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事浅析:统治者的自我选择,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可圈点之处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比北宋的军事成就更差的中央王朝了。提及宋朝,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富庶与羸弱两个直观印象。依据常理,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要看他的综合国力的发展水平,北宋的军事水平却与他发达的经济水平格格不入。

历史沉思:北宋军事的孱弱现象

宋朝军事浅析:统治者的自我选择,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可圈点之处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由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却凭借兵权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在夺取政权之后,面对五代十国的乱局,赵匡胤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先后夷平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与北汉,最终基本统一了全国。不过,在面对南方诸多政权时表现神勇的北宋军队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却鲜有功绩,在与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和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的战争中,北宋往往难求一胜,又在与新兴的金人手中被攻破首都,国家灭亡,天子北徙,最终只能偏安江南一隅。北宋的失败是汉人千年战争史中最不堪回首的一页,武功烈烈的秦汉隋唐留给后人的是自豪,但宋朝却只有屈辱与笑柄。

两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虛弱时期,从北宋真宗朝至南宋灭亡前后共280余年的时间里,宋军尽管数量众多,但却在对辽、对夏、对金及对蒙的战争中频遭失败,其战斗力下降到了历朝中空前衰弱的程度。究其原因,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如政策重文抑武、临战授图、将从中御、皇帝性格懦弱、没有燕山长城的掩护、缺乏优良马匹来源等等,但若抛开这些,单从军队本身来看,宋朝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其后果甚至比其他方面的问题更加严重。

——《北宋军队战斗力为何衰弱》

北宋的军事史远不如前辈那么光彩,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北宋的羸弱呢?历史的发展轨迹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因果循环,孱弱的表象下必然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而对于原因的论述并非没有结论,北宋抑武崇文、守内虚外的政治导向给军队的战斗力带来巨大损伤,这是历史爱好者们对北宋军政弊端的广泛论断。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原因背后的历史知识,看看北宋政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导致了他的军事孱弱,北宋的军事发展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呢?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北宋社会的历史背景。北宋建立了五代十国末期,在将近六十年的混乱后中原大地终于有了统一的政权。但北宋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严重的边境危机,北方契丹虎视,西北党项势大,即使是南方也没有完全占领。在历代统一王朝中,北宋的开局并不乐观,其版图不算最小也排倒数。

宋朝军事浅析:统治者的自我选择,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可圈点之处

自汉唐以来,汉人政权苦心经营的西域、陇西、塞北在五代十国后全部丢失,全然没有了东亚帝国的底气。而在社会文化上,自隋唐以来科举制盛行,科举制带来的影响是士族阶级的崩溃与文化风气的盛行,尚武精神在中央王朝在逐渐消退。而秦汉至两宋的政治发展历程中,皇权政治在不断发展强化,至两宋又到了一个新阶段。唐中后期以来,由于藩镇坐大,地方势力不断膨胀,这是晚唐以来重要的政治乱象。这些这些现象交织发展,成为影响两宋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

政治考察:这是北宋统治者的自我选择

我们首先说政治。皇权强化与地方割据是两个不能相容的历史现象,而晚唐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主要是地方军镇,这就决定了北宋政权必须解决皇权与军队的问题。赵匡胤自己就是依靠军事政变完成改朝换代的,因此,他对军权非常敏感。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典故。但如果仅仅是解决军事勋贵显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只是一时之计,管不了赵匡胤的身后事,完成相关制度的建设才是根本所在。

北宋的更戍法,一方面固然起到了防止武夫割据和叛乱的作用,不过对军队的损伤同样巨大。更戍需要长途跋涉,尤其是北方禁军移屯南方,“一往三年, 死亡贻半”。更戍法事实上不但没有起到使军士“习山川劳苦”,反而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劳苦,更影响了军事训练。更戍法持续了百年,直到神宗变法,才算废止。

——中华文史网《宋朝的军事制度》

宋朝军事浅析:统治者的自我选择,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可圈点之处

于是,赵匡胤着手制度改革。通过军事制度改革,赵匡胤做了这么几件事:其一,改二司为三衙,将军事指挥权与军队调度权相分离,防止个人成为军方实权派;其二,建立更戍法。将军队统帅与军队相分离,防止将领培养个人私兵。由此以来,皇帝成为了全国最高三军统帅,把军权牢牢抓在手中。但我们知道,军事将领必须在士兵中建立个人威信并且熟悉军队才能更好的指挥军队作战,北宋初期的军事改革忽视了这一实际情况,粗暴的斩断了将领与基层部队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除此之外,北宋的军队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北宋的军事力量分为禁军、厢军、民兵和蕃兵,其中,禁军是军事素质最高的职业军队,是隶属中央的直系部队,大部分拱卫近畿,其余镇守诸州郡,定期轮值。而其余部队是补充力量,相当于地方保安力量。这样的配置是为了“强干弱枝”,威慑地方,减少地方叛乱的可能性。但这样的军队制度下,地方实力疲弱,战斗力低下,不利于抵御外族入侵,边境常年告急,中央疲于救火。

