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拨弄历史钟摆的人:差点成就光辉伟业,却落魄暗淡而去

山海公曰:他生于何年没人知道,死于何年历史也最终没有记载。那短短的几个场景和对白,已足够我们窥见其口才、观势、守道、博弈、敢为的巨大才能。实在是有鲲鹏之志,却无凌云之路的一生。

《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即:天地是无所谓仁义的,对诞生其间的万物,任期自然发展,命运各自造化。

一幕幕,造化的儿女各凭本事,争奇斗艳,上演着各种成王败寇、枭雄豪杰、忠臣贼子、名士美眷的传说。他们赢了,败了,鸣了,争了,斗了,闯了,怂了,奸了,邪了,隐了,闹了,疯了,哭了,笑了,走了那么一遭,像天空的星辰,闪烁在历史的悠悠长夜。

那个拨弄历史钟摆的人:差点成就光辉伟业,却落魄暗淡而去

但有一种人,他们不是星辰,他们是流星,突然划破夜的长空,来不及登上历史的舞台,但也就是那惊鸿一瞥的瞬间,就足够窥见其大才。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因为短暂,历史常常忘却他们。要仔细的翻阅历史的旧纸堆,才能找到他们的身影。

韩信的谋士说客蒯彻(为避讳汉武帝刘彻,史籍也叫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

口才不输郦食其 一张嘴拿下三十城

秦末,群雄并起,席卷全国。反秦的势力中有一支叫武臣的人领导的农民军,在陈胜的授命之下,攻打秦国赵地,在连续攻破数十城之后,很快到达了蒯彻的家乡范阳县。这时候,名不见经传的蒯彻登场了。

蒯通首先去见范阳县令徐公,说:“我是范阳的百姓,名叫蒯通,我私下凭吊你马上就要死了。尽管如此,我又祝贺您因遇到我蒯通而获得生路。”徐公问道:“你为什么要哀悼我?”蒯通说:“您做县令已十多年了,杀死人家的父亲,使人家的儿子成为孤儿,砍去人家的脚,对人施以黥刑,受害的人太多了。慈父、孝子们之所以不敢把刀子插到您的腹上,是因为他们害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政令得不到贯彻执行,这样的话,那些慈父、孝子们都将争先恐后地把刺刀刺到您的腹上,以报仇雪恨并成就功名,这是我表示哀悼的原因。”

徐公又问:“您为什么祝贺我呢?”蒯通回答说:“赵国的武信君(武臣)派人前来询问我他的吉凶祸福,我现在要去会见并劝说他,对他说:‘您一定要战胜敌人然后才取得地盘,攻破城池然后才占据它,这样太危险。如果采用我的策略,将不战而取得土地,不攻而占有城池,传送檄文就能够平定千里,这样可以吗?,他将要问:‘你的策略是什么?’我就会回答说:‘范阳县令本应整顿他的军队,守卫城池,奋起抵抗,但因怯懦怕死,贪婪而喜欢富贵,所以想首先向您举城归降。首先向您投降而您不给他恩惠,那么其它城池将互相转告说:“范阳县令首先投降却被杀。”一定会据城坚守,难以攻取。不如用黄盖朱轮的车子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赵的边界驰骋炫耀,那么,边地之城都将相互转告说:“范阳县令先投降而获得富贵。”一定会竞相投降。造就是我所说的传送檄文就能平定千里的策略。”徐公连连拜谢,准备车马遣送蒯通。

果然,最后武臣和徐公都按照蒯通的计策行事。武臣用盛大的车骑军队,以侯印迎接徐公。事后的发展也果然如蒯彻预计的一样,燕、赵之地有三十多座城接连投降,不费一兵一卒。真是一张嘴拿下三十城,一点也不输同时代以一介说客身份降服敌将的名嘴郦食其。

晓天下大势可比孔明 道韩信命运一语中的

韩信从关中杀到燕赵之地,又攻下齐国,一路打下大汉半壁江山,在自己邀功之下,被封为“真齐王”。此时,韩信大军北据齐国,西刘邦,东项羽,作为韩信谋士的蒯彻,决定在此历史的关头,博弈一次:

