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的“逆行”|極端事件頻發,真的因為孩子“抗壓能力弱”嗎?

悲壯的“逆行”|極端事件頻發,真的因為孩子“抗壓能力弱”嗎?

文|橙子媽媽

近在身邊的一個孩子,選擇從42樓一躍而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復課前後,已經出現多起孩子的極端事件。網傳教育系統通知 :要求各地充分考慮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時間長,親子衝突較多,又逢開學復課,務必保護好學生,教學工作要由緩到緊逐步走向正常,近期要求各校務必做到:

一對寒假作業完成情況不做強制性要求;

二摸底測試不公佈成績,只做內部研判用;

三近期作業要適當減量,難度要降低。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研判反饋。

每次有類似的事件發生,我們都會討論孩子的抗壓能力。但這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有意識、有意願就能培養起來的。和其他能力的培養不同,他們必須經歷困境,身處壓力的環境裡,才能學會如何抗壓。這是一種需要“逆行”才能不斷累積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抗壓能力是果 ,不是因。

“危險”不會等待,不會等著你長大,等到這個能力養成後再發生,我們把鍋都甩給“抗壓弱”來背,並沒有現實的意義。壓力的環境無處不在,朝朝夕夕,我們和孩子的相處裡,還有哪些是我們可以點滴滲透正向引導的?極端事件背後,又給了我們哪些思考呢?

悲壯的“逆行”|極端事件頻發,真的因為孩子“抗壓能力弱”嗎?

1.

給孩子的壓力一些出口

青春期孩子面臨的壓力比我們想象中要多得多。

(1)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是嶄新的,也是陌生的。身體發生變化,心理也在發生變化,各種矛盾會在這個階段發生: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間的矛盾,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託間的矛盾,心理閉鎖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成就感與挫敗感之間的矛盾。這個從兒童世界邁向真實的成人世界的過渡,讓他們感到迷茫,無法很快形成良好的整合,大部分孩子會經歷或長或短的混亂。

(2)學業在此刻變得更為重要,有些是艱難。人際關係會發生重組,不僅是同學朋友之間的,也包含和父母之間的。他們社會接觸面也會教之前變得更加廣泛,那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有可能會帶給他劇烈的衝擊。

(3)一些我們覺得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在孩子眼裡可能就是巨大的壓力。我們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問題,可能會低估孩子的壓力水平。壓力是很好的助跑劑。很多極端事件發生的原因,恰恰是因為父母給了孩子太多完美的真空環境,當他有一天必須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抵禦狂風暴雨,才發現自己完全沒有經歷過鍛鍊,沒有化繭成蝶的力量。

悲壯的“逆行”|極端事件頻發,真的因為孩子“抗壓能力弱”嗎?

我們可以給孩子的支持,不是幫助他避開壓力,而是創造更多的空間,讓孩子在面臨壓力時,可以有多渠道的解壓方式。我們可能並不能幫助孩子緩解壓力,但是我們最起碼做到不要堵住孩子的發洩出口。有幾點我們可以一起思考:

(1)當孩子對我們有負面情緒時,我們是剛烈地反擊,還是柔和地接住?

(2)我們是不是營造了可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孩子有自己獨處不被侵犯的物理空間,在孩子想溝通時有暢通的渠道,在家人面前哭出來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有自己特別喜歡的物件或者角落,支持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並創造體驗嘗試的機會,家庭成員之間可以和而不同但溫馨和睦。

(3)如何看待孩子的朋友交往,是否留給孩子相對寬鬆的朋友交往時間,真實的朋友,而不是虛擬的朋友。

(4)是否瞭解孩子特有的解壓方式並給予支持,即使這是正常情況下你並不贊同的,比如,聽著音樂寫作業,吃垃圾食品,打了一會遊戲,偶爾一天沒有做作業。

(5)孩子的自我欣賞,自我愉悅不要去潑冷水。

壓力只要不鬱結,就不會真的壓垮人。教孩子和壓力共存,並利用壓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要做的是疏通管道。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各自的管道是什麼,需要我們智慧地發現。

悲壯的“逆行”|極端事件頻發,真的因為孩子“抗壓能力弱”嗎?

2.

有質量的鏈接

會成為一念之間的幸運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間不發生矛盾的家庭少之又少。我不相信從沒有對孩子發過火的家庭真的存在,那顯得太過於虛幻和不真實。做個真實的父母,也是父母修煉的重要的一部分。那為什麼有的父母對孩子嚴厲並沒有破壞親子關係,而有些卻因此千瘡百孔,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呢?

