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抢“不打工男”,流量饥渴也不能饮鸩止渴

争抢“不打工男”,流量饥渴也不能饮鸩止渴

曾称“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的周某近日刑满释放,却吸引了众多网红经纪公司。4月21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文表态,网络直播抵制恶意流量炒作,这些无视行业道德底线、破坏行业健康生态的网络经纪公司,将被纳入负面清单。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偷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4年前,因一个视频,广西南宁一个偷电瓶车的惯偷一夜间成了“网红”。不少网红经纪公司和直播平台等着与其签约,试图借机炒作一番,这显然是一部令人大跌眼镜的荒诞剧。

争抢“不打工男”,流量饥渴也不能饮鸩止渴

眼下行业协会的明确表态,为这份荒诞纠偏。这事也再次暴露了眼球经济之下,一些网络平台的“流量饥渴症”。当奇葩的、前所未有的、刺激神经的内容成为了流量之母、利益之源,脑残式包装、无底线追捧也就屡见不鲜。如今,暴力、色情直播的阴影尚未消散,变态审丑又粉墨登场。

惩戒浮躁、短视的网络平台远非终点,在流量狂欢之外,“不打工男”之所以被一些人热捧,其实也是某种社会心态的折射。

作为偷盗惯犯,周某在镜头前不仅没有反省与忏悔,反倒有着不走寻常路的“洒脱”,这种表现和态度与一些人心中压抑却无处宣泄释放的情绪一拍即合,这种“隔屏共情”所带来的情绪宣泄的快感,或许正是荒诞的起点。

比如在一些人看来,周某面对采访的雷言雷语,正是“道出了人生的辛酸无奈,他像极了屏幕另一端的你和我,却有异于常人的乐观精神”,更有人认为“一辈子不打工的决心是为广大打工仔实力带盐”。

一些网络平台捕捉到部分人群中的情感宣泄需求,将恶搞发挥到极致。而实际上,在周某坐牢期间,网络上以他为原型的表情包、同人小说、歌曲、同名电影、海报等,已然一发不可收拾。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的宣泄需要有个出口,人们也需要适时地从压力中解脱。近年来,一些非主流的作品偶尔出现在公众面前。

比如,2014年在某一颁奖典礼上获“最佳原创方言歌曲奖”的一首《老子明天不上班》,2016年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一首《感觉身体被掏空》,据说都吐露出了上班族的心声,但这些作品在价值观上打擦边球的做法,也引发文艺作品应如何引领社会价值风尚的争议。

争抢“不打工男”,流量饥渴也不能饮鸩止渴

社会对多元文化越来越包容,有越来越多的人群、个体的感受被关注,也是一种现实趋势。非主流文化当然不是洪水猛兽,但筛选机制也不能缺位。歇斯底里、雷言雷语,甚至颠覆三观、越过价值底线的形式和内容,不仅不该受到追捧,反而应该得到抵制。

决定一种现象和声音,是否需要被放大、传播的,不仅有市场意愿,不仅有资本法则,还应该有基本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一旦跑偏,甚至无底线、美丑不分,被大肆包装的“不打工男”不是第一个,恐怕也不是最后一个。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本期编辑:赵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