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意思是,大路非常平坦好走,但很多人卻不喜歡走,反而喜歡去走小路。

在中醫學習這件事情上,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經方的學習上。

學習經方的大道,第一是讀原文,第二是實踐。可惜的是,這兩條大路,很多學習的人不去走,反而喜歡“走小路”。

一、讀原文

很多學經方的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看醫家註解上面,尤其是對一些從古至今都搞不清楚、有爭議的內容,深陷其中不可自撥。學了幾年,除了迷茫、困惑,覺得傷寒論高深之外,一無所獲。

其實,只要你有初中以上學歷,學經方的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買本宋本的傷寒論,一字一句地讀一遍。雖然是1800年前的古書,但張仲景寫得非常直白,生僻字也不多,很容易理解。

讀原文的一個大原則,就是不要老是覺得字詞後面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含義在裡邊。就按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如果一遍下來,字面意思理解不順暢,那就多讀幾遍,總能理解的。

當你把原文讀通順了,讀熟了,甚至能背誦了,你再去看後世的註解,你自然就能快速理解吸收,不至於迷茫、困惑。

另外,對於市面上打著“X氏經方”的,一般都是添加了太多的個人臆想在裡邊的,這種書或理論建議新手要遠離,容易把人帶坑裡去。

二、實踐

中醫是經驗醫學,實踐當然就非常的重要。學經方的實踐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拿來用,一種是練醫案。

現在有個觀點,認為學中醫要學精通了,才能給人治病,要不就是草菅人命。這種觀點非常糟糕,導致很多人學中醫不敢用。

現在民間有很多隻會治一兩種病的人,按照這種觀點,簡直就是害人,但事實呢,他們救治了無數的人。

中醫和西醫不一樣,很多治療方法來自於日常生活,沒有什麼危險性,而且可能很零散,治療方法之間也沒有關聯,更沒有遞進關係。

中醫治療方法的這種特點,就不存在學不精通就不能用,只會一招就會草菅人命。恰恰相反,中醫非常適合邊學邊用,邊用邊驗證。

經方也是一樣,學了就要用起來,才會掌握得更好。一些有危險的中藥或方劑,使用的時候要謹慎,其他的,可放心使用。

如果是愛好者,沒有很多患者可以實踐,可以選擇練習醫案。練習醫案,一是可以積累臨床經驗,二是可以開拓視野。目前,已經出版的經方醫案,數量不少,建議都可以買來看看。

讀醫案,建議研究病例,而不是醫家怎麼解釋。很多醫案後面的按語,都是臆想的成分比較大,雖然能自圓其說,但不能重複論證。所以重點還是要看病例。

以上兩個方法,就是學習經方的大道。只要能堅持,不出三年,必定能學有所成。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願意走大道,反而一味想走小路,找秘方,尋絕招,最終一無所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