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裡曹操的所作所為,看懂一代梟雄


從《三國演義》裡曹操的所作所為,看懂一代梟雄


曹操者,“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這是褒劉貶曹的《三國演義》對曹操的定義。“白臉奸賊”是民間戲劇給曹操畫的臉譜。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話,讓大多數人對曹操沒有留下好印象。

當權力和性命受到威脅時,曹操的確非常殘忍。殺故人呂伯奢全家,殺董皇后、國舅董承,殺吉平、華佗,殺孔融、楊修。曹操生性多疑、狡詐,一旦感受到來自外界的威脅,曹操立馬會毫不留情地痛下殺手。曹操善於使詐,有時甚至不惜殺害無辜。

一次和袁術作戰,三十萬大軍缺糧。曹操用倉官王垕的人頭來穩定軍心。王垕說我實無罪,操說“我知你無罪,欲借爾項上人頭以定軍心。”話說回來,犧牲王垕一人,免致三十萬大軍失散,你能說曹操用詐謀錯了嗎?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正如曹操所說:若無我,“正不知天下有幾人稱孤,幾人稱王?”他恢復農業生產,百姓安居樂業。曹操統一北方,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從這一點來說,他是對的。


從《三國演義》裡曹操的所作所為,看懂一代梟雄


曹操也有求賢若渴、重視人才的一面。他三次發佈求賢令,唯才是舉。官渡之戰時,袁紹的謀士許攸來投,曹操喜出望外,光著腳出帳來迎接。許攸獻計火燒烏巢,曹操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雖然許攸經常在眾人面前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瞞”,曹操也不以為意、一笑置之。他為何能如此寬宏大量呢?因為曹操知道打天下是要靠人才的。殺掉許攸,就會使他揹負上“害賢”的惡名,影響到他招賢納士的聲譽。即使對待狂放不羈的禰衡,曹操也不願意親手殺掉。

曹操是一位大詩人,他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表達自己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心情。曹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和“武聖”關羽的交往。

關羽投降曹操前曾約法三章:降漢不降曹;保護劉備家眷;一旦有劉備消息,千里去投。一般人誰能接受?曹操接受了。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提金,下馬提銀,曹操要挽留關羽,收服關羽,可謂“關懷備至”。關羽掛印出走,曹操內心極不情願的,但曹操賜袍贈金,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誰能容忍?曹操做到了。關羽忠義美名傳天下,是誰成就的?曹操。

如果關羽華容道捉了曹操,我估計他會愧疚一生,一輩子良心不得安寧。關羽私放曹操雖然做得不對,但錯不在關羽,而在諸葛亮,他不應該派關羽去執行抓捕任務的。


從《三國演義》裡曹操的所作所為,看懂一代梟雄


曹操看中的是關羽身上的“忠義”氣節,看中的是他的人品,所以才會把他當朋友交往,青睞有加。事實證明曹操沒有看走眼。華容道關羽私放曹操,甘願被砍頭來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要知道關羽是立了軍令狀的。如果換做別人,還有曹操嗎?

關羽死後,首級被東吳送往許都。曹操命工匠用上好楠木為關羽雕刻身軀,以王侯之禮厚葬之,並親自祭奠,哭之。這裡雖有政治博弈的成分,但曹操對關羽的忠義是敬重的,對關羽的活命之恩是感激的。關羽被後世尊王封神,與曹操的尊崇、提倡有關。

曹操為什麼對董承、吉平等人何其殘忍?為什麼對關羽如此厚待呢?正所謂:“逆取順守,王霸之道雜用之。”打天下和坐天下是兩碼事。為了保住性命、奪取天下,曹操可以不惜採用任何手段達到目的。對待政敵,曹操必須冷酷無情、斬草除根,否則午門之外、城牆之上掛著的就是曹操自己的人頭。政治鬥爭從來就是這麼殘酷!

曹操把漢獻帝劫持到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實際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在北方的統治,曹操需要“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來維持。關羽就是曹操在文武百官中樹立的一個榜樣,希望臣子們像關羽忠於劉備那樣忠於自己。這也是歷朝歷代尊崇關羽的根本原因。所以曹操即使知道關羽最終必然離去,也要厚待關羽。

曹操真乃一代梟雄也。


從《三國演義》裡曹操的所作所為,看懂一代梟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