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康:優化用肥用藥結構,把陝西農產品打造成質優價好的’香餑餑’

王建康:優化用肥用藥結構,把陝西農產品打造成質優價好的’香餑餑’

近年來,我省農業快速發展,佈局加速優化,對農民增收和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但也要看到,面對消費者消費需求已從“吃飽”轉向“好吃”、“吃好”、“吃安全”、:“吃健康”轉變,低端農產品市場供過於求,高端農產品市場供不應求的新形勢,我省大多數農產品品質和口感有待提升,市場競爭力有待加強,“賣難”和“難以賣上好價錢”的問題比較突出。為此建議:

優化用肥結構,推動農業向高質量、精品化發展

我省耕地以黃土地為主,經過多年一年兩季的持續耕種,土壤礦物質資源和有機質嚴重缺乏,耕作過程中大量使用氮肥、尿素等增產性肥料,而鉀、硼、錳、磷等礦物質和有機質普遍嚴重短缺。近年來一些耕作者有了施用有機肥的意識,但用量過小,每畝往往使用不足200公斤,與浙江動輒每畝施用3噸以上有機肥相比,效果微乎其微。

從浙江等地經驗來看,足量使用礦物質肥、有機肥和生物激素,對農產品質量提升和效益效益提升作用都十分明顯,是一件低投入、高產出的理性投資。我省麥飯石、牛糞等資源富集,成本低廉,進行適當開發,混合發酵,供應關中、陝北等地,將會有效補充土壤礦物質和有機質,改變地力不斷退化的狀況,打造陝西“富礦農業”,增加果品和蔬菜甜度、口感豐富度,讓消費者喜歡消費、加大消費量,培育消費忠誠度,推動市場逐步向高端化邁進。

優化用藥結構,推動農業向無公害、綠色化發展

目前各地在以增產為主的產量型發展模式下,果木往往密植,行距、株距過小,加之大量使用尿素、氮肥,枝葉過於茂盛,導致通風、採光差,病蟲害高發。特別是葡萄種植過程中,不得不大量、頻繁使用農藥,果品上市難以避開農藥殘留期。建議引導果農採取疏枝、疏果等管護方式,增強通風采光,減少氮肥使用,增加有機肥和礦物質肥,特別是使用海帶青素等生物刺激素,調節植物生理平衡,促進植物生長達到最佳狀態,增強果蔬防病抗病抗寒能力,從源頭上減少農藥使用量。另外,要積極引導果農、菜農使用無殘留或殘留期短的生物製劑,包括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青鮮素、矮壯素等,輔之以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溯源系統,讓消費者放心消費、安心消費。

建設“陝西農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推動農業科技服務向精準化、持續化發展

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用肥用藥是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複雜決策,農戶和一般的新型經營主體缺乏相應的意識和能力。為此建議,選擇部分產業基礎較好的縣區,建設“陝西農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省級層面出臺引導性政策措施,安排試點項目,在自我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中開展試驗。

具體可由農業科技機構和相關農資企業、農資專家共同組成專家組,面向市場需求,按照全產業鏈模式,為試驗區提供針對性的技術服務和用肥、用藥指導方案,以財政補貼的方式引導試點單位和試點農戶優化用肥、用藥結構,探索經濟合理的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積極拓展一線城市高端銷售渠道,打造高品質農產品企業(合作社)品牌,形成一批叫好又叫座的 “陝西農字號”品牌。

在縣區範圍內,通過總結試點經驗,形成結合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地域特點的科學用肥、用藥和管護方案,逐步推廣。通過3-5年的努力,在全省範圍內形成品牌優勢突出、龍頭帶動強勁、市場需求旺盛、增收作用明顯的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模式,加速實現陝西農業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從增產型轉向增收型。

(作者系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來源:西部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