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康:优化用肥用药结构,把陕西农产品打造成质优价好的’香饽饽’

王建康:优化用肥用药结构,把陕西农产品打造成质优价好的’香饽饽’

近年来,我省农业快速发展,布局加速优化,对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也要看到,面对消费者消费需求已从“吃饱”转向“好吃”、“吃好”、“吃安全”、:“吃健康”转变,低端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高端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的新形势,我省大多数农产品品质和口感有待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卖难”和“难以卖上好价钱”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建议:

优化用肥结构,推动农业向高质量、精品化发展

我省耕地以黄土地为主,经过多年一年两季的持续耕种,土壤矿物质资源和有机质严重缺乏,耕作过程中大量使用氮肥、尿素等增产性肥料,而钾、硼、锰、磷等矿物质和有机质普遍严重短缺。近年来一些耕作者有了施用有机肥的意识,但用量过小,每亩往往使用不足200公斤,与浙江动辄每亩施用3吨以上有机肥相比,效果微乎其微。

从浙江等地经验来看,足量使用矿物质肥、有机肥和生物激素,对农产品质量提升和效益效益提升作用都十分明显,是一件低投入、高产出的理性投资。我省麦饭石、牛粪等资源富集,成本低廉,进行适当开发,混合发酵,供应关中、陕北等地,将会有效补充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改变地力不断退化的状况,打造陕西“富矿农业”,增加果品和蔬菜甜度、口感丰富度,让消费者喜欢消费、加大消费量,培育消费忠诚度,推动市场逐步向高端化迈进。

优化用药结构,推动农业向无公害、绿色化发展

目前各地在以增产为主的产量型发展模式下,果木往往密植,行距、株距过小,加之大量使用尿素、氮肥,枝叶过于茂盛,导致通风、采光差,病虫害高发。特别是葡萄种植过程中,不得不大量、频繁使用农药,果品上市难以避开农药残留期。建议引导果农采取疏枝、疏果等管护方式,增强通风采光,减少氮肥使用,增加有机肥和矿物质肥,特别是使用海带青素等生物刺激素,调节植物生理平衡,促进植物生长达到最佳状态,增强果蔬防病抗病抗寒能力,从源头上减少农药使用量。另外,要积极引导果农、菜农使用无残留或残留期短的生物制剂,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青鲜素、矮壮素等,辅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溯源系统,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心消费。

建设“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精准化、持续化发展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用肥用药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复杂决策,农户和一般的新型经营主体缺乏相应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建议,选择部分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区,建设“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省级层面出台引导性政策措施,安排试点项目,在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中开展试验。

具体可由农业科技机构和相关农资企业、农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面向市场需求,按照全产业链模式,为试验区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和用肥、用药指导方案,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试点单位和试点农户优化用肥、用药结构,探索经济合理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积极拓展一线城市高端销售渠道,打造高品质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品牌,形成一批叫好又叫座的 “陕西农字号”品牌。

在县区范围内,通过总结试点经验,形成结合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地域特点的科学用肥、用药和管护方案,逐步推广。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品牌优势突出、龙头带动强劲、市场需求旺盛、增收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加速实现陕西农业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增产型转向增收型。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来源:西部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