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作為一所具有110餘年辦學歷史的百年醫學老院,是我國現代醫學教育的發源地之一,更是國家教育部、國家衛計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屬高校醫學院之一。百餘年來,無數醫學界人才從這裡走出,其中有不少校友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本期推送,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那些從同濟醫學院走出的院士校友(不完全統計)——

(校友按當選院士年份排序)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吳旻(1925.12-2017.10.16),腫瘤遺傳學家。1950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

吳旻院士開創了蘇聯和我國的現代人體細胞遺傳學研究。1974年開始對我國北方食管癌的遺傳病因進行研究,80年代初提出通過遺傳學分析對食管癌高發區進行規模預防以降低發病率的策略。1983年開始分子水平的研究,著手分離我國食管癌的易感基因(抑癌基因),試用維甲酸等促使癌細胞分化成熟,應用抑癌基因和分化基因進行癌症基因治療,分析食管上皮癌變過程各階段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建議並參與我國人類基因組計劃和生物信息學的啟動和發展。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吳孟超(1922.8- ),肝膽外科學家。1949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院士是我國肝膽外科的主要創始人,建立了我國肝膽外科理論、技術體系和學科體系。他領導的學科從一個“三人研究小組”發展到目前的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和肝膽外科研究所,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膽疾病診療中心和科研基地。先後獲國家、軍隊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35項。1964年,原總後勤部給他記一等功一次。1996年,他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2006年,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裘法祖(1914.12.6-2008.6.14),外科學家。曾任同濟醫科大學教授、名譽校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0年代對晚期血吸蟲病和肝炎後肝硬變引起的門靜脈高壓症的外科治療進行了深入研究,創建了“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有效地治療了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大出血。70年代在我國最早開展從動物實驗到臨床的肝移植研究。近年致力於膽道流體力學與膽結石成因的研究,自體外牛膽汁中研製培育出“體外培育牛黃”。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侯雲德(1929.07.13- ),醫學病毒學專家。1955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院士實驗室主任,傳染病國家重大專項技術總師,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侯雲德從事醫學病毒學研究半個多世紀,在分子病毒學、基因工程干擾素等基因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以及新發傳染病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建樹,為我國醫學分子病毒學、基因工程學科和生物技術的產業化,以及傳染病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新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作為聯防聯控機制專家委員會主任,與全國著名科學家一起,舉國體制,協同創新,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對流感大流行的人為干預獲得成功,並獲得國際公認。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陸道培(1931.10.30- ),血液病學專家。1955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等國內外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陸道培院士是中國衛生部第一屆血液質量委員會主任,衛生部聘請的醫療損害責任鑑定的唯一的血液病專家。自1984年至2005年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隨後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我國醫學名詞審定工作委員會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及名譽主任委員、造血幹細胞學組名譽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一直擔任中華骨髓庫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是跨越兩岸三地中華造血幹細胞協作組(CSBMT,Chinese Society of BMT)的發起人與領先人。

陸道培院士是我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奠基人與不斷推動者,包括HLA半相同移植,促進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在我國的迅速發展。並且首先證明硫化砷類藥物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卓效;在國際上進行了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癒無丙種球蛋白血癥。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張滌生(1916.06.12-2015.08.19)。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第九人民醫院院長、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中國修復重建外科學會主任委員、國家“211”學科帶頭人、中華整形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作為亞太地區顱面外科學會創始人之一,曾先後擔任第十屆國際顯微外科學術大會主席(1989 上海)、第三屆國際美容外科學術會議主席(2002 上海)、第三屆亞太地區顱面外科學術會議主席(2004)、第四屆亞太面部整形外科學術會議主席(2006.11)、第十屆國際淋巴醫學學術會議主席(2007.10 上海)等,曾為美國整形外科學會終身榮譽會員、國際顱面外科學會終身榮譽會員。

