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德國得一半諾貝爾獎?于丹談原因,聽完明白為何她只能紅一時

名人可以分為兩種:能紅一輩子的和只能紅一陣子的。

以上這話用在娛樂圈合適,用在文化圈也合適。在近現代文化圈,哪些人能紅一輩子,而且死後影響力也不減?魯迅、茅盾、朱自清等文人,他們說過的很多話,當時看上去有道理,幾十年後再讀仍然有道理,這就是水平。

哪些人只能紅一陣子?大概就是很多靠賣“雞湯文”、“成功學”而紅極一時的人,他們說的很多話當時看上去確實挺激勵人,但卻經不過推敲。

為何德國得一半諾貝爾獎?于丹談原因,聽完明白為何她只能紅一時

在很多人眼裡,于丹應該是第二種人。仔細看于丹說過的很多話,會發現很多都是挺有道理的,但細細想來又很像是“正確的廢話”。近幾年,人氣早就不如以前的于丹,一直忙於做兒童文化的教育工作。網上賣賣課程,發表一下自己對兒童教育的心得就是她的日常。用文化換錢本來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她的一些話卻還是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反感。

為何德國得一半諾貝爾獎?于丹談原因,聽完明白為何她只能紅一時

于丹曾多次提到過自己對諾貝爾獎的看法,對於為何德國人能奪走一半的諾貝爾獎這件事,她更是曾髮長文談原因。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為什麼德國人奪了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看看這篇文章中的一小段,就能明白她的意思:

“然而,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何德國得一半諾貝爾獎?于丹談原因,聽完明白為何她只能紅一時

大家不用看其它內容,就知道于丹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說明德國的學前教育以及小學教育是很科學的,不會像我們一樣讓小學生學太多,這比我們的學前教育高明瞭太多。其實這個觀點,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筆者是無比贊同的。不過因此就給這篇教育類文章取這樣一個名字,並稱人口僅8200多萬人的德國能拿走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就是因為這個?那顯然是不科學的,正如不少網友所說:這是一個偽命題。

為何德國得一半諾貝爾獎?于丹談原因,聽完明白為何她只能紅一時

首先,我們得承認德國的科技是世界領先級的,得諾貝爾獎多也是事實,但這與他們學前教育有多大關係,是需要辯證地來思考的,估計他們自己的教育學家都不一定能得出這個結論。

其次,在這篇長文中,于丹將德國的兒童教育與我國的做了大量的細節對比,其意就是想分析出我們無法像德國一樣拿下很多諾貝爾獎的原因。但事實上,我們為何拿不下諾貝爾獎並不一定就是實力不行。別的獎項先不說,只說諾貝爾文學獎,東方文學的發展水平無論如何是不太可能低於西方的,但我們直到2012年才有人獲得諾貝爾獎,按陳丹青的話說這還是因為西方不得不正視我們的存在。

再次,以一個國外的獎項,來衡量和評價我們的教育真的合適嗎?于丹是一位文化名人,她的話是很有分量的。她要將我們的教育與其它國家進行對比,可以有很多比較方式,可以拿更多的數據說話。但僅憑一個獎項來說明問題,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

為何德國得一半諾貝爾獎?于丹談原因,聽完明白為何她只能紅一時

綜上,在讀完她分析的原因後,筆者真的明白了她為何只能紅一時。這些話看似有道理,卻經不起推敲。個人認為于丹作為一個挺牛的學者,她對諾貝爾獎的認識應該不至於這麼膚淺。她之所以用這個“為什麼德國人奪了一半的諾貝爾獎,是因為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標題,無非就是希望自己的文章更有看點。這就類似於很多成功學老師,在賣課時愛說一些“某某人為何能在三年內賺多少錢”之類的話。

個人覺得,作為一個有學識、有名氣的文化人,于丹真的不應該像這些人學習。表達觀點沒有錯,錯在用華麗的外表包裝它,卻又無法包裝好,這就尷尬了。最後筆者再次強調,這些問題都是見仁見智的,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看法。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