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熱39℃+,家長感嘆中藥比抗病毒藥、退熱藥效果好太多了!

發熱,從古至今,都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常見的疾病或症狀。

寶寶發熱39℃+,家長感嘆中藥比抗病毒藥、退熱藥效果好太多了!

近日中醫在線創始精醫大學教授馬家駒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分享了一則“治療9個月大的寶寶發熱39℃+的醫案”,經過馬老師治療後,兩劑中藥就退燒了。

家長感嘆中藥比那些所謂的抗病毒藥、退熱藥、效果好太多了!

在古代缺少抗生素的時候,中醫是怎麼治療發熱的?

9個月大的嬰兒,無法進行問診,中醫該如何進行辯證?

為什麼中藥能有這麼神奇的療效?

馬家駒老師一直強調,只要辨證準確,療效一定不會差,而要做到準確辨證,就要掌握一套系統的臨床思維體系。

下面我們來看看馬家駒老師治療發熱的辨證論治思維吧!

讀完本文,舉一反三,你也能做到療效確切,效如桴鼓。


醫案回顧

寶寶9個月,昨晚發燒,物理降溫,退熱效果不好,今天體溫39℃+,孩子生病的時候父母特別著急,9個月的寶寶又不會說話,對嬰幼兒來說,問診是缺失的。

這個寶寶高熱,我就問,聽著鼻音重嗎?有流鼻涕的表現嗎?發燒的時候出汗嗎?

臨床過程中,望聞問切、辨證、立法選方,都是受到我們腦海當中的臨床思維的影響。

什麼是臨床思維?臨床過程中,腦海裡面想著如何去望聞問切、立法、選方用藥的思維,就是臨床思維。

辨證辨的是病位和病性,對於發熱,首辨病位。

我問聽著鼻音重嗎?有流鼻涕嗎?發燒的時候出汗嗎?

就是受到腦海當中辨病位的臨床思維的指導,因為我想通過這三個症狀來辨有無表證。

首先這三個症狀不需要問患兒本人,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

比如鼻音重不重?聽一聽就知道了。

流鼻涕有沒有?發熱的時候有沒有汗?看一眼就知道了。

問這三個症狀的背後的目的,就是確定這個發熱是表證的發熱,還是裡證的發熱。

《中醫內科學》強調發熱要辨外感、內傷。外感就是表證,內傷就是裡證,所以辨外感、辨內傷的實質就是辨病位在表的發熱,還是病位在裡的發熱。

因為表證的發熱和裡證的發熱,治療和方劑不一樣。

如果表證、裡證都辨不出來,或者表證、裡證都辨證錯誤,後邊的治療會都不會有效果。

所以辨證才是最重要的!

患兒家長回答是鼻音有,不太重。有流鼻涕,發熱的時候無汗,身體滾燙。目前就這麼多信息。

表證有哪些症狀?

每個人都肯定在這一生當中感冒發燒過,常見哪些表現?經常是外出感覺一陣風吹來,身上打哆嗦,心裡就想不妙,該感冒了。

感冒的時候,最常見的症狀,也是最關注的症狀,就是發熱。發熱的時候,往往會伴有身上發冷的感覺,叫做惡寒。體溫增高,你自己感覺是發熱。身體一邊發熱,一邊還感覺冷。

有人說發熱惡寒這麼矛盾的症狀會同時出現嗎?你就想想。你感冒的時候有沒有一邊發熱、一邊惡寒呢?這是客觀症狀的存在。

一邊發熱一邊怕冷,因為冷,躺在被窩裡邊,蓋上被子,這時候身很多人會說身上疼,冷的打哆嗦,感覺身體是處於一種收縮拘攣的狀態。

這時候身體往往是沒有汗的。這時候,家裡有經驗的老人會說,你這個情況發發汗就好了。

於是我們就會經常吃一些藥,不管中藥還是西藥,吃完之後,汗出來了,熱就退了,發熱惡寒身疼痛的症狀都緩解了。


所以結合自身的感冒經歷,就能大概知道外感即表證時候,常見症狀是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往往沒有汗。

這時候把個脈的話,脈浮沉定表裡,脈往往是浮脈。

表證的時候,正氣不虛、正邪交爭有力的時候,脈往往是緊的,緊就是緊張的意思、有力、正氣不虛、正邪交爭有力的意思。

因此,結合自身的外感經歷,能夠明確,典型表證是: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脈浮緊。


寶寶發熱39℃+,家長感嘆中藥比抗病毒藥、退熱藥效果好太多了!

9個月的寶寶,不能問你覺得發熱惡寒,不能問身上疼不疼?只能觀察身體有汗無汗,這時候通過鼻子的症狀,也是為了判斷有沒有表證。

因為在外感在感冒的時候,除了剛才說的幾個典型症狀以外,鼻塞、流鼻涕、打噴嚏,也是常常能夠見到的症狀。


比如在《傷寒論》第12條桂枝湯方證裡邊有“鼻鳴”的症狀。鼻鳴就是鼻子有聲音,就像窗戶一樣,窗戶沒關緊,有一條縫,風一吹過,發出聲音。感冒的時候,鼻子塞住了,那麼你呼吸的時候,經過塞著的鼻子,發出一些尖銳的聲音,就叫做鼻鳴,因此鼻鳴是鼻塞的代名詞。

