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焦虑,拿什么治你的病

佩服生活中那些爱折腾的人:我的同事,相夫教子、教书育人,婚姻美满、事业安稳。可她悄无声息的参加了号称天下第一考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且通过了。大家都以为她要改行当律师了,她没有。接着,她又考取了对外汉语教学、生涯规划师的证书。努力的姑娘,让人佩服。

有次闲聊,谈到此事,我的这位同事说出了自己的苦衷,“我害怕在一张办公桌旁坐到退休,渴望有所改变有所突破,我很努力:查资料、买参考书、囤课、听讲座,花费不少,收获也有。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没达到预期,越努力,越焦虑。”

后来在一个写作群里也看到很多类似的倾诉,“我就是别人说的,看起来很努力的那种人。别人都说,哇,你看你多厉害,做这么多事,但其实,我什么也没做好。没有勇气辞去稳定的工作,没有能力在心理学上精进,又没有魄力在保险上大张旗鼓地做。这些领域,都有成功的人。因为好多事自己没有做好,所以总觉得很挫败,觉得没有正向回馈,内心感觉很累。”

越努力,越焦虑,原来得这种病的人不在少数。拿什么来治这种病?以下三步,不失为一味良剂。

做好本职工作

很多时候,很多人的努力,其实是想着如何去逃离现实,拒绝眼前的生活。他们看不到眼前的风景、周围的路,一心自我鞭策,逃离现实,沉浸在幻想出来的场景,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先认清自己的现实角色,把自己修炼成生活的高手,至关重要:

做儿女的,关爱好父母,别留遗憾;

如果单身,先打理好自己的身体和颜值;

如果是妻子(丈夫),先经营好自己的感情和婚姻;

如果是宝妈,先照顾好孩子的衣食起居;

如果是老师,先上好每一堂课,对每个学生做到问心无愧;

如果是医生,先如沐春风地对待每个病人;

如果是律师,先尽心尽力地为你的当事人辩护,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

......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演好自己的本职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幸福的基石。即便是奥巴马,这个曾经是全世界最忙的人之一,他也是先把自己修炼成生活的高手,看着他和妻子女儿们的照片,是不是觉得这位美国前总统很可爱很幸福?

越努力,越焦虑,拿什么治你的病

做好选择

生活中有些人很努力,整天忙忙碌碌的:

看见别人做保险做得风生水起,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

看见别人买比特币挣钱,全然不知比特币为何物就注资;

看见别人考这证那证的,不知道有啥用先考了再说;

......

看似过得很充实,实则缺乏对自己清醒的认知。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此言不虚。

学生时代老师经常和我们说要扬长补短,千万不能因为一门课不及格拖了自己后退。“木桶原理”也告诉我们补齐短板的重要性。但是,当你进入社会,木桶原理就不适用了。你拼命地补齐了短板,别人却在自己的专长领域做得风生水起,实现了个人高效成长。与其如此,不如避开你的短处,仔细考察自己的爱好和优势,将其做到极致。

多问问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我的特长在哪?

你擅长什么就要把自己的特长最大化:

你会唱歌,你就参加选秀节目;

你爱吃,你可以写吃货笔记;

你爱旅游,你可以做旅游达人;

你爱读史,你就带着大家了解历史;

你会育儿,你就给大众提供科学育儿经;

做好选择,才不至于迷失了自我;做好选择,才能有个良好的开始;做好选择,才不至于越努力越焦虑。

持续不断地做下去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日本大神级作家村上春树,写作和跑步坚持了30多年,写作自不必多说,跑步跑得成功戒掉了烟瘾和多余的体重,把自己跑成了一个马拉松运动员。

我的闺蜜因不满自己生完孩子后的身材,由从来没接触过瑜伽、舍宾,到练成了瑜伽、舍宾的高级教练,历时8年,体重由最初的140斤到现在的100斤不到,活生生将水桶腰练成了小蛮腰。进入中年,所有人都发福变形,唯有她越练越年轻越练越貌美。

我们普通人要想活得精彩,活得让人羡慕,只有长期坚持,不间断地去做,慢慢累积,终会积累成奇迹。

认真去做认定的事,也许渴盼成功的焦虑也会随之变淡,因为在你日复一日地努力下,成功是迟早的事。就像约翰·列侬所说:“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越努力,越焦虑,拿什么治你的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