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劉渡舟學用經方:關於跟診學習的方法

跟劉渡舟學用經方:關於跟診學習的方法

在跟隨劉渡舟先生學習中,就學習方法,我們有了點滴的心得,此簡述如下。

第一,必須快速並儘可能詳細地記錄患者講述的病症。

第二,必須把老師問病人和病人的回答如實並按照順序記錄下來。這一點非常重要,而絕大部分跟診學生都忽視了這一點。因先生的發問是根據自己辨方證的思路提出的,如問病人:“口苦不苦”?是已經初步判斷有柴胡湯證,需進一步辨識確認。如病人回答“口苦”,則辨為柴胡劑證,進而必然會問:“大便幹還是稀”?如大便稀,則是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如大便乾燥難解,則是大柴胡湯證;如大便正常,則是小柴胡湯證。如口不苦,則可能會否定小柴胡湯證。先生的問診非常有特點:一是簡單,緊緊跟著自己辨證用方思路的進展而發問,往往問一兩句,就把方證確定了下來。如不這樣記錄問與答,就無法總結出老師的辨證用方思路。

第三,趁老師看舌時,自己儘快看準舌質舌苔。必須注意的是,要把自己診舌的結果如實記錄下來,並在旁邊把老師舌診的意見用紅筆註明。因自己的視角和老師的視角不一樣,如老師說此患者舌紅,但自己看上去並不紅,而是正常紅(自己的正常紅舌相當於老師的紅舌)。那以後自己臨摹老師的經驗,實驗應用老師的處方時,就要在病人證相同,且舌正常紅的情況下用此方,才有可能重複出老師的療效。反之,只聽不看,當自己看到是紅舌時用此方,肯定就用錯了,必然無法重複出老師的療效。

第四,一定要親自摸脈,並把自已診脈的結果和老師的脈診意見分別記錄下來。與舌診樣,老師指腹的感覺和自己指腹的感覺往往是不一樣的,如老師說脈弱,自己摸上去並不弱,甚至偏硬。那麼,臨摹老師的經驗時,就要在其他證相同而自己摸脈偏硬時用老師用過的處方。反之,自己摸脈弱時,再用此方,肯定會出錯,也肯定不會重複出老師的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