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建國後進攻北宋,范仲淹臨危受命,他做了何事穩固西北防線?

最近《清平樂》熱播,范仲淹這個不是主角的人物卻讓很多人喜歡,他出場都是不同於其他人,一上場就被一群學生懟。不過,熟悉范仲淹的朋友想必都知道,他在歷史上表現不俗,供職於書院時致力於改變書院的學風,供職於地方時重農牧、明執法、安民心,供職於中央時剛直耿介、秉公直言。

西夏建國後進攻北宋,范仲淹臨危受命,他做了何事穩固西北防線?

宋真宗在位期間,李德明被遼國封為西夏王,李德明為了發展西夏,與宋朝簽訂景德和約,兩國相處算是融洽,後其子李元昊即位,於宋仁宗寶元元年 (公元1038 年) ,改名改姓,稱帝建國。此時,宋朝與西夏地區已經有近三十年沒有在邊境發生過戰事,宋朝邊軍疏於訓練,戰鬥力極差,城牆堡壘年久失修,李元昊稱帝后將目光放到宋朝邊境,主動出擊,發起數次大戰,宋軍不敵,邊境被西夏侵擾,百姓存活艱難,在這樣的情況下,范仲淹臨危受命,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奔赴宋夏兩國邊境。

臨危受命的范仲淹做了何事穩固西北防線?

在延州進行軍事改革

宋太祖趙匡胤以將軍身份登上皇位,比較忌諱將領手握重兵,再加上唐朝的滅亡和各地執掌軍政的節度使不聽朝廷法令有很大的關係,故而對將領和軍隊進行各方面的限制,以至於“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將令不能頒佈後立刻得到執行,對軍隊的戰鬥力影響極大。

西夏建國後進攻北宋,范仲淹臨危受命,他做了何事穩固西北防線?

范仲淹抵達邊境之後首先開始著手加強延州(北宋哲宗元祐四年升為延安府,今陝西省延安市)的防禦,畢竟延州在之前的戰鬥中已經失去了部分土地,必須要解除西夏對延州的直接威脅。在范仲淹到延州之前,北宋的邊軍每個將領依據官職大小統領數量不等的兵士,相互之間沒有上下級的統屬關係,一旦西夏軍來襲,則是官職低的官員先帶兵迎戰,整個北宋軍隊可以說是各自為戰,“詔分邊兵:總管領萬人,鈐轄領五千人,都監領三千人。寇至御之,則官卑者先出”。范仲淹極力促成改變這種落後的軍隊制度,統計軍隊人數,將所有兵士平均分給六個將領,對軍隊進行訓練,西夏軍入侵時,六個將領輪流上陣迎敵。這樣就沒有人一直迎戰,也沒有人能夠逃避作戰,整個延州軍隊的軍容軍貌為之一變,“分部教之,量賊眾寡,使更出御賊”。

范仲淹在進行軍隊改革的同時,加固城牆,採用種世衡的計策,在青澗修建城牆,切斷西夏進攻延州的通道。

招撫流民、熟戶

戰爭的到來,必然會使邊境的百姓流離失所,而想要守住一個戰略要地,除了有軍隊,百姓也是非常重要,所以范仲淹在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一直都是非常注意招徠那些因為戰爭失去土地的流民,鼓勵流民在新建的城池安定下去,士兵打仗,百姓種糧,不至於被敵軍切斷糧道之後,立刻就沒有糧食可吃。范仲淹的安民政策一出,果然很多人前往定居,“稍招還流亡,定堡障,通斥候……羌漢之民,相踵歸業”。

西夏建國後進攻北宋,范仲淹臨危受命,他做了何事穩固西北防線?

范仲淹任職的地方,不僅僅有戰爭一線,也有後方,後方百姓生活相對安定,這些地方的百姓不單單有漢民,也有其他早年歸順宋朝的少數民族,他們依舊戰鬥力很強,“西北邊羌戎,種落不相統一,保塞者謂之熟戶,餘謂之生戶”。由於北宋對他們疏於管理,這些熟戶常常私下與西夏來往,賣給西夏人糧食以及有用的消息,范仲淹到任後,認為這些熟戶有巨大的潛力,使用得當的話,必然有利於邊境穩定,甚至可以讓這些熟戶中的青壯年參軍,增加軍隊的戰鬥力,故而范仲淹親自招撫熟戶,恩威並施,與這些熟戶的頭領們簽訂盟約,少數民族開始和宋朝一條心,“諸羌皆受命,自是始為漢用矣”。

當然,范仲淹鞏固西北防線的措施不僅僅限於這兩點,但是這兩點卻非常重要,畢竟在冷兵器時代,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資料:《宋史·范仲淹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