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在宋代文学史上如何由“诗余”进阶,成为与唐诗并列的文学体裁

作为一种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宋词

在现代语境之中,是与汉赋、唐诗、元曲、明清小说并列的一种文艺作品。因为其表达的内涵不同,还被区分为诸如“豪放词”“婉约词”都能够诸多类别。

但是在诞生初期,宋词并未获得与唐诗一样的文学地位。词这种艺术形式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但唐朝诗人们,并不将其看成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而是指将其当成一种私下里陶冶情操或者表达情感的途径。因为也像唐诗一样,在格律方面有一定要求,所以也被称之为“诗余”

从这个名字就不难看出词这种艺术形式在唐代的不受重视,那么到了宋代,词是如何如何一举进阶,成为与唐诗可以并列的文学体裁的呢?

一、唐代以后,随着诗这种文学体裁逐渐严肃化,不再适合表达一些私人的情感,作为“诗余”的词开始代替诗,充当“言情”的方式

词作为“诗余”,其在很多方面的特征,是与诗相通的。

所谓文以载道,诗以言情。中国古代一直有用诗来表现诗人情感的传统,尤其是在唐代格律诗盛行以后,因为字数格律的限制,诗中无法承载作者太多政治思想,基本上就成为专门用来表达情志的一种文学体裁。

用现代人的语境来说,就是专门表现人们感性的一面的。

词在宋代文学史上如何由“诗余”进阶,成为与唐诗并列的文学体裁

宋词

词作为诗余,很自然的也继承了这种诗的特点。可是格律诗发展到宋代,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因为自唐代以来以自己诗作“干谒”掌权者的风气,以及科举考试中对于诗词的重视,促使格律诗的创作走向正规化。

用我们今天的例子来打比方,就是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原本就是清末明初出现的一种娱乐文化,但随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将其当成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武器,使其带上了一定的严肃色彩,成为了今天所谓的严肃文学。

尤其是在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以后,诗词等文化作品的创作风气逐渐趋向于:

“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说白了,就是重申“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思想,使表达情感的诗歌逐渐政治化,严肃化。

那么作为宋代的严肃文学,诗用来表达个人情感的范围,其实就缩小了。如同今天的作者们用创作网络小说的方式去创作严肃文学,不仅读者们不买账,就算作者自己,估计也觉得别扭。

反应在宋代格律诗的创作上,也是一样的。既然诗跟政治生活脸上了关系,那么诗人们也不好意思再用这样的形式表达一些内心比较私密的情感。比如宋代非常发达的风月场所中,文人士子们为了应酬社交而做的艳词,就非常不适合用诗来写出来。

这个时候,作为“诗余”的词,即有诗的格律和韵味,又不失典雅,于是很快取代诗成为文人们书法情感的主要方式。

词在宋代文学史上如何由“诗余”进阶,成为与唐诗并列的文学体裁

宋代生活场景

最开始的词也只是一些描写爱情的婉约词,但随着创作人数的增加,创作次数的频繁,众多的诗人们中间,难免会出现一两个异类,扩张词这种文学体裁的表达范围。

二、苏东坡等杰出词人,开辟了词表达情感的范围,扩大了词的受众面,同时也以自己天才般的文采,让宋词深入人心,取得和唐诗一样的艺术成就

而要说对词的文学地位晋升帮助最大的词人,当然要数号称词中之龙的“苏东坡”,如同李白之于唐诗,天才创作者对于某种文学体裁的推广和贡献,是不可替代而且非常深远的。

苏东坡以前,宋词转来转去也只是在爱情或者个人的小情绪里转圈,充其量只能算是文人士大夫之间特有的一种娱乐方式,不管是在艺术成就上,还是在时人的接受度上,都与唐诗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苏东坡以后,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全不同了。首先他打破了单一爱情题材的限制,在词的创作上引入亲情、怀古、咏物等诸多风格,基本上与唐诗所能选取的题材一致了。只有更多的题材选择,才会有更多的艺术成就。

词在宋代文学史上如何由“诗余”进阶,成为与唐诗并列的文学体裁

苏东坡

另一方面,从个人成就的影响来看,苏东坡之前,宋词中虽然也有精品,但毕竟因为流传的不广,所以其影响力还不足以与唐诗的影响力相提并论。但苏东坡以后,随着《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诸多不同风格的著名词作问世。诗词这种文学体裁随着苏东坡的创作广为流传。

