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成长科创企业如何炼成?

广州高成长科创企业如何炼成?

11月9日,2020广州高科技高成长20强暨明日之星颁奖典礼举行。 南方日报记者 刘力勤 摄

11月9日,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德勤中国联合主办的2020年“广州高科技高成长20强”(下称“广州20强”)及“广州明日之星”榜单评选结果揭晓。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是本次评选活动的特别支持单位。

本年度评选结果显示,广州20强三年累计营收平均增长1371%,增长率中位数为677%。行业分布方面,互联网企业占比最高(40%),次为软件企业(30%);其余为物流服务、新零售、智能制造、通信技术与其他领域(包括医疗科技与光电技术)。此外,15家企业入选本届广州明日之星。

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的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核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支撑。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将科技势能转变为发展动能,是当前广州企业正在面临的现实考验。

对不同成长阶段企业

给予不同评选标准

2020年度的企业评选以“坚韧·变革·复兴”为主题,旨在积极发掘表现优秀、独特创新、增长蓬勃、且韧性十足、生命力强的广州高科技企业。

相较去年,互联网企业在“广州20强”榜单中的占比继续上升,其中平台服务、互联网教育企业占比最大。按规模而言,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5亿元规模的企业最多(45%),随后是年营收为5000万元—1亿元、1000万元—5000万元规模的企业(同为20%)。

跻身“广州明日之星”的15家企业中,生命科学企业占比最高(34%),其次是智能制造企业(20%)、其余为新零售、软件、硬件与通信技术企业。生命科学企业占比的增速也是最快,呈现出广州近年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与推广。

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评选标准及侧重点相对有所不同。“广州20强”的评选综合考虑参选企业多方面的表现,包括财务状况、创新能力和行业机会。“广州明日之星”项目聚焦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评价标准包括融资及估值、创始团队、行业机会与排名、技术创新四个维度。

“作为‘技术外行’的金融机构,在接洽企业时如何了解他们的成长情况?”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科技金融业务部刘旭彬表示,一般而言有两种途径:关注企业的实体资产;结合企业的外部数据,例如银税贷、知识产权等。“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侧重点自然不同。例如对成熟的企业需要明确他们的资产情况。”

这与风投创投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评判相吻合。启迪之星(广州)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尹光宗介绍,对于早期科技创新企业项目,投资机构存在对科技认知的壁垒。他们评判此类项目更多着眼于“看人”。

“依靠商业模式创新开展创业,从而形成公司的‘护城河’比较困难。有长远发展的项目还是要看其核心团队在硬核的科技层面能否取得领先。团队的执行力同样重要。”尹光宗以互联网产业为例谈到。

衡量一个科技企业的成长潜力,作为投资人的尹光宗往往会问企业方三个问题:你的企业能为社会带来什么?如何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我们为什么要投资你来做这项创新?“拥有相似技术和想法的团队有很多,因此第三个问题尤为重要。”尹光宗表示,“很多企业项目‘夭折’是因为无法回答好第三个问题。”

挖掘核心技术使用场景

加快全面数字化转型

获得“广州明日之星”奖项的企业中,广州市钱大妈农产品有限公司与雅量商业智能技术(广州)有限公司拥有可观的合作前景。钱大妈的门店有时会在下午5、6、7时对菜价进行调整。连锁的数百家门店同时调整菜价,考验着系统的调度与人工的执行。雅量集团研制的“定时变价”系统,可以轻松让菜品标价“一键同时变”。

“我们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基于电子纸显示技术的无线低频通讯的标签。”雅量集团董事长时仲波介绍,传统的纸质价签需要连锁店总部发出定价命令,再由人工一条条贴在物品附近,同时收银软件里也要对价格做出相应更改。

零售商户使用了电子价签后,变价过程仅有一个环节:总部在手机端传达变价指令,下属门店的货架上,商品标价即可同步更改。“与此同时,收银软件和网店系统的价格也随之更改。这就是一个信息化过程。”时仲波说。

“手握高技术怎样实现高成长?在我看来,一是要找到正确的研发方向并有人才支撑;二是必须找到核心技术能够落地使用的场景。”时仲波认为,如果企业研发的成果长期无法落地,就难以有收入回报,企业也会面临现金流断裂的危机。因此核心技术与适用场景在某种意义上同等重要。

当前,雅量集团成为了全球同类企业中唯一拥有自主研发芯片的企业。“我们投入芯片研制,是为了保证持续性增长。”时仲波说,广州车展、幸福西饼、大参林药店等零售门店,均已用到雅量集团的数字化设备。其中,大参林药店智能提醒病人用药的AI系统,正是雅量集团寻求技术落地的又一实践。

“广州科创企业于疫后发挥坚韧、变革、复兴的精神,对准业务持续性和供应链等重点领域制定应对策略,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修复性。”德勤中国高成长项目全国主管合伙人赵锦东表示,“疫情加速了供应链的重塑,广州企业必须适应变革,加快全面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步伐,同时把握资本市场新机遇。”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