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軍事淺析:統治者的自我選擇,時代的價值取向,也可圈點之處

前言

在中國歷史上,似乎很難找到一個比北宋的軍事成就更差的中央王朝了。提及宋朝,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富庶與羸弱兩個直觀印象。依據常理,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大要看他的綜合國力的發展水平,北宋的軍事水平卻與他發達的經濟水平格格不入。

歷史沉思:北宋軍事的孱弱現象

宋朝軍事淺析:統治者的自我選擇,時代的價值取向,也可圈點之處

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由此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動盪的五代十國時期。北宋的建立者趙匡胤本為後周大將,卻憑藉兵權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在奪取政權之後,面對五代十國的亂局,趙匡胤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先後夷平了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與北漢,最終基本統一了全國。不過,在面對南方諸多政權時表現神勇的北宋軍隊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時卻鮮有功績,在與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和党項人建立的西夏的戰爭中,北宋往往難求一勝,又在與新興的金人手中被攻破首都,國家滅亡,天子北徙,最終只能偏安江南一隅。北宋的失敗是漢人千年戰爭史中最不堪回首的一頁,武功烈烈的秦漢隋唐留給後人的是自豪,但宋朝卻只有屈辱與笑柄。

兩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虛弱時期,從北宋真宗朝至南宋滅亡前後共280餘年的時間裡,宋軍儘管數量眾多,但卻在對遼、對夏、對金及對蒙的戰爭中頻遭失敗,其戰鬥力下降到了歷朝中空前衰弱的程度。究其原因,從古至今眾說紛紜,如政策重文抑武、臨戰授圖、將從中御、皇帝性格懦弱、沒有燕山長城的掩護、缺乏優良馬匹來源等等,但若拋開這些,單從軍隊本身來看,宋朝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問題,其後果甚至比其他方面的問題更加嚴重。

——《北宋軍隊戰鬥力為何衰弱》

北宋的軍事史遠不如前輩那麼光彩,但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北宋的羸弱呢?歷史的發展軌跡並非天馬行空,而是因果循環,孱弱的表象下必然有著深層次的原因。而對於原因的論述並非沒有結論,北宋抑武崇文、守內虛外的政治導向給軍隊的戰鬥力帶來巨大損傷,這是歷史愛好者們對北宋軍政弊端的廣泛論斷。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些原因背後的歷史知識,看看北宋政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導致了他的軍事孱弱,北宋的軍事發展究竟達到了什麼水平呢?

在討論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北宋社會的歷史背景。北宋建立了五代十國末期,在將近六十年的混亂後中原大地終於有了統一的政權。但北宋在建立之初就面臨著嚴重的邊境危機,北方契丹虎視,西北党項勢大,即使是南方也沒有完全佔領。在歷代統一王朝中,北宋的開局並不樂觀,其版圖不算最小也排倒數。

宋朝軍事淺析:統治者的自我選擇,時代的價值取向,也可圈點之處

自漢唐以來,漢人政權苦心經營的西域、隴西、塞北在五代十國後全部丟失,全然沒有了東亞帝國的底氣。而在社會文化上,自隋唐以來科舉制盛行,科舉制帶來的影響是士族階級的崩潰與文化風氣的盛行,尚武精神在中央王朝在逐漸消退。而秦漢至兩宋的政治發展歷程中,皇權政治在不斷髮展強化,至兩宋又到了一個新階段。唐中後期以來,由於藩鎮坐大,地方勢力不斷膨脹,這是晚唐以來重要的政治亂象。這些這些現象交織發展,成為影響兩宋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

政治考察:這是北宋統治者的自我選擇

我們首先說政治。皇權強化與地方割據是兩個不能相容的歷史現象,而晚唐以來的地方割據勢力主要是地方軍鎮,這就決定了北宋政權必須解決皇權與軍隊的問題。趙匡胤自己就是依靠軍事政變完成改朝換代的,因此,他對軍權非常敏感。於是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杯酒釋兵權”這一歷史典故。但如果僅僅是解決軍事勳貴顯然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只是一時之計,管不了趙匡胤的身後事,完成相關制度的建設才是根本所在。

