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凡事必有定期

向死而生-凡事必有定期

開個玩笑話,以前的人好像隨隨便便就會死掉。

除了醫學技術的侷限,犯罪殺人沒那麼容易被抓等等,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比起活著,他們更在意如何活著。就好比刺客,士為知己者死,一言不合就自殺謝罪。因為比起苟且活著,他們更在意自己的行動能否明君臣之義,能否證明人間道義和個人的忠節。

而現代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革新,讓現代的人可以活得更長。醫護人員也以“保證健康和生存”的技術追求不斷地研發進步,用準確的手術刀法、恰當的藥物完成正確的治療,卻可能常常會忘記把生命的質量放在第一位。

死亡恐懼

我們好像很害怕死亡。貝利沃和金格拉斯認為,“人類是生物界中唯一一個不會停留於滿足生存和種族延續等基本功能性需求的物種,這種純粹對於生命的熱愛(以及其衍生出的追求成功和進步的價值觀)使得“死亡”這個無可避免的字眼顯得格外地難以接受。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習慣於過度消費,對成功的定義更多地侷限在對物質和權力的佔有,而越來越忽視反思生命的脆弱,死亡也就被看作人生中終極的悲劇事件,普遍地被簡單粗暴地忽視、逃避甚至否認。”

我們對死亡的這種恐懼,在我們對它的態度上也能略見一斑。我們避諱討論死亡,甚至連“死亡”這個詞都很少提起。我們傾向於用隱晦的詞語來表述“死亡”,我們會說“仙人乘鶴而去”,或者“歸西”,又或者省港地區戲稱的“賣鹹鴨蛋去了”…

儘管死亡可能不像從前那麼短暫利落(一不小心得個天花就死了,還是餓死了),但人類在沒找到長生不老藥之前,死亡依舊不可避免,無論是在十分健康的狀態下老去,還是飽受疾病的困擾。

在健康的情況下終老,是理想狀態。在全球範圍內,心臟和血管疾病一直是現代人致死率最大的原因。癌症等其它慢性病在全世界造成的死亡數字在不斷加大。伴隨著疾病,死亡變成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不是突然地、沒有徵兆地離世。

然而,因為我們對死亡如此避諱,並沒有做好準備去面對老弱病死,甚至妄圖阻止死亡的降臨。用醫療器械輔助,往嘴裡塞滿藥片,將胳膊上纏滿軟管,以及把手上扎滿針眼。

儘管對有些人來說,為了活著而奮鬥到生命最後一刻也是善終,這也值得尊重。但是對其他很多人來說,最後的人生階段,能夠體面地吃飯,走路,可能比渾身插滿管子來得更有尊嚴。就算是在療養院,很可能有一道能上鎖的門都是一個小小的滿足。

天下萬物各有其時,凡事也必有定期。

生有時,死有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