張滌生院士在國內率先開展顯微外科動物實驗,並在20世紀70年代應用顯微外科技術,在國內首創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陰莖手術、蹠趾關節移植重建顳頜關節等手術。在國內首先開展遊離腸段移植再造食管、大網膜遊離移植治療顱骨暴露壞死,並開展顱面外科、胸骨裂心臟外露等首創性手術。1964年首創微波烘療法治療肢體象皮腫,應用於近5000病人,優良率達68%。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周宏灝(1939.05.29-),遺傳藥理學和臨床藥理學家。1962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南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所長、中南大學湘雅醫學檢驗所所長、國家衛計委個體化醫學檢測培訓基地主任、國家衛計委個體化醫學檢測試點單位負責人。

周宏灝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和證實藥物反應種族差異,並系統研究其發生機制,促進世界各國藥政管理和新藥開發對種族因素的重視;深入系統研究藥物相關基因多態性的功能和機理,率先推向臨床個體化藥物治療應用;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我國首先提出和推動“量體裁衣”個體化藥物治療,創建我國首個個體化用藥諮詢中心,開發首張個體化用藥基因芯片並推向市場,推動我國個體化醫學分子檢測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國家管理。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楊寶峰(1957.11.27- ),藥理學家。1988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中俄醫科大學聯盟(106所大學)聯盟主席,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黑龍江省科協副主席,中國心血管藥理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心臟疾病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心血管藥物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藥理學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級教學團隊及國家科技創新群體帶頭人。曾任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

楊寶峰院士帶領團隊通過對50餘種作用於心腦血管系統疾病藥物的研究,發現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藥物作用離子通道的特點和規律,並提出離子通道靶點學說,編入《離子通道藥理學》和本科生教材《藥理學》。發現離子通道、非編碼RNA及M3-R等相互作用對心臟結構重構、電重構致心臟功能紊亂的機制。揭示作用於心血管系統疾病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以及丹參、大黃等中藥有效成分的心臟保護機制,闡明三氧化二砷等藥物對心臟毒性作用的機制並提出防治措施。研發降脂、防術後粘連等藥物並投入臨床使用。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胡盛壽(1957.04.19- ),心血管外科學專家。1982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心血管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學科帶頭人,美國心臟病學會會員,美國胸外科協會會員,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亞洲胸心血管外科醫師學會輪值主席。

胡盛壽教授長期從事心血管外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建立了我國冠心病外科微創系列治療技術,開拓了“複合技術”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新模式;創建我國首個心血管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取得了從心肌細胞再生到心臟移植和人工心臟研製的系列研究成果;創立了主動脈-肺動脈“雙根部調轉手術(DRT)”,顯著提高了我國複雜先心病治療方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陳孝平(1953.6- ),肝膽外科學家。1982年和1985年分別獲同濟醫學院碩士和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肝臟外科中心主任、肝膽胰外科研究所所長,對普通外科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

陳孝平院士長期從事肝癌外科治療和肝移植方面研究,在肝膽胰外科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施行過各類手術一萬多例。其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認同,先後獲國家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各1項;200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8年獲中國肝膽胰外科領域傑出成就金質獎章;2010年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2年獲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2013年獲湖北省科技推廣獎一等獎。

大國棟樑!這11位院士,全部從湖北同所高校走出,還來自同一個學院!

馬丁(1957.04.24-),婦產科學專家。1990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婦產科學系主任,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國家婦產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腫瘤侵襲與轉移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

馬丁院士長期從事醫療教育工作,是我國婦產科學界首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0)和“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02)。長期堅持醫療一線工作,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豐富臨床實踐經驗,擅長婦科腫瘤及婦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施行婦產科手術逾萬臺,精於婦科手術、腔鏡及機器人手術,通過合理應用新輔助化療縮減手術對器官功能的損傷,使保留年輕婦女生育功能成為可能。同時在宮頸癌早期預防和遏制腫瘤轉移臨床研究方面頗有造詣,並適時將創新科研成果進行臨床轉化應用,ADV-TK拮抗腫瘤轉移製劑(國家I類新藥)已進入臨床III期試驗。

百年風雨征程,同濟醫學院從戰亂之中走來,為新中國的現代醫學教育事業、健康事業培養出了9萬餘名醫藥衛生人才,他們為國為民,以愛心奉獻社會,以仁術服務人民,彰顯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同濟力量,向中國乃至世界打響了“學醫在同濟”的響亮名號。

關注"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同濟醫院、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