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其海散文——朗读者

作者:黄其海

黄其海散文——朗读者


1

而今年过半百,我依然有个痴心不改的读书梦。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自古以来,这则古训被不少家族奉为家规家训,寄寓着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读,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读,诵书也,从言卖声。”本义为诵读诗书经文,后引申为阅读、学习之义。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王夫之说:“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可见,古人推崇读书,不仅为了读书应举、出仕为官,同样也将其作为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径。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不少文人学士对耕读生活十分推崇。一些士人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了诸如“耕读轩”“耕读山房”等名。诗词歌赋中,也常见关于耕读生活的描述。如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元代王冕《耕读轩》:“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明代徐勃《过荆屿访族兄文统逸人隐居》:“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

在耕读文化发展过程中,“耕”和“读”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耕”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读”也不只是为了读书应举。在辛勤劳作的同时,可以培养勤劳务实、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质量,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辛劳与不易,更有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而读书则不仅可以立志、更能修身、立德,激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通过耕读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不断滋养个人道德品格,从而使得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正是耕读传家的现实意义所在。

1992年春,而立之年,因为喜读书,爱文学,在我的老师、著名作家陈桂棣先生力荐下,我辞别父母家人妻子和年仅五岁的幼女,咬牙北上求学。当年,我们还是住在城中村张小郢自建的小平房里,两间房加起来不过五、六十平方,我们只舍得住一间,另一间出租给别人开裁缝店,以贴补生活,又在西边山墙搭了一间小披厦做了杂物间和厨房。记得临离开家那晚,女儿拽着我胳膊,从厨房门口一直拽到小院铁门边,哭喊着舍不得我离开,那一刻,我的心都快要碎了!尽管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可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读书机会,怎能轻易放弃?


在这座中国作家的摇篮和规格最高的文学殿堂,甫一接触到丰富的中西方文艺理论与百花盛开的文艺思潮和流派等课目,我这个来自工厂的草根好比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除了那点儿时不时撞在我腰上的创作激情外,感觉自己就是个半文盲,其失落与沮丧的情绪可想而知。好在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偏不怕苦,不畏难。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求知若渴,汲取营养。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是国内顶尖的文学大师:汪曾祺、林斤澜,刘震云,叶文福,西川、谢冕等,能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教诲该是多么幸福啊!每有闲暇时间,我就泡在阅览室里读名著,查数据,记笔记,一门心思给自己充电;我还不耻下问,遍结师友,虚心讨教,以懂得更多的创作技巧和手法等。在鲁迅文学院进修期间,我有幸结识了一批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他们大都是活跃在文坛的青年才俊,或天赋极高,写作功底扎实,著述颇丰,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或后来居上,如今已成长为省作协主席、文联主席等文化名流。当年的同学,他们早已是我望其项背而不可即的师者与尊者了!

尽管天生愚钝,曾经发愿的人生小目标仍然是镜花水月,深埋心底,羞于示人。但在这座攀满爬山虎的漂亮小楼里,我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读书时光!

黄其海散文——朗读者


2

当我的“读书有用论”延续到我的孙子辈时,我看到了一个美好的开端,让我如沐春风如饮甘泉,那就是还在上幼儿园的两个外孙女淘宝和一诺姐妹俩,已然成了读书小达人。

两姐妹家不大的两居室里,除了床、钢琴和饭桌,就是半柜子玩具,几柜子图书了,从童话故事到识字读物,从琴谱歌曲到钢琴教材,一摞摞码放在她们的小书桌上,堆满了床头床尾,应有尽有,五花八门。而童话绘本类在《十万个为什么》之外,还有《笠翁对韵》,《神奇的校车》,《德国专注力养成大画册》,《儿童历史百科绘本》,《玛蒂娜》,《娃娃乐园》,《百年经典音乐绘本》,《达尼的故事》等系列丛书。其中,姐妹俩超喜欢读的就有《讨厌黑夜的席奶奶》,《我的爸爸叫焦尼》,《小机灵和小迷瞪》,《戴维,不可以》,《歌舞爷爷》,《不要哭得太伤心》,《爷爷变成了幽灵》,《爷爷一定有办法》,《戴维上学去》,《奶奶的皱纹》和《米小圈上学记》,《我的情绪小怪兽》,《菲菲生气了》,《阿虎开窍了》,《我的兔子朋友》,《玛德琳的救命狗》,《彩虹色的花》,《小鸡球球变点心》,《想看海的乌龟》,《大脚丫》系列中的《大脚丫跳芭蕾》,《大脚丫和玻璃鞋》,《大脚丫学芭蕾》,《大脚丫游巴黎》,《鼠小弟系列》之鼠小弟和大象哥哥等。