北宋的更戍法,一方面固然起到了防止武夫割據和叛亂的作用,不過對軍隊的損傷同樣巨大。更戍需要長途跋涉,尤其是北方禁軍移屯南方,“一往三年, 死亡貽半”。更戍法事實上不但沒有起到使軍士“習山川勞苦”,反而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勞苦,更影響了軍事訓練。更戍法持續了百年,直到神宗變法,才算廢止。

——中華文史網《宋朝的軍事制度》

宋朝軍事淺析:統治者的自我選擇,時代的價值取向,也可圈點之處

於是,趙匡胤著手製度改革。通過軍事制度改革,趙匡胤做了這麼幾件事:其一,改二司為三衙,將軍事指揮權與軍隊調度權相分離,防止個人成為軍方實權派;其二,建立更戍法。將軍隊統帥與軍隊相分離,防止將領培養個人私兵。由此以來,皇帝成為了全國最高三軍統帥,把軍權牢牢抓在手中。但我們知道,軍事將領必須在士兵中建立個人威信並且熟悉軍隊才能更好的指揮軍隊作戰,北宋初期的軍事改革忽視了這一實際情況,粗暴的斬斷了將領與基層部隊的聯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除此之外,北宋的軍隊建設也存在一定問題。北宋的軍事力量分為禁軍、廂軍、民兵和蕃兵,其中,禁軍是軍事素質最高的職業軍隊,是隸屬中央的直系部隊,大部分拱衛近畿,其餘鎮守諸州郡,定期輪值。而其餘部隊是補充力量,相當於地方保安力量。這樣的配置是為了“強幹弱枝”,威懾地方,減少地方叛亂的可能性。但這樣的軍隊制度下,地方實力疲弱,戰鬥力低下,不利於抵禦外族入侵,邊境常年告急,中央疲於救火。

宋朝實行募兵制,兵員空缺則有時從子弟中補選。如果遇亡或犯罪,懲罰極重,甚至株連親屬和鄉里。每遇凶年饑歲,就大量招算破產農民,又往往收編“盜賊”為兵,即所謂“除盜恤飢”。在兵源缺乏時,也提民為兵。罪犯也成為兵士的來源之一。

—— 中華文史網 《宋朝兵制》

宋朝軍事淺析:統治者的自我選擇,時代的價值取向,也可圈點之處

其次,造成北宋軍隊戰鬥力低下的另一個原因是北宋的“冗兵”。北宋在應對地方問題上有自己的“訣竅”,那就是用軍隊消化流民匪寇。每逢災年,流民四起,北宋政府都會大量招募百姓入伍,應對地方匪患,也以招安代鎮壓。以此維護社會治安,平息時弊。但這種做法不但使得北宋財政吃緊,也造成了軍隊戰鬥力低下。弊政累積至深,給北宋政治帶來嚴重災難,這才有了後面的王安石變法。

文化精神:整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而在文化層面上,也有一些因素影響了北宋的軍事發展,比如科舉制度。我們都知道,科舉制興起於隋唐,他是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的革新的結果,影響深遠。而其影響之一就是推動了社會文化的興盛,由此帶來了唐詩的繁榮。並不是說重視文化就一定削弱武力,但以仕途為目的,以文化水平為依據的人才選拔制度必然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科舉制度是為了選拔官員而設立的。這樣的一種選官模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任用官員的主觀作用,體現出了任人唯才、唯賢,淡化了世族、門第的影響。

