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凡事必有定期

向死而生-凡事必有定期

开个玩笑话,以前的人好像随随便便就会死掉。

除了医学技术的局限,犯罪杀人没那么容易被抓等等,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比起活着,他们更在意如何活着。就好比刺客,士为知己者死,一言不合就自杀谢罪。因为比起苟且活着,他们更在意自己的行动能否明君臣之义,能否证明人间道义和个人的忠节。

而现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革新,让现代的人可以活得更长。医护人员也以“保证健康和生存”的技术追求不断地研发进步,用准确的手术刀法、恰当的药物完成正确的治疗,却可能常常会忘记把生命的质量放在第一位。

死亡恐惧

我们好像很害怕死亡。贝利沃和金格拉斯认为,“人类是生物界中唯一一个不会停留于满足生存和种族延续等基本功能性需求的物种,这种纯粹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其衍生出的追求成功和进步的价值观)使得“死亡”这个无可避免的字眼显得格外地难以接受。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习惯于过度消费,对成功的定义更多地局限在对物质和权力的占有,而越来越忽视反思生命的脆弱,死亡也就被看作人生中终极的悲剧事件,普遍地被简单粗暴地忽视、逃避甚至否认。”

我们对死亡的这种恐惧,在我们对它的态度上也能略见一斑。我们避讳讨论死亡,甚至连“死亡”这个词都很少提起。我们倾向于用隐晦的词语来表述“死亡”,我们会说“仙人乘鹤而去”,或者“归西”,又或者省港地区戏称的“卖咸鸭蛋去了”…

尽管死亡可能不像从前那么短暂利落(一不小心得个天花就死了,还是饿死了),但人类在没找到长生不老药之前,死亡依旧不可避免,无论是在十分健康的状态下老去,还是饱受疾病的困扰。

在健康的情况下终老,是理想状态。在全球范围内,心脏和血管疾病一直是现代人致死率最大的原因。癌症等其它慢性病在全世界造成的死亡数字在不断加大。伴随着疾病,死亡变成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地、没有征兆地离世。

然而,因为我们对死亡如此避讳,并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老弱病死,甚至妄图阻止死亡的降临。用医疗器械辅助,往嘴里塞满药片,将胳膊上缠满软管,以及把手上扎满针眼。

尽管对有些人来说,为了活着而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是善终,这也值得尊重。但是对其他很多人来说,最后的人生阶段,能够体面地吃饭,走路,可能比浑身插满管子来得更有尊严。就算是在疗养院,很可能有一道能上锁的门都是一个小小的满足。

天下万物各有其时,凡事也必有定期。

生有时,死有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