有一些书,光是看下书名,就能勾起好奇的阅读欲望,比如:《爱打嗝的斑马》,《七只瞎老鼠》,《买卖时间》,《打瞌睡的房子》,《烟囱之城》,《彩虹国度不可思议的旅程》,《蚯蚓的日记》,《青蛙娶亲记》,《天空在脚下》,《呀!屁股》等等。

家里的藏书可真是品种丰富,包罗万象,琳琅满目,堪称是一座小型图书馆!

这些优质的童话书,拼贴画册,都是国内外一流的图画书大师和儿童文学作家的杰作。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设计新颖,内容丰富,融故事性、幻想性、趣味性、朴素性为一体,鲜艳,热烈,率真,展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和大自然富有层次的美,而且那些灵动干净的文字,拙中见奇巧的语言风格,多角度叙述凸显本色主体的创作手法,这些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的精彩读本,不要说天真纯洁的孩子们爱不释手了,竟连我这个搞了几十年写作的人亦为之深深赞赏与折服!

这些书的价格自然也不菲,为了给两姐妹开创一个良好的启蒙教育模式,营造一个优雅的读书氛围,女儿黄老师也是拚了,陆续从网上购买了价格超过五位数的各种益智绘本类读物,专供姐妹俩阅读,也为她们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黄其海散文——朗读者


3

忆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那个不堪回首的童年,衣食尚难以周全,临近学校开学,我们就连五毛一块的学费都难凑够,我父亲每次外出修伞,都是偷偷地出门,为我们兄妹五人挣够学费书本费。他起早赶路,悄悄地走,捱到半夜方敢回家,请来浓浓的晨雾与夜色打着掩护,怕被人发现了汇报给到处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生产队干部们。后来,双方终达成一条不平等不成文协议:父亲外出修伞,一天须交给生产队若干钱,生产队为他记价值低廉的工分……

阅读课外书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加之那些荒唐的年月,在学校上课也是半工半读,很多文学书籍成为大毒草被付之一炬,哪里还有课外书读?手上攥着一分钱,能到街边书摊坐在矮凳上读本小人书就很知足了。

像我这两个外孙女,年龄加起来都还不到十岁,就拥有这么优越的读书环境,遥想儿时,我怕是连做梦也不敢做如此奢侈的读书梦吧!

小淘宝还认不得字时,看书就是看彩图,一边还有模有样地大声诵读着,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我们可是一头雾水——但有个声情并茂、书声琅琅、沉醉其中的朗读者,本身就是一件很愉悦开怀的、烘托家庭读书氛围的好时光啊!

妹妹刚开始的读书多少掺和着“虐书”的胡闹成分。她不识字却偏爱翻书,翻书就等同于撕书了,她好像还非常欢喜这样去做。有时她会在你分心走神来不及制止时,小手利索地扯下一张粘贴在书页上的小卡片,她小试牛刀的“杰作”令在一旁陪读的外公我是哭笑不得,然而她却一脸窃喜,颇有成就感地望着我灿笑,掩饰不住她的心花怒放……

早先,如果把一支水笔放在一堆五彩的玩具中,妹妹最先抓住的总是这支最不起眼的水笔,就像她对厨柜里和饭桌上的筷子总是格外青睐一样,然而这类容易戳伤人的物品显然很不适合小孩子玩耍,妹妹轻易总是不肯放弃她手上的“战利品”的,而跟她摆事实、讲道理显然又行不通。这时,一场力量悬殊的抢夺战便在所难免。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妹妹喜欢水笔,姐姐则喜欢绘画。

姐妹俩都还没到识字年龄时,就知道爱书爱笔、写写画画了。到底是书香门第一脉相承吧。


聆听她们的朗读,我宛若走进一个缤纷多彩的童话世界,那活泼浅显的文字和富于童趣的主题,在深深地吸引着姐妹俩的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共鸣与震撼!

