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獲得真正幸福的可能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楊絳《一百歲感言》

《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日本作家古賀史健。兩位作者,在30歲左右的時候,接觸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打開書本可以看出兩者在阿德勒心理學的研究頗深。書中採用哲人和青年的對話的形式,這比較符合自由作家古賀史健擅長的創作形式,同時,這種體裁讓人倍感親切,好像在聽兩個人交流,在交流中梳理生活的結,解開心中的鬱悶。

這本書在豆瓣評分8.6分,4.5萬人想讀,微信讀書評分9.4。2014創下日本亞馬遜年度銷售冠軍的好成績,受到蔡康永、張德芬 陳文茜、曾寶儀等的推薦。它是一本掀開自我覺醒的書,賦予人成長的力量。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獲得真正幸福的可能

《被討厭的勇氣》豆瓣8.6評分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獲得真正幸福的可能

《被討厭的勇氣》微信讀書9.4評分


與它的相遇總是那麼偶然

與《被討厭的勇氣》的相遇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吸引自己的是它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這好像跟我們的正常思維相反,這也跟自己一直在做的相悖。雖然在父慈母愛的環境中長大,雖然從小沒有人苛責,但似乎很早就學會了察言觀色,一直都是被她們喜歡的乖孩子。慢慢的,自己也秉持被喜愛的原則一直在努力,一直為被喜歡努力著。一次在打開微信讀書時,推薦的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一下子打開了自己思維的另一面。或許一直以來缺少的就是被討厭的勇氣,所以為被喜歡負累,不敢鬆懈,不敢懈怠。

透過這本書,自己似乎懂得了心一直在糾結的點。我們因為人際關係時常感到不幸福;時常關心別人多過在乎自己,為了別人期待,我們耕耘自己的人生。然而,當自己把自己當成別人一樣來看待,我們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卑微,所以我們要敢於說“不”,培養被討厭的勇氣,真正的接納自己,活在當下,擁有幸福。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獲得真正幸福的可能

《被討厭的勇氣》封面


1.我們時常感到不幸福

生活啊,一條長河,悠悠晃盪。我們這一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坎坷,所以我們時常沮喪、悲傷、難過,時常感到不幸福,憂心忡忡。我們也為自己的經歷自怨自艾、悶悶不樂,似乎自己才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人。

書中說“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經歷本身或許沒有意義,但是有了我們的賦予才具有各種意義。或許只有難過悲傷才要說明這件事情失敗了。或許喜悅、幸福才會說明這件事情的成功。有了這些情緒才會體現這些事情給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那我們必須有這些情緒嗎?不是的,是我們選擇了這些情緒。因為這些情緒才符合對應經歷的邏輯。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獲得真正幸福的可能

時常感覺到不幸福

如果一個7歲小姑娘的爺爺去世,在葬禮上,她笑了,那她將是所有人吐槽的點。“看,這個孩子多麼的不懂事。”“她爺爺去世了,她還在笑呢。”這些種種語言,無形中給7歲的孩子產生影響。或許對於一個7歲的小姑娘都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她可能只是覺得爺爺睡著了。然而,在大眾的眼中,她的笑,就不是對爺爺去世這件事情的正常邏輯。按照正常的邏輯,或者我們可以接受的爺爺去世的邏輯的整個的基調就是悲傷的。

一個人夢想著要去做一件事情,但是一直在計劃中、一直在遲疑中,從沒有開始。她一直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但是一直沒有付諸實踐。如果哪一天,她的朋友成功,她會覺得自己也有能力去做,自己卻沒有成功,自己是最悲慘的一個。其實,自己難過是自己失敗的原因嗎?不是,只是在計劃,從來沒有開始才導致了自己沒有獲得像朋友一樣成功的原因。

習慣了,有了思維定式,所以經歷一些悲傷事情時,常讓我們在情緒選擇上難過,選擇不幸。因而,我們常常覺得不幸福。

“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裡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2.“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有時候常常想人生為什麼這麼累。因為是人呀。人之所以為人,是跟他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人是社會性動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情是維繫人世間關係的重要因子。而人世間的情分為親情、愛情、友情。任何一份感情都離不開經營。有的時候愛也是一種負擔。在親情中,為了實現父母的期待,我們努力學習,結果成績不好,父母還是會嫌棄自己的孩子不努力;在愛情中,為了讓對方看到自己是合適的另一半,我們竭盡全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在友情中,為了讓對方理解彼此的立場,維繫友誼的小船,我們會爭吵、會爭論。因為情,因為愛,不管是在享受親情、友情、愛情帶給我們的情感寄託的時候,我們也經受著這些情感帶給我們的煩惱和困惑。

