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寫詩第一多的人,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據說有四萬多首,當然,其中有不少詩是手下代勞的;楊萬里則是實打實地寫了兩萬多首詩(今存4300多首)。若論水平,說楊萬里把乾隆甩10+條街也不為過。
即使你沒聽說過楊萬里,你也肯定熟悉他這些詩歌中的三兩句: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池》)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宿新市徐公店》)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如果說白居易的詩“老嫗能解”,那麼,能解白詩的老嫗怎麼著也得讀個初中;而楊萬里的詩,有個小學水平的老嫗就能讀懂。這可不是我瞎掰掰,人民教育出版社也是這麼認為的——上面三首詩,都曾在小學課本中閃亮登場。
可惜的是,楊萬里如此有才,最後卻被活活氣死,這得從他32歲那年說起。
1159年,32歲的楊萬里被調到湖南永州擔任零陵縣令,適逢南宋抗金名將張浚(多音字,這裡讀jùn)被降職待在永州。楊萬里是張浚的鐵桿粉絲,三次拜見未果之後,又以書信力請,並通過其子張拭引薦,才得以見到心中偶像。張浚對他說:“哲宗年間,大腕多了去了,但只有鄒志完和陳瑩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物。”張浚所說的這兩人,是當時朝中出了名的犟種,敢跟權傾一時的奸相蔡京拍桌子。張浚還勉勵楊萬里“正心誠意”。
楊萬里對張浚的指教心服口服,回來後把書室名也改成了“誠齋”。而此後,他的犟脾氣時有所發,甚至跟皇帝和權臣懟上了。
1188年3月,宋孝宗採納翰林學者洪邁的建議,要讓呂頤浩等已故大臣,與宋高宗趙構一起接受皇帝及其臣民的祭祀。楊萬里覺得主戰派名相張浚才有資格配享這個禮遇,於是上書皇帝,指斥洪邁忠奸不分,懟得忘乎所以之時,他乾脆直噴洪邁是“指鹿為馬”。皇帝氣得七竅冒煙:洪邁是我任命的宰相,你說他“指鹿為馬”,那我不成了昏君秦二世胡亥?
就這樣,楊萬里被從太子身邊趕到了遙遠的絹州(今江西高安)。
奸臣韓侂(tuō)胄(zhòu)專權後修築南園,讓楊萬里為南園寫一篇文章添彩,楊萬里硬邦邦地一口回絕:“就算當不成這官,也不寫這文章。”不久,楊萬里索性辭職不幹了,回老家整整待了15年。其間,朝廷多次請他返崗,但他對官場已徹底失望,始終不肯回朝,又“犟”上了。
楊萬里在常年的憂憤中病倒了。1206年5月8日,有個從外面回來的遠房侄子來看望他,沒心沒肺地跟他談起韓侂冑胡亂用兵的事情。楊萬里聽了悲憤交加,失聲痛哭,示意家人拿來紙筆,掙扎著給朝廷上了最後一道摺子,大意是“奸臣當權,害國害民,老夫我這麼高的智商,卻報國無門,只能憤怒地瞪瞪眼”,隨後寫下十四個字訣別妻子兒女。
筆落,人亡。
楊萬里被活活氣死,與他耿直、剛正的性格不無關係,更與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壯志難酬的處境密不可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楊萬里之死與沙場戰死同樣悲壯,同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