孩子從對母親的全能依戀,慢慢發展為身體的獨立,再到精神和意志的獨立,是他們離開我們,漸行漸遠的過程。我們也可能會被一些假象迷惑,孩子大了,越來越獨立了,他們也越不需要我們了。再加上這個階段我們和孩子的物理空間,很多父母忽視了和孩子之間有質量的鏈接。

親子關係的經營在青春期顯得尤為重要,當孩子5歲時,我們要學習以5歲的年紀和孩子做朋友,當孩子15歲時,我們要學習以15歲的年紀和孩子做朋友。同齡人可以相互理解,跨越了年齡的鴻溝,經歷本是一種優勢,但如果太自以為是就會造成權利的俯視。

對他好,不一定產生關係;有關係,不等於有鏈接。吃喝拉撒穿住行,只是鏈接的最低級的形式。青春期的孩子具備更深入廣泛鏈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我們需要挖掘和使用。

當孩子有了更高級的鏈接,他可能會更理解自己的父母,也可能儘自己的力量去看待和消化父母的暴怒,這種緩衝,可能成為一念之間的幸運。

悲壯的“逆行”|極端事件頻發,真的因為孩子“抗壓能力弱”嗎?

3.

我知道

你不想成為破壞孩子價值感的元兇

萬念俱灰的時刻,感覺自己的一切都失去了價值。

孩子的價值感,來源於他的經歷、體驗和獲得的反饋,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身邊最親近的人如何看待他,評價他。有時候他們看似百毒不侵,刀槍不入,完全不在意我們怎麼說,怎麼做,但在他們的心底,奔湧著劇烈的情感。

在父母眼中、口中“失去價值”的孩子,很少會按照我們所期待的那樣,蟄伏、奮勇、爆發全新的力量,他們會以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來作為最絕望的防禦。所有的“詛咒”都更容易成為事實。

當孩子的極端事件發生時,那一刻他們的情緒應該是十分複雜的,價值感的崩塌可能就是壓垮他們一個重要的方面。自我否定,自我攻擊到極致,就走上了極端。

父母有責任和義務,指出孩子的問題,也要有能力分辨和處理孩子的問題與孩子的價值感之間的邊界。你做錯了事,受到了批評,不等於你的價值被全盤地否定,只是在這個問題上你需要改進。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批評孩子的方式,處理問題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涇渭分明、準確地傳遞出問題和價值之間的界限,理性地做好引導孩子的工作,也要避免自己在情緒之下的口無遮攔。

悲壯的“逆行”|極端事件頻發,真的因為孩子“抗壓能力弱”嗎?

4.

“好孩子”的家長

更要有隨時清零的心態

在發生過的極端事件裡,不乏別人眼中優秀的孩子。這類孩子相較於日常問題頻出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視。在他們出現問題時,孩子自身受到的震憾和衝擊也因為前後的對比更為劇烈。

我之前寫過3點原因:

(1)表面乖巧不等於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被隱藏或者未被挖掘,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激發了他的獨立和反抗,父母覺得他變了樣,其實是之前沒有發現他的另一面;
(2)成績好掩蓋了他的其他問題,在分數論面前,其他被忽略了。到了初中或者更高年級,知識體系,學習方法都變得不一樣,如果孩子不能過渡好,暴露出問題,因為前後的表現對比就會比一般孩子更“顯眼“,引發家長的焦慮;


(3)一直頂著好學生的光環,一旦在學習上遇到挫折,他首先會不能接受這樣的自己,不願意相信自己能力的不足。有些孩子會經過艱苦的努力戰勝這些挫折,也有一些,為了掩飾能力的不足,通過不好好上課,不做作業等方式來表現。這樣他們就會避免面對很努力之後還不能取得好結果的殘酷。
“好孩子”同樣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不把他們駕在“必須一直優秀”的十字架上。作為家長,尤其是需要有隨時清零的心態。當孩子遇到問題,不以過去的光環去套路他,抱持最美好的期待,盡最大的努力,接受最差的結果,陪伴他走過最深的艱難困苦。

悲壯的“逆行”|極端事件頻發,真的因為孩子“抗壓能力弱”嗎?

5.

學習以外更重要的能力

我大致分析了孩子極端事件的導火索,很大一部分可視的原因是緣於學習壓力、手機遊戲和社交障礙。但這並不是根本的原因,經由此反映出來的關係處理、情緒管理、生活能力等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最後誘發悲劇的根本原因,絕大多數都不是在日常的課本學習裡學會的。如果我們把所有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孩子的學習、分數上,是非常短視和危險的行為。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通過學習,通過有競爭性的分數獲得更多機會,教育的大環境似乎也是這樣的引導傾向。但是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社會人,他們藉由學校學習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邁入不同的社會環境,他們要開展工作、生活、社交,他們的幸福感不再和分數有任何關係。

在和很多家長溝通後,我發現很多的“叛逆”發生在大學期間,甚至是工作以後,當“只要學習”這項工作不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而其他必須的能力未能被髮展,他們就陷入了混亂,感覺到深深的喪失。

這類未被重視和發展的能力,包含最重要的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伴隨我們終身的財商。

悲壯的“逆行”|極端事件頻發,真的因為孩子“抗壓能力弱”嗎?

*作者:橙子媽媽。媒體人,家有13歲青春期男孩,專注學習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