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墨家: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為什麼可以跟儒家相提並論的墨家,卻突然間消失在歷史的文化長河那?

本人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墨家思想的存在已經撼動了當時的封建統治思想!

下面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一、儒、墨兩家的“顯學之爭”

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首先,是“愛有差等”與“兼愛“的對立。

儒家的“仁“,對統治階級來說,是要調和其內部矛盾;而對被統治者來說,表面上的愛,是為了勞動者為統治者賣力。

從執行的現實操作角度考慮,儒家的“仁“,內容強調血緣關係,領導關係。

墨家主張的“仁“,是一種普遍的愛,是理想化了的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關係。孟子因此批評墨家的“兼愛“是“愛無差等“。

其次,“罕言利“與“交相利“的對立。

儒家往往把“義“與“利“對立起來,而墨家則認為“義“與“利“是合一的,“兼相愛“的具體表現在“交相利“。這與儒家的“義利“觀是顯然對立的。孔子不僅“罕言利“,而且還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把重視“利“的稱為“小人“。

第三,“天命“論與“非命“的對立。

儒家認為人的長壽或短命、貧窮或是富貴、國家治亂與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決定的,是不可改變的。即《論語·顏淵》所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墨家否定儒家的這種“天命論“,而主張“非命“,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奮發圖強,“不敢怠倦“。

第四、不重鬼神與“明鬼“的對立。

墨家雖然主張非命,卻又不是無神論者。墨家相信鬼神,主張“明鬼“。這與不重鬼神的儒家也是對立的。孔子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鬼神,但是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第五,“厚葬“與“節葬“的對立。

儒家從貴賤有別出發而重視禮儀。據《莊子·天下》說,古代的葬禮,“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而喪禮據《禮記·曾子問》記載,是實行“三年之喪“;

墨家則反對“厚葬“、“久喪“,而主張“節葬“、短喪。其出發點是節約社會財富,因為“厚葬“、“久喪“會造成“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的後果。總之,墨家主張不因喪葬而影響物質財富的生產。

第六,重樂與“非樂“的對立。

儒家不僅重禮,而且重樂,孔子教授弟子的“六藝“之中就包了“樂“。“樂“與“禮“是相輔相成的,對於維護等級制度,起著重要的作用。

墨家主張“非樂“,反對音樂享受。他認為享受音樂要花費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影響從事國家的管理和參與生產勞動。

第七、“正名“與“取實與名“的對立。

儒家主張“正名“,是要按照周禮的等級名分來匡正當時實際上已經變化了的“名“、“實“關係,其著重點是“名“,而不是“實“;

墨家則相反,主張“取實為名“,其著重點是“實“,而不是“名“。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二、成員組成和代表階級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孟子·盡心上》)。

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

墨者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

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

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

墨家學派不僅是學術上獨樹一幟的派別,而且是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團體。其具體表現是,以“鉅子”為首領,徒眾的進退出處,都聽命於他,不得違反。墨翟是第一代鉅子,據稱,“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種為實現學派宗旨而義無返顧的精神,是墨派顯著的特點。

儒墨兩家在當時並稱顯學,兩個學派的弟子甚多,遍佈各地。但兩派的階級立場顯然不同。孔丘旨在維護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墨翟則反映正在上升的“農與工肆之人”即小生產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兩派形成對立面。由於儒墨兩家立場不同,社會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馳。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三、國體(最早的民主選舉制)

這個應該是跟封建社會皇權集中思想最為衝突的!

國家興起之前,社會處在一個“自然狀態”之中,沒有統一的是非標準,非常的混亂。國家之所以產生是為了制止人們由各行其是而產生的混亂。因此必須有一個國君順應天意而產生,國君怎麼產生的,選舉產生的,選天下賢者立為天子,這一點在墨子的尚賢思想中非常重要很多人會忽略,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這幾句很多人誤以為墨子思想是專制獨裁的,其實在古代中國官員的司法權和行政權是合一的,把這幾句理解成現代法官說的話就可以了,法官是擁有決定權的,法官說的話也是有法律效力的。

因而,墨子的國家性質是傾向民主選舉體制的。

這個就徹底否定了墨家可以作為皇權思想和能在集中皇權制度下的存在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其實從以上這些原因不難看出,墨家的學說已經與封建統治階級完全背道而馳,它並不是適合統治階級用來統一人民的一種學說了。

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為什麼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