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一句“孽畜,還不現出本相”,道出多少人性暗黑真諦!

《西遊記》一句“孽畜,還不現出本相”,道出多少人性暗黑真諦!

文:高寒(讀史專欄作者)


《西遊記》中有趣的句子不少: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大師兄說的對啊。


不過,聽來最攢勁的還是這句話:孽畜,還不現出本相!


這也往往是整個故事中極讓我們感到好奇的,這個妖魔到底是什麼變的?!


原來,每年威逼村民獻上一對童男女的靈感大王,是觀世音菩薩蓮花池裡的一尾金魚;平頂山腰纏寶貝,神通廣大的金角銀角二大王,是太上老君看煉丹爐的童子;用一個金剛琢套取武器,弄得孫悟空請了眾多救兵也束手無策的獨角兕大王,不過是太上老君的一隻青牛,私自從牛欄出走而已。


每當主人現身,淡淡的來上一句:“孽畜,還不現出本相!”


這個“本相”無非是交代,妖精幻化之前時的本來面目;但事實上,仔細想,有意思的是也可以做兩面解:也許對內心來說,為妖才是內心的本相,化身為妖,是心靈現了本相。


如果不是化身為妖,我們怎麼能想象到一尾浮在水裡,無聲無息的金魚,除了聽觀世音菩薩講經,並不見有任何個性行為,居然一有機會內心戲這麼豐富,搶了水黿府第、掠了老黿親族不說,還要享用一年一次的童男女牙祭。


其實,妖精有多兇狠並不讓人稱奇,稱奇的倒是很難讓人注意到的、兩種表現之間微小的銜接點:一面是一條無害的、循規蹈矩的金魚,在觀世音菩薩扶欄看花時,按時出拜;一面是被欺負的老黿口中,兇頑的怪物,更兼古怪的癖好,非村民親生的小兒不吃。


我們經常會說認識一個人不容易,在有時遇到事兒時也會說,真想不到他原來是個這樣的人。


所謂認識一個人不容易,也許指的就是在認識的過程中,始終也沒有一個契機,讓我們見識到這個人本性的一面;而大吃一驚的說,他原來是這樣的,有時也無非是得到了這樣一個契機,讓他的本性未經雕飾的表現出來。


《西遊記》一句“孽畜,還不現出本相”,道出多少人性暗黑真諦!

01、妖精氣,一直都在


雖說,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是菩薩跟太上老君借了三次,才化身為魔,考驗唐僧師徒取經的真心的,也即是說為妖不是他們的本意。


但是在幻化為妖之後,他們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卻無一不表現出一個脫離了約束之後的真我。


一方面即使是下界做了妖精,愛的還是燒丹煉藥,喜的還是全真道人;另一方面,那些在約束面前被遏制的頑性,比如取巧的心思,想著吃了唐僧就可以長生不老,省了練功的辛苦;比如,聽說寶貝被騙,金角大王暴跳如雷,也無一不是一直存在於金銀二童子心中的本性。


看五莊觀清風明月兩個仙童就知道,那些被觸怒之後尋求解恨的慾望,一早就根子深種。只不過被約束住,不太顯眼而已。


二仙童發現人參果被偷了,先是指著唐僧亂罵一氣,罵的十足難聽;後來孫悟空一怒推倒了人參果樹,這兩個仙童剛開始忍氣吞聲佯裝不知,把唐僧師徒騙住,鎖在屋裡,這才又在門口開罵,一直罵到天色見晚。可見有多氣。


不是說仙童不該生氣,只是說,在本性的深處,被觸怒,氣起來,想毀滅對方的慾望有多強。


這如果不是礙於仙童的身份,和師父鎮元大仙的權威,清風明月是不是早就不會滿足於口頭解恨,會不會和金角大王一樣,這一怒,因為此時有了放縱的條件,就不是痛罵那麼簡單,而是非要吃了豬八戒不可。

《西遊記》一句“孽畜,還不現出本相”,道出多少人性暗黑真諦!

02、為妖,一個放縱的契機


在諸多私自下凡化身為魔的妖怪中,為妖,最大的魅力也許就是脫離了一切約束條件,可以為所欲為了。為所欲為指的是什麼呢?又為什麼會因為為所欲為感到痛快呢?


在這裡有兩點,也許是一般被我們忽視的。一是欲,包括了我們心底的黑暗雜質,所有未經錘鍊淨化的本能慾望;二是我們處理這種原始化的能量的方式是什麼。


為所欲為之所以帶有負面意味,正是因為為所欲為裡面不僅包含著正當的慾望作為,還特別指向了沒有明說的、黑暗的慾望能量支配的行為。而對這種狂暴巨大的能量,如果細心雕琢和駕馭會是非常費力的,任由它不加約束,保持著狂暴的姿態才是痛快的。


像金魚成精,想它老老實實待在觀世音菩薩的蓮花池裡時,它一聲不吭,默默無聞,臣服於、或說依賴於外在的約束,來按服它內心中野蠻的原始力。但當它默默的學會了本事,下凡為妖,它對於自己心中那些狂暴的本能,從來都沒有認識,更沒有自覺的想要約束、自覺的對之打磨、自覺的與之相抗衡,它對這種力量的失控一下子就以妖的形式表現出來。


它搶佔老黿的洞府,打傷老黿親族,還變著花樣想吃童男女,這都是遠在它還是一尾老老實實的金魚時,就藏在它心中,並且從未有意識的認識和精煉的本能慾望。在蓮花池的時候,它每日浮頭聽經,想來想的也不是成仙,而是為妖,也就是創造條件,能讓自己為所欲為。


《西遊記》一句“孽畜,還不現出本相”,道出多少人性暗黑真諦!

03、自覺性,仙與妖的區別


先不說很多神話傳說中記載的神仙故事,單就《西遊記》來說,仙與妖之間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眾多得道成仙者,本事通天,卻毫不炫耀。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主人公孫行者的師父菩提老祖。


菩提老祖看到孫行者在眾師兄弟之中賣弄手段,就表示不喜,而且從中看到了行者勢必會成為一個撞禍的祖宗,而趕他下山。


為什麼孫行者只是稍許賣弄一下,就引得菩提老祖不快,也許菩提老祖以慧眼遙觀,看到了更本質的東西,那就是行者能量巨大的原始力還處在未經淨化的狀態,帶有極大的破壞性。這慾望渴求無限膨脹,渴求在痛快中達到極致。


也就是說,神仙已經能很好的駕馭自己的本事,而妖精卻為自己的本事所驅使。神仙掌握本領卻可以不用,妖精卻要時時處處運用自己的本事來滿足被驅動起的本能。


神仙擁有強大的法力,是真正的掌握法力,用的謹慎而有原則,行的是善事,表現出了修煉的至高境界;而妖精之所以為妖,在於它雖然也有強大的法力,卻容易被法力所掌控,放大自身的劣根性,在自我的修行上處於初級和比較低劣的狀態。表現為對自身原始力的不加覺察、掌握、精煉。


不知道金魚精等各路妖精被主人收服之後,會不會從本心有所改變。但是隻要還是欠缺自覺性,欠缺靈質上的修仙向上的意志,不能自覺的關照內心,覺察和精煉本性,那它就很難修煉成仙。


不管它重新成為一尾金魚,外表看起來多無害,內心住著的可能還是一個兇猛的妖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