“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自由就是不再求他人認可,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活出不一樣的人生。“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這句話的力量感覺超出已有的認知,打破傳統的認識。不是自己越被別人認可,自己的生活才會更精彩嗎?當別人評判我們是否滿足別人期望的時候,當別人評判我們長相的時候,當我們處理工作過程中的問題時候,當我們在解決親情、友情、愛情中的問題的時候,我們常常困惑於這些課題中。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就是人際關係。我們似乎沒有被討厭的勇氣,所以我們努力做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當得不到掌聲,獲得不了讚美的路上,我們慢慢的有了自卑情結。其實,自卑只是一種藉口。我們缺乏的是被討厭的勇氣,誠然,這種勇氣不是生來就有的,需要培養和磨練。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獲得真正幸福的可能

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


3.要培養被討厭的勇氣

我們束縛了太久,總是以別人的期待作為評判自己是否有用的標準,突然間釋放自己,有種無所適從。這種無所適從,告訴自己要培養被討厭的勇氣,讓干涉我們生活的人見鬼去吧。

重新認識自己,不再活在別人的期待。當失去別人的期待,內心強大與否,就會淋漓盡致的體現在自己面前。每次聽到別人“你太讓我失望了”,心裡像一塊石頭壓的自己喘不過氣來。因而,我們要重新認識自己,建立自己強大的內心,好好愛自己。

自己和別人做好課題分離,自己就是有價值。“存在即合理。”有的時候常常懷疑自己,自己到底有什麼價值。本身懷疑自己是否有價值就是一種病態的體現。不斷的告訴自己:我很重要。自己對自己是最有價值,不依賴於別人的存在而體現自己的價值。有的時候為了獲得別人認可的追求,我們扼殺了對自我的追求。然而,我們自己才是我們自己人生主宰,人際關係應該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獲得真正幸福的可能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或許我們不再活在別人的期待,追求自己會痛。但是相信自己,這種改變對於未來自己的發展是有益的。在工作過程中,有一次領導跟一位放棄選擇我們的候選人聊天,領導講了很多過分的話。作為旁觀者的我,都聽著不舒服。但是掛掉電話後,領導說她說了很多不得體的話,但是對方都沒有生氣,是一個有高格局的人。我忍不住好奇,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既然知道自己說這些話不合適,為什麼還要講出來呢?當別人決定放棄這次機會的時候,別人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悉的。既然決定不在一起,何不灑脫的分手?這種被別人討厭的行為,一定會惹很多人嫌棄。但是領導竟然還主動這樣做,忍不住對她刮目相看。我發現慢慢的,領導這種被討厭的勇氣,打開了她人生的好幾扇門。

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要更廣闊的尋找自己的位置,追求自己的平等,就要培養自己被討厭的勇氣。有的時候,有了勇氣,會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4.自我接納,活在當下

在書中,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我們常常跟自己講,要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總是告訴自己,我是100分的自己,而

接納自己卻是接受當下60分的自己,分清能夠改變和不能夠改變。對於能夠改變的,自己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於自己不能夠改變,看看有沒有突破口,竭盡全力後勇敢的接受自己。

認認真真的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不去妄想自己是怎樣的100分,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步。接納自己的平凡,不做別人期待的自己。接納自己不是安於現狀,而是努力奮鬥,向美好進發(不找藉口)。接納平凡的自己,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再尋求認可交際,接納自己的自由,允許自己被討厭。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於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獲得真正幸福的可能

接納自己,活在當下

我們都是生命旅途中行者,隨著時間的飛速旋轉,找尋那些觸到心底的幸福。行走在時間的齒輪中,我們常常困惑於人際關係而產生各種情緒。或許這些情緒也是回味人生的財富。真正的做好自己,不擔心被討厭;真正的愛自己,不擔心被拋棄;真正的讓自己活在當下,過好生活。

人的一生轉瞬即逝,步履匆匆,已過而立之年,不念過往,不卑曾經,活在當下,成為想要的自己。

你的過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過去的看法。

----阿德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