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字塔原理》:高效學會清晰思考與表達

沒有什麼比一套理論更好用了———庫爾特勒溫

寫作是一項永遠變不會過時的技能,尤其在自媒體爆發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把新媒體作為自己的事業,從最近半年層出不窮的寫作訓練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說起寫作,相信大部分人心裡都有兩座大山,一個是如何開始寫,一個是如何寫好。

下面要介紹的這本書《金字塔原理》著重幫助我們學習整理自己的思想,並有邏輯清晰的表達出來。

我會從金字塔原理是什麼,如何使用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的應用邊界幾部分來說明。


一、什麼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顧名思義,就是把你的思想形成一個類金字塔的形狀,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簡單易懂的邏輯思路、表達方式和規範動作。

從定義出發我得到兩點啟發,一方面是大多時候我們寫作表達是給他人看的,所以要從容易理解而又不失重點的表達出來;另一方面金字塔原理是一個可掌握的規範動作,更通俗的講是是理論,是框架,是套路。

下面對金字塔原理作一些更具體的說明:

1、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結構

中心思想明確,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先重要後次要,先全局後細節,先結論後原因,先結果後過程。如圖所示:

讀《金字塔原理》:高效學會清晰思考與表達


2、金字塔原理可以訓練表達者

關注、挖掘受眾的意圖、需求、利益點、關注點、興趣點和興奮點,想清內容說什麼、怎麼說,掌握表達的標準結構、規範動作。

3、幫助達到溝通目的

觀點鮮明、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簡單易懂,讓受眾有興趣、能理解、記得住。

4、搭建金字塔結構的具體做法

自上而下表達,自下而上思考,縱向疑問回答/總結概括,橫向歸類分組/演繹歸納,序言講故事,標題提煉思想精華。

說完了基本概念,我們來看一看具體的應用。


二、如何使用金字塔原理


在說明如何應用金字塔原理之前,我們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寫的東西是要給讀者看的,所以,如何勾起讀者的興趣就很重要。

有疑問才能吸引讀者觀看,同時讀完更容易有獲得感。

在這裡先介紹一個始終貫穿全書的一個技巧——SQCA,即背景(Situation)、衝突(Complication)、疑問(Question)、答案(Answer)。

如何自然的引出疑問?你可以介紹一個背景,說明一個衝突,然後引發讀者的疑問。

如果你留意的話,這篇文章的開頭其實就是利用的這個方法,先說明了寫作的愈發重要的背景,但理想與現實有衝突,我們很難寫好一些東西,那麼自然產生疑問,應該如何去表達清楚寫出來呢?然後是進入正文,給出答案。

上面是按照背景(Situation)、衝突(Complication)、疑問(Question)、答案(Answer),即S-C-Q-A來表達的,實際上他們的順序可以根據不同場景需要進行調整組合。

接下來我們進入搭建金字塔結構說明,一般來說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上而下,一種是自下而上。在這裡說明,自上而下的方法通常比較簡單。

01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之所以更簡單些,是因為開始思考的事情是容易確定的事情,從大主題出發到下面每一層的論點、論據。

具體做法可以是:

1、提出主體思想

2、設想受眾的主要疑問

3、寫序言:背景-衝突-疑問-答案

4、與受眾進行疑問/回答式對話

5、對新疑問,進行重複疑問回答

讀《金字塔原理》:高效學會清晰思考與表達


02 自下而上法

主題清晰,各個小的論點也很明確自然是很好,可以很方便的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呈現出來。

但我們往往會經歷無法確定金字塔頂部的時候,比如無法準確的確定主題、不清楚讀者的疑問、無法確定讀者想了解什麼,這個時候用自下而上法更合適。

自下而上法,主要步驟:

1、列出想表達的所有思想要點

2、找出各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3、得出結論


03 注意事項


參照下圖,金字塔結構有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縱向即不同的邏輯層級,橫向為同一層級。

1、縱向層級注意有疑問/回答的對話式關係,每一層的表述都可以引發讀者的疑問和解答。

2、橫向表述具有明確的歸納或演繹關係。

3、涉及尋找解決方案、問題原因之類內容時,可用MECE法分析,做到相互獨立,相互排斥,沒有重疊;完全窮盡,沒有遺漏。

常用的MECE分類法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公式法、模型法。


三、金字塔原理的應用場景


沒有任何一個理論框架是萬能的,金字塔原理也不例外。

金字塔原理提供了一套公式化的寫作思考邏輯和表達邏輯,清晰、明確、易懂是其優點也是問題。

因為不是所有文字都需要這樣,比如偏文學類的表達可能會更重情感,例如散文的結構會非常多樣。

金字塔原理更適合需要清晰的交付關係,講究效果換個高效的場景,例如彙報、公文、授課等。

讀完本書我的感受是金字塔原理最適合用在職場,是一個非常棒的思考模型,適用於大部分的思考和表達場合。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全都用這個,會不會出現思維被侷限之類的問題。

就像一句話說的

“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

其實,我倒認為這個觀點沒什麼不好的,一個思維模型理論就像是一個錘子,待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釘子,可能開始你接觸的是一個錘子,但需要說明的是,這把錘子不適用於所有的釘子,你需要做的是不斷的尋找不同型號的錘子,甚至可以擴展不同品類——鉗子、扳手,組成一個工具箱,這樣就可以見招拆招了。

最後,和讀到這裡的朋友共勉,刻意練習更重要,學到還要做到才能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