他用相面之术劝说韩信:“我看您的面相,贵不过封侯,而且伏含危机;但我看您的背,简直贵不可言!”又说:“汉王率领几十万兵众……一日数战,毫无功效,战败而逃,不能援救……成了智谋、勇力都陷入困境之人。楚人起兵于彭城,辗转争斗,所向无敌,进兵到荥阳,乘胜利之势,威震天下,然而在京、索之间受阻,临近西山却不能前进,如今已经三年了。锐气在险峻的关塞受挫,国库的粮食耗尽,百姓苦不堪言,不知归顺于谁。……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功。我愿意推心置腹地向您表达愚陋的诚意,就怕您不能采纳我的建议。现在为您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凭您的贤达圣明,又有众多身穿锁甲的军队,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西向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我听说‘上天赐予而不接受,反而会受到罪责;时机到来而不行动,反而会得到灾祸,希望您深思熟虑。”

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呢?”蒯通说:“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结下生死之交,……亲密无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们相比,而最后却自相残杀,以至于灭亡,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欲望太多、人心难测。现在您忠心耿耿地与汉王交好,不会比那两位关系更紧密……所以我认为您坚信汉王不会危害您是错误的.大夫文种使即将灭亡的越国生存下来,使勾践称霸于中原,功成名立而身遭杀害。俗话说: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所以从交友这方面说,没有人能超过张耳和陈馀;从忠臣这方面说,没有人比得上大夫文种。……勇力和谋略使君主感到畏忌的人将难保性命,功业压倒当世的人将得不到奖赏。……现在您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君丰畏忌,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归附汉国,汉人害怕您。您想带着这些功业和威望归附谁呢?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为您担心。”

诸葛亮一场隆中对,将三国鼎立之势的愿景指明,令后世赞叹不已。蒯彻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剖析,可谓是楚汉年间的“隆中对”。可惜韩信最终没有听从蒯彻之言,最后选择了相信道义,帮助刘邦,历史的走向也确如蒯彻所言,帮汉王,汉王成,刘邦最终夺得天下。不仅如此,韩信个人命运也被蒯彻所言中,终于逃不了被杀身的悲惨结局。

那个拨弄历史钟摆的人:差点成就光辉伟业,却落魄暗淡而去

韩信剧照

险被烹杀 从此落魄暗淡而去

当韩信最终没有采纳他建议后,他感觉到“惶恐”,立刻果断、坚决地离开了韩信,还装疯卖傻起来(说明他对自己的命运也非常清楚),做了一个巫师。

他这样“隐匿”自己不是第一次。在蒯彻巧妙的化解范阳县围城一事后,徐公、武臣、张耳、甚至陈胜这样的人,都不入他的法眼,他的身影消失了。之后,曾献计项羽,项羽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但事后想封赏他,他却坚辞不受,并逃跑了。一直到遇见韩信,才再次出山,可见其坚守原则之外,择人而栖方面还有过人的慧眼。

其实,蒯彻对韩信的一番建言,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进行的一场赌博,证明他是个敢为之人,但韩信败了,他的赌局也就输了。他对天下的走势、韩信的命运绝不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猜测和假想,而是来自其对战争、对人性的深刻洞见,有着绝对的自信。

当韩信被萧何和吕后杀死之时,临终所言是“悔不用蒯彻之言”。韩信悔恨有多深,只能证明蒯彻先见之明有多高远。因为韩信临终之言,刘邦把蒯彻抓了回来, 质问他“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准备把他给煮死。蒯通说:“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最终,刘邦赦免了他。此后,蒯彻几乎就无所作为,彻底销声匿迹了。

那个拨弄历史钟摆的人:差点成就光辉伟业,却落魄暗淡而去

千古一帝刘邦

山海公曰:他生于何年没人知道,死于何年历史也最终没有记载。那短短的几个场景和对白,已足够我们窥见其口才、观势、守道、博弈、敢为的巨大才能。实在是有鲲鹏之志,却无凌云之路的一生,让人忍不住感叹,天地不仁,造化弄人啊。

欢迎关注【山海史经】,我们一起了解历史,了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