我清楚地记得未满三周岁的一诺妹妹大声朗读《戴维,不可以》时的场景,在后来成为她小小书房的卧室里,她摊开这本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的彩绘本图书《戴维,不可以》,那天我特意看了下书的封面,还真是一个叫戴维•香农的美国人所绘。

作者在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几年前,我的母亲寄来一本书,那是我还是个小男孩儿时的作品,书名叫做《戴维,不可以》。书里画的全是各种我小时候不被允许做的事,里头的文字则几乎都是“戴维”和“不可以”(这是那时候我唯一会写的字)。重新创作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我猜想这会很有趣,同时也是纪念“不可以”这个国际通行、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会听到的字眼儿。

戴维站在椅子上够柜子上面的玩具,戴维一脚烂稀泥走进并弄脏了客厅干净的地面,(妈妈惊呼:天哪!戴维,不可以!)戴维在浴池泡澡时任由水龙头哗哗流淌并漫了一地(不行!不可以!)戴维光着屁股跑出屋在路上裸奔(戴维,快回来!)戴维头上顶着只铝盘正在用大汤勺敲打发出刺耳的声响(戴维,不要吵!)以及“不可以玩食物”、“不可以挖鼻孔!”、“把玩具收好!”、“戴维,不可以在屋子里玩”、“我说过,戴维,不可以!”、“回房间去!”、“戴维,不要吃了!”、“躺下来!”……妈妈搂着戴维和哄着戴维入睡是书的最后两幅图,配音才变成:“宝贝,来这里!”和“戴维乖……,我爱你!”。

这本书无论是漫画与文字都堪称经典。夸张抽象的人物肖像以及场景设计,简洁明了的每一句话都标上个大大的惊叹号,无处不在烘托映衬一位妈妈的无奈和儿子的顽皮,一个天真贪玩甚至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但最后两幅画面才很好地彰显诠释了普天之下无私伟大的母爱,并将这个永恒的主题瞬间得以升华。

姐妹俩都喜欢读书,喜欢大声朗读,姐姐背琴谱,读单词,“四五快读”(一本早教类图书)古诗词都喜欢大声朗读,无师自通的一诺妹妹现在也认识了山、牛、星、火、多、心等许多简单常用的文字,开始能磕磕巴巴地读一些短文了,比如:小山羊爱叫“妈妈”。想妈妈时,叫“妈妈”;想吃饭时,叫“妈妈”;生气想哭时,也叫“妈妈”。小牛爱叫“门儿,门儿”,不爱叫“妈妈”。我说小牛还小,等他长大一些,也会天天都这样叫“妈妈” 的!

还有李渔的《苙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加拿大人菲比•吉尔曼编绘的童话绘本书《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的爷爷为小约瑟缝了一条奇妙的毯子,毯子又舒服,又保暖,还可以把噩梦通通赶跑……这可真是一条奇妙的毯子啊!换作我可不行,不会剪又不会缝,我这个爷爷(外公)跟人家一对比真是相形见绌了!如果我能拥有一条这样奇妙的毯子,又舒服,又保暖,该多么好,我要当作宝贝样带着它,踏青郊游时,旅行度假时,姐妹俩常会犯困瞌睡,我便拿来轻轻盖在她们身上,为睡在童车里的她们驱散寒气,聚拢暖意,赶跑噩梦!

爸妈还特别要求她们背诵古诗词,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轼的……,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早已超越时空,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从识字到熟读,再到背诵。她们童言稚语,清亮脆甜,书声朗朗,聆听这不是天籁又胜似天籁的朗读,外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岁月,那段风雨飘摇的读书生涯中!

黄其海散文——朗读者


4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这部童话绘本也是美国人的作品。书中说,小镇附近的山区里,住着一位老奶奶,大家都叫她席奶奶。她讨厌蝙蝠讨厌猫头鹰讨厌鼹鼠讨厌田鼠。讨厌蛾子讨厌星星讨厌黑影讨厌睡觉……连月光她也讨厌,说来说去,她讨厌的就是黑夜。席奶奶对她那只老猎狗说:“要是我能把黑夜赶出小镇,太阳就能永远照着我的小茅屋。真不懂,为什么从来就没有人想过要把黑夜赶走?”她用小树枝扎了一把扫帚,要扫掉茅屋里和小镇山区上空的黑夜。她又扫又扒又拨又掸的,但是每次向窗外一看,黑夜还是在那里,就像天花板上扫不干净的灰尘。席奶奶拿出针线,把麻布缝成一个结结实实的麻布袋,看看能不能把黑夜装在里面,拿到小镇山区外面去倒掉。

