甚至於“谷不化”,吃什麼就拉出什麼,大便裡全都是不消化的食物,也沒有手足逆冷、脈微、沉細弱等少陰病的表現。說明此種腹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腸道有急性細菌性感染,也就是胃腸道有溼熱性炎症存在,胃腸道黏膜有嚴重的充血水腫,所以胃腸道的吸收消化功能嚴重下降了。

這個“完谷不化”與命門火衰、火不生土的“完谷不化”,其性質實截然相反的!目前胃腸功能的嚴重低下,主要是因為胃腸道黏膜嚴重炎症充血水腫所致,所以這種腸炎的腹瀉,消炎是最主要的。脾胃內虛是次要原因,適當兼顧即可。

◆ 4.“腹中雷鳴”,既反映了腸道的嚴重水腫,積液過多,也反映了膽經風火肆虐乘脾,下迫大腸,腸道細菌性炎症活躍的事實。所以這個“腹中雷鳴”的重點,不是脾虛生飲(積液),而是膽經風火肆虐,炎症充血(鬱火)嚴重,是其主因。因此,這種腹瀉不能加白朮、茯苓健脾止瀉,也不能加烏梅、石榴皮等酸斂止瀉,否則會閉門留邪,造成細菌包裹,久伏胃腸,變成慢性炎症。

◆ 5.膽火犯胃,夾痰氣上逆,痰氣火鬱阻於心下,故其人“心下痞硬而滿”,胃雖痞脹硬,但按之柔軟,食物難下。膽熱犯胃,還常有乾嘔、噁心、噯氣、打嗝、泛酸等膽胃鬱熱氣逆的表現。膽熱內陷於胃腸的炎症,必須用黃連,專入胃腸,以清熱燥溼,更須加用黃芩,專入膽經,以清徹膽熱風火。

◆ 6.膽熱之所以能犯胃,胃氣必虛。胃氣虛,就必須加人參、甘草、大棗,補益養胃氣。

◆ 7.“心煩不得安”,邪熱內陷胃腸,不僅有胃腸溼熱炎症,還常有膽火擾心,故心煩。

◆ 8.“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醫生誤以為這種心下痞脹,是胃中有食積或邪熱結於胃腸不盡,故“復下之”。因此,中氣更虛,膽經風火肆虐更甚,故心下包塊就更大,“其痞益甚”。所以說“此非結熱”,只是因為“胃中虛”,膽火犯胃所致。

◆ 9.“心下”,是胃之上脘。“胃中”,是整個胃腸。胃中虛,就是中氣大虛。脾胃之中氣,能升清陽,而降濁氣。如果中氣大虛,清氣不升,則下利腹瀉,中氣大虛,胃腸蠕動本弱,胃腸中濁氣本難下降,如果再有膽經風火的鼓動,則更易上逆,而易見心下痞滿。

外來的曰“客”。由於少陽膽經的風火,是外邪鬱而化熱所成。故膽火上逆犯胃,導致胃中濁氣上逆,也稱之為“客氣上逆”。膽經風火上逆,犯胃“故使硬也”。

◆ 10.故此病心下痞滿的成因有二:①中氣大虛,清氣不升,故濁氣易上逆;②膽經風火犯胃,導致濁氣上逆。後世有的醫家認為這個心下痞主要是因為胃虛所致,這是不準確的。仲景明確強調有“胃中虛”“客氣上逆”兩個因素,故使“硬”也。當然,如果沒有胃氣大虛,就不會有膽經風火肆虐這麼嚴重。

這張經方中的“消炎藥”,治腸炎又養腸胃

方藥解析

◆ 1.甘草瀉心湯的組成與半夏瀉心湯完全相同,病機也基本相同。所以方解基本同半夏瀉心湯證。

◆ 2.所不同者,是因為中氣大虛,故重用炙甘草,並且改方名為“甘草瀉心湯”,可見炙甘草的作用很重要。第一,炙甘草和人參一樣也能補益中氣,東垣言甘草能治“胃虛弱而痞”;第二,炙甘草甘能緩急迫,能緩解腹瀉的急迫,減輕腹瀉,因為腹瀉太嚴重,也是導致中氣大虛的主要因素之一,嚴重者還會脫水、休克、酸中毒。所以對於這種嚴重的腹瀉,炙甘草的作用僅次於消炎的黃連、黃芩,對於這種胃氣大虛者,尤為重要!

這張經方中的“消炎藥”,治腸炎又養腸胃

醫案:慢性胃腸炎

周某,男,39歲。有慢性胃腸炎和口腔潰瘍病史10餘年。病起於10餘年前的一次腸炎腹瀉,經用抗生素加思密達止瀉後,就遺留有長期腹脹便秘與腹瀉便溏交替的問題。其後又用三黃片、牛黃上清片等治療後,又轉成反覆胃脹、口腔潰瘍。近年反覆胃脹,口腔潰瘍,腹瀉,疲乏無力。飲食稍有不慎,或腹痛、腹瀉、腸鳴,或胃脹泛酸、口臭、口腔潰瘍,因此長期服黃連上清片和維生素B2,初用尚有效,久用幾乎無效。每月發口腔潰瘍2~3次,舌頭及口腔黏膜多處淡紅潰爛疼痛,飲食只能進流質清淡飲食,十分苦惱。

脈診:左右關脈弦滑,按之均有芤象。

望診:舌苔白膩,舌質淡紅胖大。舌邊及舌底黏膜多處大小不等的淡紅潰瘍面,面色黃偏暗。

觸診:腹軟,無叩壓痛,腸鳴亢進。

辨證分析:溼熱中阻,脾胃氣虛已久,膽經風火肆虐。

擬方:甘草瀉心湯加減。

炙甘草15g,黃連3g,黃芩10g,黨參10g,乾薑10g,蒲黃3g,姜半夏15g,大棗30g,三七1g。

7劑,顆粒劑,日1劑,分3次服。

二診:訴此方極其神效,服藥當天,口腔潰瘍疼痛即見減輕,胃部也無比舒適,以前每次服藥口腔潰瘍稍見減輕,而胃腸卻異常不適,搞得人很疲勞,很焦慮。囑守方,減化瘀藥,加白芍、黃精,益氣養陰,加強平息風火的功效,加減繼續服藥1個月。

擬方:炙甘草12g,黃連3g,黃芩6g,黨參10g,乾薑10g,姜半夏15g,大棗30g,白芍10g,

黃精10g,蒲黃3g。

結果:此患者是朋友周某的朋友,多次詢問,病情痊癒未復發。

這張經方中的“消炎藥”,治腸炎又養腸胃

重磅學術新書

經方臨床家餘秋平教授以平脈辨證、中西醫理合參為特色,根據內傷外感之異,形成“經緯相合”的辨證體系,值得來本書中系統學習瞭解——

這張經方中的“消炎藥”,治腸炎又養腸胃

《越辨越明少陽病:餘秋平講〈傷寒論〉之少陽病篇》

本書是經方臨床家餘秋平教授所著“經方原創書系”之一:餘秋平教授以平脈辨證、中西醫理合參為特色,根據內傷外感之異,形成“經緯相合”的辨證體系:外感病,以六經辨證為經,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為緯;內傷病,以六經辨證為經,臟腑辨證為緯。本書對六經辨證臨床應用廣泛的“少陽病”進行越辨越明地闡釋,諸多觀點新穎透徹,尤為貼近臨床。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越辨越明少陽病:餘秋平講〈傷寒論〉之少陽病篇》(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餘秋平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