古人评价苏东坡对于宋词的贡献,说:

“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可见天才词人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而且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原本的宋词只是文人之间的娱乐文化,除了是由早期宋词出现的场合决定之外,也是由于社会阶级的不同,必然使底层民众无法理解早期宋词之中所出现的各种情感。

不是说从字面上不理解,而是从骨子里就与士大夫们的兴趣爱好是完全不同的,你就算给他掰开了揉碎了讲“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他也不明白这有什么大不了。

艺术的创作和欣赏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俗即大雅,但这有个前提是双方得在一个频道,能够理解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情感和世界状态,这是欣赏的前提。

词在宋代文学史上如何由“诗余”进阶,成为与唐诗并列的文学体裁

清明上河图一角

早期宋词作品,显然是不能满足这一点的。但苏东坡将亲情,夫妻之情融入到宋词的创作中以后,宋词的受众就被扩大了。

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伯伯,他可能无法理解“巴山夜雨”的凄冷,但他一定能理解“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辛酸。可能无法理解“寒蝉凄切”的忧伤,但一定能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当然,对宋词做出杰出贡献的词人,不止苏东坡,其后还有辛弃疾,陆游等等词人,他们以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入词,在拓宽宋词表现范围的同时,也留下很多传世名篇,对于宋词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提高,都有积极意义。

因此说,宋代词这种艺术品,从“诗余”进阶到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与苏东坡等天才词人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宋代城市化的兴起和娱乐文化的发展,促使词这种自身带有传唱曲调的艺术形式广为传播,扩大了词在宋朝的文化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宋词作为一种能够代表宋代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自然与宋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过来,宋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推动宋词成为一种能够与汉赋唐诗等并列的艺术形式,也是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的。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它前承盛唐,下启明清,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定位。其中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古代大城市的兴起,对宋词的影响最大。

词在宋代文学史上如何由“诗余”进阶,成为与唐诗并列的文学体裁

宋代城市

商业活动的繁荣,对于宋词来说,不光是提供了风月场所这么一个最初宋词出现的场合,而且也使得词曲等形式的艺术欣赏商业化。

与唐诗不同,宋词从一开始,就是要用来唱的。

陆游曾在《历代诗余》中说: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可见宋词不仅是文学艺术,还是宋代的歌词,每一首词牌名都有预知相对应的曲调,虽然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再将这些曲调一一复原,但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商业活动的繁荣促使词曲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又反过来促进宋词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传播。

其次由城市化的角度出发,北宋以来随着土地兼并严重和商业活动频繁,在汴京,扬州,成都等地,都已经形成了人口百万的大都市。

在一千年前的大宋,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庞大的人口和城市化催生了民间对于娱乐方式的需求,而词曲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伴随着城市化也迅速在民间普及开来。

词在宋代文学史上如何由“诗余”进阶,成为与唐诗并列的文学体裁

勾栏瓦舍

一种艺术形式,想要在历史上获得与唐诗宋词一样的待遇,首先它就要有足够的群众基础,而宋代城市化的发展,科举制度带来的读书人数量的增加,都给宋词提供了强大了群众基础,使其能够成为代表宋代的文学体裁。

四、结语

《诗经》在先秦时,只是民间传唱的俚曲或者宫廷宴乐的歌词,汉赋在诞生伊始,也只被看做是文人们在研究“经学”之外的一种娱乐。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逐渐完善的。正如作为“诗余”的词,在宋代以后逐渐脱离“诗的羽翼”,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可以与唐诗并列的文学体裁。

这一方面是由诗在社会生活中被严肃化,不方便用来表达情感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迅速发展,产生一系列新的变革,从而对艺术创作提出新的需求所推动的。在词从“诗余”进阶向宋词的过程之中,如苏东坡等伟大的词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宋词与词人是互相成就的一个过程。

从传播的角度看,宋词从文人间的小众文化,到能够描写人世诸多普世情感,创作方向的扩展为宋词在宋代广为传播提供了基础。而庞大的群众基础,又是宋词被捧上文化神坛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宋史》

《旧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