她又装又填又压又塞的,蹑手蹑脚地连一个黑影也不放过,可还是没办法把黑夜全都塞进麻布袋里。席奶奶把最大的一口锅搬出来搁在火堆上,打算把黑夜煮成汤。她舀起来看,搅搅看炖炖看,让水开了看,尝一口看,扔进火里再烧烧看,就是没办法把黑夜煮化。

全书文采飞扬,想象奇特,妙趣横生,无字不是妙字,无句不是妙语,处处点缀皴染着灵秀巧思的童趣,意像纷呈如清流泉涌,又不失诙谐幽默,滑稽搞笑,让人实在是忍俊不禁。有时,我和姐妹俩在同读这本书时,常常会相视一笑,继而又呵呵傻笑,小姐妹俩乐得在地板上床铺上翻起了跟头……

妹妹还喜欢编故事,她也不是瞎编,人家可是照本宣科地在编,这与此前姐姐淘宝大字不识一个时,边翻书边朗读如出一辙。但这本妹妹爱不释手、早就熟读的《戴维,不可以》除外。


妹妹认得的字还是很有限,有的字她即使认识也难解其义,再则,还要连贯地畅读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个章节,以至于对上下自然段的过渡联系与全篇文本结构的转承起合能大致了解参悟,这就相当有难度了。

但是我们不会对一个稚嫩如花的小女孩提出过高的要求。我一向倡导见好就收!读书也要好心情,只要姐妹俩觉得开心就好!

妹妹在这个阶段的读书,因为一知半解,语焉不详,囫囵吞枣现象肯定不可避免。

但是很快,在妹妹进入科大幼儿园小班后,一册美国人绘画本《小机灵和小迷瞪》成为她超喜欢读的书,这期间的妹妹,在外婆和妈妈督促下,每天养成读书识字的好习惯,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本书中除个别字稍生疏外,妹妹基本上都认识。

黄其海散文——朗读者


5

庚子年初至今,在这个迟到的春天里,在这个超长的寒假里,一场新冠病毒爆发后及至延期入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通常的情形是:钢琴师妈妈带姐姐淘宝关在琴房里练琴,练琴——有时一、二个小时,有时长达五、六个小时,那些宅在家的日子,我们多的就是时间,就是闲着,正好就利用这大把大把的时间,母女俩又是师生俩,整天关在琴房里,只是偶尔出来喝口水,上个厕所,钢琴师妈妈带淘宝练琴,可妈妈的那些学生们就没有这样好的条件了!但是我们的淘宝有这样好的条件。今年大年初七才正式跟妈妈学习钢琴的妹妹当然也有,只不过妹妹才是钢琴启蒙,才从指法练习开始,没有那么复杂,没有那么紧张,所以,钢琴师妈妈把精力大都放在姐姐淘宝身上,要把淘宝的钢琴好好提升一下!于是,从幼儿园放寒假那天开始,实际上,这个初步计划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凶险疫情而很快得以实施!

在这个情况下,妹妹一诺就孤单了,想跟姐姐一起玩耍一起读书的心愿暂时肯定实现不了。妹妹就想偷偷踅进琴房里看看姐姐练琴,这总比在外面坐冷板凳要好多少倍啊!但是,一向治学严谨的钢琴师妈妈求的是高效,看上的是突飞猛进的进。是前进,是挺进!而不是进退两难的进!她毫不客气地将妹妹从琴房里“赶”了出来。

好了,现在好了!我特意整理了一下——淘宝年初的钢琴基础练习是从车尔尼599第67条背奏和巴赫小步舞曲(选自第二法国组曲第四首)背奏;C小调音阶和弦琶音(第二阶段);英皇考级曲目第二首Dance 完整背奏。

一直到车尔尼599第90条,91条,93条,94条背奏练习和开始(莱蒙练习曲No .1)视奏学习。(据说琴童们从此练习曲再没分手练习的机会了?)

再到现在的4个八度降e和声小调音阶(速度82);4个八度降e旋律小调音阶(速度80);4个八度B大调音阶(速度86);4个八度升g旋律小调音阶打卡(速度82);4个八度升g旋律小调音阶(速度82);4个八度E大调(速度90);升c和声小调音阶(速度90);4个八度升c旋律小调音阶(速度84);4个八度A大调音阶(速度94);4个八度升f和声小调音阶(速度84);4个八度升f旋律小调音阶(速度88)和车尔尼849第3条的反复练习……

因为超级喜欢钢琴曲《献给艾丽斯》、《小黑人》和《光年之外》,在妈妈手把手指导下,淘宝一个多星期就学会了这几支经典好听的钢琴曲……

我还要赞美一下我们同样厉害能干的妹妹一诺, 妹妹的阅读兴趣仍在持续发酵,她的朗读水平也正在声情并茂,渐入佳境中……

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她们姐妹俩,当然是最有资格分享喜悦、分享成就的!只要我们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中,就值得庆贺与喜悦!

