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露鋒芒:晚年宋仁宗伯樂識駿馬,王安石不負眾望呈上《萬言書》

宋仁宗是宋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48年之久,雖然前11年是在劉太后的垂簾聽政下度過的,但真正統治時間也達到了37年之久,這在整個宋代也是罕見的。宋真宗駕崩後,國家就已經出現了一系列矛盾,財政赤字也是較為嚴重,劉太后垂簾聽政期間雖嘗試性地進行了治理,但是治標不治本,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並且相關的問題是愈加嚴重。等到仁宗皇帝親政時,接過來的就是一個爛攤子。

展露鋒芒:晚年宋仁宗伯樂識駿馬,王安石不負眾望呈上《萬言書》

宋仁宗也一直有著遠大的抱負,為了國家富強也進行了不斷的嘗試,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因素影響,成果相對並不是很顯著。並且這一時期,西夏元昊稱帝,不斷騷擾宋朝的西北部邊境,遼又趁機提出割地的無理要求,為應對西夏與遼的挑釁,在全國範圍內廣募士兵,因此宋朝在軍事上的開支瞬間成倍的增長。後在范仲淹、富弼等人的主持下,在慶曆年間進行了新政改革,由於各方面阻力重重,收效甚微。

憑空一聲響

仁宗皇帝為了自己的遠大抱負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每次都是收效甚微,因此時間已經將他的鋒芒磨得沒有了,平靜的安度晚年又成了他的一個小追求。晚年的仁宗皇帝不再主張改革和變法,嚮往著處處安穩和平,一時間也出現了這種的局面,眾朝臣克勤職守,君臣皆以此為盛朝之象。

展露鋒芒:晚年宋仁宗伯樂識駿馬,王安石不負眾望呈上《萬言書》

可是就在這種平靜的局面下,有一位大臣卻顯得格格不入,他在眾多文武大臣中蹦了出來,並且是非常高調地竄了出來,他就是王安石。王安石認為這不是朝廷的盛象,而是碌碌無為的表現,這隻能一時僥倖,長久下去國家必定走向衰敗。

長期在地方任職的王安石

王安石中進士的時間是相對較早的,他在國家多災多難的慶曆二年考中的進士,他也目睹了由范仲淹等人發起的短命的“慶曆新政”。但是王安石自從進士中第後,就基本上沒有子醃京城做官,而是在地方上一待就是十六七年。這是怎麼一回事?是王安石的能力不行嗎?還是朝廷中沒有伯樂?其實都不是。

展露鋒芒:晚年宋仁宗伯樂識駿馬,王安石不負眾望呈上《萬言書》

朝廷一直都對王安石挺欣賞,想讓其來京城做官,但是他去屢次將進京的機會讓給了別人。所以王安石雖然長期在地方任職,可他的聲譽可是名揚四海,京城大臣都知道有這麼一位不圖名利的君子,並且都以未識一面為恨。直到嘉祐三年,王安石才正式接受了朝廷的任命,由地方來到了京城出任三司度支判官,由此也正式登上了政壇的大舞臺,開始了救國救民抱負的實施。

展露鋒芒:晚年宋仁宗伯樂識駿馬,王安石不負眾望呈上《萬言書》

上《萬言書》

王安石一直認為自己要比慶曆的君子們高明,他認為拯救國家之道並不在於什麼“進賢良退不肖”,而在與要因時制宜,針對具體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法規制度來,在法規制度的前提下,繼續制定其他各方面的具體政策。為此,他對至和、嘉祐以來國家因循守舊、不思進取一直憂心忡忡,他認為這只是一時僥倖的心理在作祟,最終會是國家走向更大的災難。

展露鋒芒:晚年宋仁宗伯樂識駿馬,王安石不負眾望呈上《萬言書》

嘉祐三年,他在首次被召入京城後,可謂是誠惶誠恐,但是他還是將自己對目前形勢的看法和救治國家的辦法和盤托出,呈上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萬言書》。王安石也是混跡官場多年,在《萬言書》的開篇就是歌頌仁宗皇帝的功德,那讚美之詞用的無數,但是在歌頌完後突然筆鋒一轉,開始切入了正題,對國家先進的情況及造成此等情況的弊端進行了逐一分析,指出造成這一弊端的根源就在於朝廷大臣不知道因時制宜地制定國家法度。

滿腔熱血遭到冷水潑

王安石一直以來都是滿腔熱血,但是仁宗皇帝卻十分不領情。據《宋史》記載,仁宗皇帝在王安石未進京城前,對其也是讚賞有佳,但是後對其印象就不是太好了。有一次,仁宗皇帝邀請參加宴會,會後進行垂釣,王安石也參加了,當時宮中內侍將魚誘盛在金盤中,放在了几案上,王安石以為是點心,抓起來就吃,仁宗皇帝看在眼裡,因此對其印象有點差。

展露鋒芒:晚年宋仁宗伯樂識駿馬,王安石不負眾望呈上《萬言書》

對於王安石的時局分析,仁宗皇帝也很清楚,但是剛剛經歷了“慶曆新政”的失敗,誰能保證不會是“慶曆新政”的翻版,最後還是雷聲大、雨點小,也是草草的結局了事。並且仁宗皇帝已經在位了三十多年了,對一切都看淡了,也不想再瞎折騰了,而且也不想為了這種沒有結果的事情瞎折騰一通,得罪一大堆的人,所以王安石的滿腔熱血在仁宗皇帝這裡被潑了冷水。雖然如此,但是仁宗皇帝將王安石由地方調到京城來也算是伯樂識駿馬,由此也給了王安石大展身手的舞臺,為神宗皇帝期間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①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②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③徐松:《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