《傷寒論》中的語言是樸素的,都是對於臨床的客觀記載,鼻鳴不要把它想的太複雜了。

鼻部的症狀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往往也是一個表證的症狀。


本醫案,發熱的時候滾燙沒有汗,有鼻音,流鼻涕,發熱的時間相對比較短,急性起病。

發熱起病病程的長短有助於判斷是外感還是內傷,比如急性起病的往往考慮表證,但病程長短、時間不是表證的診斷要點。

整體來看,考慮寶寶的病位在表。表的實質是正邪交爭於表,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病理狀態。

因此治法就因勢利導,既然是想出汗出不來,就用藥物幫助人體達到汗出,汗出熱退、邪去正安,就這麼一個治療。

辨證出病位在表,表的治法是唯一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針對的證是唯一的,比如汗法,針對的就是表證。

表證的治法是唯一的,只能是汗法,沒有第二種可能。


在《傷寒論》裡邊,具備發汗作用的藥物無非就五個:麻黃、桂枝、葛根、生薑、蔥白。

其中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麻黃和桂枝。表證需要解表發汗,就離不開麻黃和桂枝,

因此臨床上解表發汗的方劑就分成兩大類:麻黃類方、桂枝類方。

麻黃和桂枝的一個最重要的鑑別點就在於有汗無汗,有汗用桂枝無汗用麻黃,大部分情況下是適用的,也說明了麻黃的發汗力度比較大,桂枝的發汗力度比較弱。

這個寶寶是表證。有汗沒汗?沒有汗。所以應該用麻黃。麻黃的代表方是麻黃湯,所以這個寶寶可以用麻黃湯。

舌苔薄白,沒有明顯熱象,注意發熱是症狀,不是熱證,不是發熱就需要清熱的。

通過目前的症狀,包括舌苔,首先認為主要矛盾在表不解,首先解決主要矛盾,先解表,應該用麻黃湯,但是為了平穩起見,畢竟沒有見到小朋友,讓解表的力度相對平和一點,所以實際上用的是一個葛根湯,加生石膏半夏。


整體符合麻黃湯的治療思路,用生石膏的涼佐制一下麻黃桂枝的溫性,既能達到解表的效果,然後又不加重他的內熱,使解表力量相對比較平和,加半夏照顧到脾胃的問題。

需要注意了,既然解表就要發汗,因為如果汗出不來,邪氣又怎麼能去得了呢?

我們說發汗,是通過發汗的方法,讓邪氣隨著汗出而去。

所以對於表證,始終要關注有有汗無汗。


寶寶發熱39℃+,家長感嘆中藥比抗病毒藥、退熱藥效果好太多了!

服藥方面,有幾個注意點,

第一,劑量相對偏大一點,因為才9個月的寶寶,生麻黃用5g,葛根用8g,劑量偏大一點。

但掌握一個服藥原則,一劑分4次服,相當於劑量就減半了。

6小時服一次,正常來說慢性疾病早一頓晚一頓,一天服2次,治療慢性疾病沒問題。

但是治療急危重症的話,一天服兩次就耽誤時間,所以對於急危重症患者,往往要加大服藥頻次。

為了讓它更快、更好的達到汗出熱退的效果,往往採用的是4-6小時服一次。

服藥之後如果出汗了,說明表解了,就不需要再發汗解表了,所以解表的方就不能再服了。


因此《傷寒論》裡邊提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叫做以知為度,在表證的時候,叫做見汗則止後服。


在治療裡證用承氣湯的時候,也是類似的原則,比如212條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服大承氣湯後排便了,大承氣湯當還能再吃嗎?一般不要再吃了。

所以掌握這原則,就不會導致過汗大汗亡陽。

而且劑量偏大,服藥次數加大,更容易達到一個汗出解表退熱的療效。

所以服藥方法也非常的重要!


6小時服一次,出汗後改為12小時吃一次。後來反饋了喝了兩次之後,凌晨2點,精神狀態好轉,頭頸部和手心開始出汗了。

要注意到出汗、汗出,才能讓邪氣隨著汗出而去,所以表證的時候,非常關注有汗沒汗,吃完藥之後,仍然要關注什麼時候能出汗,汗出是否達到標準。

依據日常生活經驗,大家也應該知道,你看不出汗怎麼退熱呢?

所以寶寶首先頭頸部出汗,燒就退了。今天白天又喝了兩次中藥,就沒有再發熱。

這樣的案例,臨床當中其實到處都有,只不過落到寶寶上,缺少問診,辨證的難度更大一點。


馬家駒老師一直強調,提升療效的根本就是要樹立經方思維,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所以在課程中也一直強調“體系”的重要性,而不是隻講一方一藥。

寶寶發熱39℃+,家長感嘆中藥比抗病毒藥、退熱藥效果好太多了!

馬家駒老師線上私塾班的同學裴志強同學說:

馬老師把經方醫學的核心理論講的很到位,

以至於後來聽了所謂名醫的講座,講的是每個方子治療某某病,當時聽的是神乎其神,結果應用臨床不能得心應手。

這是忽視了辨證,忽視了整體,忽視了經方體系的構建,學到的只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就像麻線穿不起來的豆腐一樣的零散經驗,鬆垮而不實在。

而馬老師的課程始終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重點在基礎理論的學習,提高經方的辨證的準確度上下功夫。


試聽課片段.mp30:10

來自中醫在線

↑聽音頻領取“表證與麻黃湯證”電子書,及《詳解傷寒論398條113方》5節試聽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