妹妹每天都要朗读一遍《小机灵和小迷瞪》。一本超级有意思的童话,一个才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在我们这个平凡的平民之家,在我们这些常人眼里,评价为“不简单”当毫不为过吧!

黄其海散文——朗读者


6

妹妹喜欢一手指着字一边大声朗读,偶尔,她也会挠一下自己的鼻子,书中的故事有奇趣,滋辑录部份精彩如下:

两只小黄狗在院子里东找找,西挖挖。一只狗的脸上有些白毛,他叫小迷瞪。另一只尾巴上有些白毛,他叫小机灵。“咔嚓,咔嚓。”他们不停地挖呀挖呀,终于,找到了一根骨头。“这根骨头是我的!”小迷瞪说,“是我先看见的。”“是我的!”小机灵说,“是我先摸着的。”

农夫赶着一辆装满干草的马车路过。可是,马车陷进路当中的烂泥沟里。小迷瞪说:“咱们去问问他。”“正合我意!”小机灵开口就问,“农夫大伯,这根骨头该归谁,小迷瞪还是我?是我先摸着的。”“是我先看见的!”小迷瞪说。

“你俩先搭把手,帮我把马车从烂泥沟里推出来。然后嘛,我再想想怎么办。”农夫说。小迷瞪、小机灵、农夫和大马一起,又是推又是拉,又是顶又是拽,终于把马车从烂泥沟里推了出来。“现在该告诉我们了吧,”“这根骨头该归谁,小迷瞪还是我?”小机灵问。

“骨头?”农夫说,“什么骨头?我才不管呢!来尝尝这些,比骨头可好吃多了!”说完他叉起一些干草,扔到小机灵和小迷瞪面前。

小机灵和小迷瞪看着干草,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一只山羊走过来。

“翘胡子先生,这根骨头该归谁?”小迷瞪问,“是我先看见的!”,“小机灵还是我?

小机灵说:“是我先摸着的。”

“让我先把这堆香喷喷的干草处理一下!”。山羊回答,“然后嘛,我再想想怎么办。”说完,山羊嚼呀嚼,把干草都吞进肚子里。他吃草的时候,长长的胡子甩来甩去,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等到山羊把胡子上粘着的草屑全都甩干净,小迷瞪开口问:“现在该告诉我们了吧,这根骨头该归谁,小机灵还是我?”“骨头?”山羊说,“什么骨头?我才不管呢!给你们一个忠告:要是你们的牙齿没有山羊的犄角尖,就千万不要跟在他后面追!”

话音未落,山羊呱嗒呱嗒跑远了,剩下小机灵和小迷瞪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过了一会儿,小迷瞪说:“咱们走远一点儿,看会不会遇到能帮我们做主的人。“正合我意!”小机灵说。

他们埋好骨头就出发了。在路上,他们遇见的第一个人是剃头师傅的学徒。小剃头匠刚刚学会理发,正愁找不到人练手呢。

“剃头小师傅!”小迷瞪问,“小机灵和我找到一根骨头。你说该归谁呢?他还是我?是我先看见的。”“是我先摸着的。”小机灵说。小剃头匠说:“还是先让我来给你们剪剪毛吧,试试我的手艺。然后嘛,我再想想怎么办。”他先走到小机灵身边,拿起理发剪,嚓嚓嚓、噌噌噌,给小机灵剪起毛来。小迷瞪在旁边看着,笑得合不拢嘴。

接着,小剃头匠给小迷瞪剪毛,这回轮到小机灵在旁边看着,也笑得合不拢嘴。

但是,小剃头匠也没给出它们答案。后来,一只大狗险些抢走了这根骨头,幸好,小机灵和小迷瞪合力抢回了这根骨头。最后,小迷瞪叼起骨头的这一头,小机灵叼起骨头的那一头,他们一起啃起来,谁都不再吭声啦。

黄其海散文——朗读者


7

那个七月流金骄阳似火的盛夏,藏在树叶背面知了们的叫声依然响亮高亢,街上流行红裙子,美女们清凉性感苗条的身影,构成一幅幅精致曼妙简约的风情画卷,抒怀着一支支浪漫到骨子里去的青春之歌人生之歌!

