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主任醫師:痛風急性期的藥物治療及常見誤區|臨床實戰

王建華主任醫師:痛風急性期的藥物治療及常見誤區|臨床實戰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佈,未經允許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導讀:臨床上,痛風的病程大致可分為腫痛劇烈的“急性發作期”和風平浪靜的“發作間歇期”。本著“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不同病期的臨床用藥也不相同,今天,我們就重點談談痛風急性期的藥物治療及常見誤區。

王建華主任醫師:痛風急性期的藥物治療及常見誤區|臨床實戰

一、痛風急性期,藥物該咋選用?

痛風急性期突出表現為關節腫痛,因此,這個階段的治療以消炎鎮痛為主,可供選擇的藥物主要有三大類: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秋水仙鹼和糖皮質激素。根據2010年《中國痛風臨床診治指南》,非甾體類消炎藥和秋水仙鹼為一線用藥,糖皮質激素為二線用藥。

臨床上一般首選具有抗炎、鎮痛作用的NSAIDs,如塞來昔布(西樂葆)、依託考昔、美洛昔康、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吲哚美辛等。如果患者對非甾體類消炎藥有禁忌,則建議用秋水仙鹼,後者是終止痛風急性發作的特效藥。為減少藥物的副作用,秋水仙鹼傳統的大劑量用法如今已被小劑量用法取代,首先給予負荷量1mg,1小時後再次給予0.5mg,12小時後可給至0.5mg,3次/日,直至關節症狀緩解。

如果前兩種藥物效果欠佳,可考慮使用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曲安奈德等),以強的松為例,起始量0.5mg/kg·d,每天早上8點頓服,連服2~3天,之後每1~2天減服5mg,逐漸減量。

對嚴重急性發作的痛風患者,也可採取聯合用藥:

如“秋水仙鹼+糖皮質激素激素”或“秋水仙鹼+非甾類抗炎藥”。但是禁止將“非甾類抗炎藥”與“糖皮質激素激素”聯用,以免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風險。

除此以外,痛風急性期治療還有兩點需要注意:1)用藥時機要早。現已證實,急性期痛風患者,應在症狀出現24~48小時內給藥,用藥越早,效果越好,藥物的使用時機甚至比藥物種類更重要;2)起始藥量要足,以便儘快緩解病人症狀。

二、痛風急性期常見治療誤區

1.痛風急性期,用抗菌素消炎

痛風性關節炎是尿酸鹽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中沉積引起的無菌性炎症,而不是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因此,抗菌素治療無效。即便患者在應用抗生素後,關節紅腫熱疼症狀緩解,也是因為痛風發作本身具有自限性,而不是抗生素的功勞。

2.延誤用藥時機

急性期用藥越早,對緩解症狀效果越好。用藥不及時,療效會大打折扣。另外,在劑型選擇上,儘量不要選擇緩釋製劑,因其起效太慢。

3.急性期加用降尿酸藥物

降尿酸藥物(如別嘌呤醇、苯溴馬隆等)本身沒有抗炎及解熱鎮痛作用,在痛風急性期加用這類藥物,不但對緩解症狀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會因血尿酸波動而誘發 “轉移性痛風”,導致原有症狀加重。但如果患者之前一直在服用降尿酸藥物,仍可繼續服用,目的是避免因停藥引起血尿酸的顯著波動。

4.起始劑量不足

因為過度擔心藥物副作用,在急性發作期,非甾體類消炎藥或糖皮質激素的起始劑量不足(例如,強的鬆起始劑量沒達到0.5mg/kg·d),使療效受到影響。

5.秋水仙鹼用量過大

秋水仙鹼大劑量給藥法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如、脫髮、骨髓抑制等)。新指南推薦的小劑量給藥法,療效不減而副作用大大減少。

6.不合理的聯合用藥

將“非甾體消炎藥”與“糖皮質激素”聯用,加重藥物對胃腸粘膜的損害,增加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風險。

7.急性期局部熱敷、按摩

這樣做會導致局部腫脹及疼痛加重。正確做法是冷敷、休息、制動。

8.不注意改善生活方式

痛風發作與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密切相關,作為患者,平常一定要注意多飲水、忌酒、少吃富含嘌呤的食物(海鮮、動物內臟等)、注意控制體重、避免受涼。

9.急性期過早停藥

控制急性發作的治療應持續至炎症完全消退,過早停藥或過早恢復活動往往會導致病情復發。

王建華主任醫師:痛風急性期的藥物治療及常見誤區|臨床實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