宋朝实行募兵制,兵员空缺则有时从子弟中补选。如果遇亡或犯罪,惩罚极重,甚至株连亲属和乡里。每遇凶年饥岁,就大量招算破产农民,又往往收编“盗贼”为兵,即所谓“除盗恤饥”。在兵源缺乏时,也提民为兵。罪犯也成为兵士的来源之一。

—— 中华文史网 《宋朝兵制》

宋朝军事浅析:统治者的自我选择,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可圈点之处

其次,造成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另一个原因是北宋的“冗兵”。北宋在应对地方问题上有自己的“诀窍”,那就是用军队消化流民匪寇。每逢灾年,流民四起,北宋政府都会大量招募百姓入伍,应对地方匪患,也以招安代镇压。以此维护社会治安,平息时弊。但这种做法不但使得北宋财政吃紧,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弊政累积至深,给北宋政治带来严重灾难,这才有了后面的王安石变法。

文化精神:整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而在文化层面上,也有一些因素影响了北宋的军事发展,比如科举制度。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兴起于隋唐,他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革新的结果,影响深远。而其影响之一就是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兴盛,由此带来了唐诗的繁荣。并不是说重视文化就一定削弱武力,但以仕途为目的,以文化水平为依据的人才选拔制度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

——李玉伟 《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

宋朝军事浅析:统治者的自我选择,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可圈点之处

科举制推出的本来目的就是打击以北朝军事贵族为主体的关陇集团,其由隋炀帝提出,被武则天发展,为皇权挣脱世族的桎梏提供了助力。至晚唐时期,关陇军事贵族不得不面对自身武力衰减的事实,一改以往对科举制的抵触态度而积极应考,但这并没有改变其衰亡的局面。北宋建立后,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武人的忌惮而大力推行科举制,使得科举制在北宋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糊名制就是在北宋出现。由此而来的影响是整个社会热忱于文化事业,鄙视武人。当然鄙视的原因还在于北宋在其他方面对武人的压制,而这种被刻意引导的价值取向带来的是尚武精神在中国的一度衰落,而在这种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其后果是可怕的,而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圈点之处:北宋军事也不是一无是处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宋史》

宋朝军事浅析:统治者的自我选择,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可圈点之处

但如果我们要说北宋的军事发展一无是处,那也是有失偏颇的。北宋军队的战绩不好看,但其发展还是有特色的。北宋的兵种主要有步兵、马军以及水军,其中以步兵为主,马兵为次,有一定规模的水军,南宋水军要比北宋更为强大。马兵的不足主要是马匹数量不足,中国自五代以来丢失了塞北、陇右和西域,也就失去了优良马场。而以马匹为主要装备的骑兵因此发展不足。王安石变法时期曾针对马匹不足提出过相应政策,鼓励百姓养马。而骑兵的不足使得北宋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中丧失了很大优势。

但北宋也有办法补齐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发展重步兵,以及发展弓弩技术。

重步兵的发展在唐宋时期经历了一个高潮,其在对抗骑兵的战术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麾下有著名的铁浮屠与拐子马,这其实就是具装骑兵与重甲步兵。而北宋也有自己的重甲步兵,其甲具与金人类似,但宋人称其为“步人甲”。

北宋的铠甲,是在唐代铠甲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完整的形制。北宋初年,南北作坊制造了大量的铠甲;品种很多,有涂金脊铁甲、素甲、浑铜甲、墨漆皮甲、铁身皮副甲、金钱朱漆皮马具装、铁钢朱漆皮甲具装等。甲胄的质料有铁、皮、纸3种,铁铠最为贵重。

—— 尹成凯《宋朝重步兵: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步兵》

重装步兵的发展离不开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与雄厚的财力支持,但宋代的金属冶炼技术与手工作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再加上北宋经济富庶,所以能支撑起一支规模庞大的重装军团。

岳飞也是依靠这样的军事力量击溃完颜宗弼,取得了郾城大捷。

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辽史》

宋朝军事浅析:统治者的自我选择,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可圈点之处

而宋代为了反制骑兵,大力研发弓弩技术,射击能力更是北宋军事选拔考核的重点科目。

当时比较出名的有神臂弓和床子弩,都是当时的神兵利器。在宋辽战争中,北宋士兵就曾使用床弩在数百米的距离上准确狙杀辽军大将萧挞凛,给辽军士气以沉重打击,促成了后来的澶渊之盟。

综合来说,北宋军队战绩虽然不好看,却又不能被污名化。如果客观去看,北宋的还是有很强的军事力量,并且也取得过辉煌的战绩,只不过人物铭记太深的还是澶渊之盟和靖康之耻而已。


参考史料:

尹成凯《宋朝重步兵: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步兵》;《宋史》;《辽史》;李玉伟 《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中华文史网《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兵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