请允许我的记忆再一次回溯到1992年,我从北京鲁迅文学院第八期进修班归来后,转眼间距离新学期开学已经很近了。前文我说过,那一年,独生女儿尚年幼,像现在淘宝一诺姐妹,还在上幼儿园,妻子一直在社办企业上班,家庭开支基本上靠我微薄的收入,因为父母亲在农村,家境贫寒,几个兄弟也到了婚娶年龄,我谁也依靠不上,因此我放弃了两个选择:一是鲁迅文学院为期一年半的继续研修;二是时任合肥作家协会主席的著名作家陈桂棣老师力荐我到南京大学作家班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这个是拿本科学历,陈桂棣是我的恩师,他鼓励我去上学,我说我没钱上学,他说我来想办法解决;我又说,没有假期,因为我不上班,单位不可能给我开工资,我们一家人吃饭都没了着落啊!再者,因是个人意愿,单位批不批这两年的假期还是个未知数。这时,他沉默了!

尽管前途是光明的,但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道高高的坎儿横在我面前,也是我生命旅程中堪称分水岭的一道大坎儿,迈过去了就是另一片全新的天地,可是我无论怎么攒劲,无论怎么助跑,撑杆跳,鲤鱼跃龙门,怎么也迈不过去这道坎儿,除非我长了一双会飞的翅膀,可是㳟列为普通的人类,又不是什么天使——我们中有谁见过长了翅膀的人类?陈老师心疼我,是多次见到我上班干活时那被铁屑烫伤挂彩的脸。他说,你从南大作家班毕业后,我准备把你作为拔尖人才引荐到市作协来上班,成为文联专职干部,这样,换个工作环境,也是换了一种活法,彻底脱离工厂,对你的写作,对你的境况,当会有更好的帮助!

我又不傻,这么难得的好时机我当然要紧紧攥住!

但是很可惜,我还是没能迈过这道大坎儿!

两年前,当年一同在鲁院进修的肖同学从海南来合肥办事,顺道过来看望我,为尽地主之谊,我在南七庐州太太搞了一次小聚餐,并把陈桂棣老师和他夫人、作家春桃老师请来,聊聊天,叙叙旧。已年届七旬的老作家陈桂棣老师无意中提到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我鼻子一酸,顿时湿了眼眶!

央视一档《朗读者》节目卷首语这样说道:“: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她们当然是朗读者,虽说没有低缓优雅的背景音乐,没有富丽堂皇的炫彩舞台,可她们的朗读毫不逊色于任何一场商演走秀;她们是朗读者,她们的声音还谈不上悦耳动听的“字正腔圆”,也分不清“抑扬顿挫”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可分明又是那么率真纯净,她们这甜糯迷人和银铃般的读书声,时常会滋润我日渐枯瘦模糊失忆的岁月深处。她们倚靠在床头朗读,伏在书桌边朗读,甚至趴在地板上两个人共同朗读,头顶紧挨着头顶,一边把小腿上下摇晃着——这倒给她们的开心阅读找到了最合理的诠释与佐证了——想读书了两个人“咚咚咚”地跑进书房抽出一本书便打开来,不想读了再随手合上,而正是在这一开一合间,她们纯净的心灵世界,承浴了一次次花瓣书香的洗礼。无需彩排和化妆,也没有舞美和灯光秀场,一册在手,她们在去旅行度假的路上朗读,在明净的书房里朗读,在商务车厢前排的座位上朗读,在幼儿园的读绘本课堂朗读……

时至今日,一诺妹妹大声朗读《戴维,不可以》时的场景一直在提醒着我:好读书,读好书,并且我们可以大声地朗读,这该是多么有趣多么快乐啊!——认识美丽端庄的汉字,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开阔拓展我们的视野,就是打开梦想的大门!若干年后,待姐妹俩长大了,她们是否还记得幼儿时客串“朗读者”的精彩花絮呢?

黄其海散文——朗读者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必须要持之以恒,这显然是得益于她们爸妈不惜钱财和数年如一日的陪读陪练辛苦付出,我心甚感欣慰!

当然,每晚睡觉前,姐妹俩的朗朗读书声,仍在持续进行中!

是为记。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