——李玉偉 《淺談中國科舉制度的利弊及影響》

宋朝軍事淺析:統治者的自我選擇,時代的價值取向,也可圈點之處

科舉制推出的本來目的就是打擊以北朝軍事貴族為主體的關隴集團,其由隋煬帝提出,被武則天發展,為皇權掙脫世族的桎梏提供了助力。至晚唐時期,關隴軍事貴族不得不面對自身武力衰減的事實,一改以往對科舉制的牴觸態度而積極應考,但這並沒有改變其衰亡的局面。北宋建立後,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武人的忌憚而大力推行科舉制,使得科舉制在北宋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糊名制就是在北宋出現。由此而來的影響是整個社會熱忱於文化事業,鄙視武人。當然鄙視的原因還在於北宋在其他方面對武人的壓制,而這種被刻意引導的價值取向帶來的是尚武精神在中國的一度衰落,而在這種強敵環伺的環境下,其後果是可怕的,而歷史也印證了這一點。

圈點之處:北宋軍事也不是一無是處


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令判知樞密院事陳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預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餘輩,頒行天下。

——《宋史》

宋朝軍事淺析:統治者的自我選擇,時代的價值取向,也可圈點之處

但如果我們要說北宋的軍事發展一無是處,那也是有失偏頗的。北宋軍隊的戰績不好看,但其發展還是有特色的。北宋的兵種主要有步兵、馬軍以及水軍,其中以步兵為主,馬兵為次,有一定規模的水軍,南宋水軍要比北宋更為強大。馬兵的不足主要是馬匹數量不足,中國自五代以來丟失了塞北、隴右和西域,也就失去了優良馬場。而以馬匹為主要裝備的騎兵因此發展不足。王安石變法時期曾針對馬匹不足提出過相應政策,鼓勵百姓養馬。而騎兵的不足使得北宋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對抗中喪失了很大優勢。

但北宋也有辦法補齊自己的短板,那就是發展重步兵,以及發展弓弩技術。

重步兵的發展在唐宋時期經歷了一個高潮,其在對抗騎兵的戰術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都知道完顏宗弼也就是金兀朮麾下有著名的鐵浮屠與柺子馬,這其實就是具裝騎兵與重甲步兵。而北宋也有自己的重甲步兵,其甲具與金人類似,但宋人稱其為“步人甲”。

北宋的鎧甲,是在唐代鎧甲的基礎上形成了較完整的形制。北宋初年,南北作坊製造了大量的鎧甲;品種很多,有塗金脊鐵甲、素甲、渾銅甲、墨漆皮甲、鐵身皮副甲、金錢朱漆皮馬具裝、鐵鋼朱漆皮甲具裝等。甲冑的質料有鐵、皮、紙3種,鐵鎧最為貴重。

—— 尹成凱《宋朝重步兵:中國古代防護最好的重步兵》

重裝步兵的發展離不開手工業技術的進步與雄厚的財力支持,但宋代的金屬冶煉技術與手工作坊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再加上北宋經濟富庶,所以能支撐起一支規模龐大的重裝軍團。

岳飛也是依靠這樣的軍事力量擊潰完顏宗弼,取得了郾城大捷。

將與宋戰,撻凜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遼史》

宋朝軍事淺析:統治者的自我選擇,時代的價值取向,也可圈點之處

而宋代為了反制騎兵,大力研發弓弩技術,射擊能力更是北宋軍事選拔考核的重點科目。

當時比較出名的有神臂弓和床子弩,都是當時的神兵利器。在宋遼戰爭中,北宋士兵就曾使用床弩在數百米的距離上準確狙殺遼軍大將蕭撻凜,給遼軍士氣以沉重打擊,促成了後來的澶淵之盟。

綜合來說,北宋軍隊戰績雖然不好看,卻又不能被汙名化。如果客觀去看,北宋的還是有很強的軍事力量,並且也取得過輝煌的戰績,只不過人物銘記太深的還是澶淵之盟和靖康之恥而已。


參考史料:

尹成凱《宋朝重步兵:中國古代防護最好的重步兵》;《宋史》;《遼史》;李玉偉 《淺談中國科舉制度的利弊及影響》;中華文史網《宋朝的軍事制度》、《宋朝兵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