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与赞美

什么是做事习惯?

怎样做事才会持续?

我最近对做事又有新的领悟,就是当明确执行的那一刻,就全身心投入,在执行过程中,脑海里只想一件事,这件事就是你现在的全部,全力以赴把它完成。此时大脑里不要想着其他的执行方案,或其他目标计划,这会干扰甚至会停滞你做事的动力。

就像猴子捡西瓜,人会有自以为是的惯性,一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执行过程中,脑海里有新的想法,或更好的执行方案,大脑就会经过对比,然后利欲熏心,去贪求更好的,就会舍弃手头上的行动,结果两头不到岸,一事不成。

正确的做法就是,一旦确定,自身毫无保留,全力以赴,只盯着一件事情,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不是朝三暮四,但在总结的时候,或复盘时,思维不应该局限在一件事,意识上下穿越,不被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思想。

而且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实践出来,否则知道没做到,仅凭大脑空想,一切都只站在虚幻之中,从心法入,由想法出,按做法干。

读书笔记——《人性弱点》

“人性的根源深处,强烈渴求着他人的欣赏”——威廉·詹姆斯

即我们常说的,他人的重视、欣赏,也叫存在感。这种案例在平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如亲戚朋友相聚、或同学聚会,多多少少在描述自身情况时,会往上调,通过与他人对比来彰显自己,或让自己不那么难堪,通过夸大情况或隐瞒事实来达到目的,即他人的重视与欣赏,获取存在感或成就感。

哲学思维,任何一个结果都是由外因和内因组成的。

通过外界来获取存在感,是因为内在不够强大。当无法向内求,只能向外求,此时内心就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此起披伏,逐渐走向破碎的边缘。

回想童年时代,我们会因为父母、老师、或其他人不经意的一句夸奖而内心喜悦,回想当初我写作文在班里“独树一帜”,同学们纷纷在手里传阅,老师还找我“谈话”,当然,也不是讲我是什么学习榜样,只是写得太奇葩了。结果呢,我突然对文字起来兴趣,开始大量阅读各类小说、文章,还为此写过大约几千字的小说,当时大概在读六年级。

如实观照,通过回忆之前的经历,发现称赞、奖赏对一个人重不重要?小孩因为内心纯粹,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夸奖,开心;评判,失落。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由向外求到向内求,就是不会因为他人的糖衣炮弹而左右自身的意志。当自己足够沉静,做事从容不迫,我们就不会从他人身上获取存在感与成就感,一切都在内心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这一章,讲的是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由衷的赞许,不吝啬自身的语言赞美。当然不是阿谀奉承,如现在在广大校区盛传的“夸夸群”,虚伪自私,流于表面,为世人所不齿,只是捕捉人的猎奇心,虚荣心……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