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出身”的背後是辛酸 ,還是辛酸 !

粉墨生涯話優伶

在中國歷史上,有個“優孟衣冠”的典故,說的是一個叫優孟的宮廷藝人,惟妙惟肖地扮演了楚王的故臣孫叔敖,從而使楚王意識到自己過失的故事。


“科班出身”的背後是辛酸 ,還是辛酸 !

據《史記·滑稽列傳》載,“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相孫叔敖知其賢,對他相當不錯。孫叔敖臨終前囑咐其子,今後若貧困可找優孟。後叔敖之子果然貧窮,往見優孟,優孟便穿上叔敖的衣冠,學其言談舉止,歲餘,旁人已無法看出優孟與孫叔敖的區別。於是,優孟以叔敖的面目出現在楚王面前——


莊王置酒,優孟前為壽。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為相。


優孟曰:“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


莊王許之。三日後,優孟復來。王曰:“婦言謂何?”


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


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餘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


於是莊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


“科班出身”的背後是辛酸 ,還是辛酸 !


在這裡,優孟以其獨特的方式,解決了孫叔敖之子的貧困問題,他所起到的作用是旁人起不到的。優孟這樣的人物,即是後世人們常說的優伶。優伶以扮演角色為能事,而優伶本身作為一種社會角色,也能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


在中國古代,優伶是從事戲劇、歌舞、音樂、說唱乃至滑稽調謔等帶有表演性質的藝人的統稱。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文化的全面發展,帶動了歌舞藝術的繁榮。優伶也更為活躍。例如,隋大業二年(606)在洛陽舉行的一次大規模演出,便集中了樂舞伎數萬人,為趕製演出服裝,竟把洛陽、長安等地的絲綢採購一空。唐時,除宮廷外,各級地方政府也蓄養優伶,即使一般文人士子也養有家伎。優伶的基數多了,一大批優秀的歌舞藝術家就從中湧現出來,在流傳至今的唐詩中,我們能不時見到他們的身影。


“科班出身”的背後是辛酸 ,還是辛酸 !


隋唐時期有關優伶的話題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梨園弟子”。梨園是唐玄宗時宮廷內專門訓練俗樂樂工的機構,據《新唐書·禮樂至》載: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這當然是優伶輩極大的榮寵。而玄宗此舉,確實促進了藝術的發展。那時的梨園樂工多是從民間嚴格挑選方進入宮廷,在此潛心鑽研演奏技藝,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因有這一段輝煌經歷,後世戲曲界便常被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則被稱為“梨園弟子”。


舊時戲臺邊常有“舞臺小世界,世界大舞臺”的對聯,舞臺上的角色是社會上眾生的投射,眾生自不妨從中看出人世的滄桑。

“科班出身”的背後是辛酸 ,還是辛酸 !

舞臺雖小,卻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在上面舞弄的,這就要求優伶自身具備一些常人沒有的技能。近代戲曲對演員有許多基本功法的訓練,最常見的是所謂“四功”、“五法”。


“四功”,即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每一種功中都有一系列細緻的規定。

  • 如唱,講究字正腔圓,講究運氣換氣,講究有板有眼,而不同的角色行當,又各有變化,“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 又如打,常分毯子功和把子功,前者有搶背、撲虎、滾貓、掃堂、跌翻、旋子、烏龍絞柱等名堂,後者是以刀、槍、劍、戟、棒、棍、斧、鉞等兵器為道具作武打表演。


“五法”,即手、眼、身、法、步,指的是演員形體的各種表演技法。即以手法論,就有手狀、手位、手勢等,人們經常聽到的蘭花指、劍指、雲手、託掌、推掌之類名稱都屬於手法。


要學好這些基本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學習者達不到優伶的角色標準。且舊式的優伶培訓方式十分嚴酷,一位戲曲名角的身後通常要留下一連串血跡斑斑的足印。徐珂編《清稗類鈔·優伶類》中之“伶人畜徒”條記錄了晚清優伶培養過程中的一些實況:


“科班出身”的背後是辛酸 ,還是辛酸 !

“科班出身”的背後是辛酸 ,還是辛酸 !

童伶學戲,謂之作科。三月登臺,謂之打炮。六年畢業,謂之出師。鬻技求食,謂之作藝。當就傅時,雞鳴而起喊嗓後,日中歸室,對本讀劇,謂之念詞。夜臥就溼,特令發疥,癢輒不寐,期於熟記,謂之背詞。初學調成,琴師就和,謂之上弦。閉門教演,師弟相效,禁人竊視,凡一嚬笑,一行動,皆按節照式為之,稍有不似,鞭笞立下,謂之排身段。凡此種種,皆科班所必經,其難其苦,有在讀書人之上者。故學者十人,成者未必有五。劇詞滿腹,無所用之,不得已,乃甘於作配角,充兵卒,謂之擋下把。否則為人執役,謂之潤場;料量後臺,謂之看衣箱;前臺奔走,謂之拉前場。伶人至此,一生已矣。


真是成也不易,不成更是悽然。“科班出身”四字聽起來令人生羨,可只有當事人方知其背後飽含的辛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