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里曹操的所作所为,看懂一代枭雄


从《三国演义》里曹操的所作所为,看懂一代枭雄


曹操者,“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这是褒刘贬曹的《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定义。“白脸奸贼”是民间戏剧给曹操画的脸谱。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话,让大多数人对曹操没有留下好印象。

当权力和性命受到威胁时,曹操的确非常残忍。杀故人吕伯奢全家,杀董皇后、国舅董承,杀吉平、华佗,杀孔融、杨修。曹操生性多疑、狡诈,一旦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曹操立马会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曹操善于使诈,有时甚至不惜杀害无辜。

一次和袁术作战,三十万大军缺粮。曹操用仓官王垕的人头来稳定军心。王垕说我实无罪,操说“我知你无罪,欲借尔项上人头以定军心。”话说回来,牺牲王垕一人,免致三十万大军失散,你能说曹操用诈谋错了吗?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正如曹操所说:若无我,“正不知天下有几人称孤,几人称王?”他恢复农业生产,百姓安居乐业。曹操统一北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对的。


从《三国演义》里曹操的所作所为,看懂一代枭雄


曹操也有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的一面。他三次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喜出望外,光着脚出帐来迎接。许攸献计火烧乌巢,曹操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虽然许攸经常在众人面前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曹操也不以为意、一笑置之。他为何能如此宽宏大量呢?因为曹操知道打天下是要靠人才的。杀掉许攸,就会使他背负上“害贤”的恶名,影响到他招贤纳士的声誉。即使对待狂放不羁的祢衡,曹操也不愿意亲手杀掉。

曹操是一位大诗人,他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达自己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情。曹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和“武圣”关羽的交往。

关羽投降曹操前曾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保护刘备家眷;一旦有刘备消息,千里去投。一般人谁能接受?曹操接受了。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提金,下马提银,曹操要挽留关羽,收服关羽,可谓“关怀备至”。关羽挂印出走,曹操内心极不情愿的,但曹操赐袍赠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谁能容忍?曹操做到了。关羽忠义美名传天下,是谁成就的?曹操。

如果关羽华容道捉了曹操,我估计他会愧疚一生,一辈子良心不得安宁。关羽私放曹操虽然做得不对,但错不在关羽,而在诸葛亮,他不应该派关羽去执行抓捕任务的。


从《三国演义》里曹操的所作所为,看懂一代枭雄


曹操看中的是关羽身上的“忠义”气节,看中的是他的人品,所以才会把他当朋友交往,青睐有加。事实证明曹操没有看走眼。华容道关羽私放曹操,甘愿被砍头来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要知道关羽是立了军令状的。如果换做别人,还有曹操吗?

关羽死后,首级被东吴送往许都。曹操命工匠用上好楠木为关羽雕刻身躯,以王侯之礼厚葬之,并亲自祭奠,哭之。这里虽有政治博弈的成分,但曹操对关羽的忠义是敬重的,对关羽的活命之恩是感激的。关羽被后世尊王封神,与曹操的尊崇、提倡有关。

曹操为什么对董承、吉平等人何其残忍?为什么对关羽如此厚待呢?正所谓:“逆取顺守,王霸之道杂用之。”打天下和坐天下是两码事。为了保住性命、夺取天下,曹操可以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达到目的。对待政敌,曹操必须冷酷无情、斩草除根,否则午门之外、城墙之上挂着的就是曹操自己的人头。政治斗争从来就是这么残酷!

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实际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在北方的统治,曹操需要“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来维持。关羽就是曹操在文武百官中树立的一个榜样,希望臣子们像关羽忠于刘备那样忠于自己。这也是历朝历代尊崇关羽的根本原因。所以曹操即使知道关羽最终必然离去,也要厚待关羽。

曹操真乃一代枭雄也。


从《三国演义》里曹操的所作所为,看懂一代枭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