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搶“不打工男”,流量飢渴也不能飲鴆止渴

爭搶“不打工男”,流量飢渴也不能飲鴆止渴

曾稱“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的周某近日刑滿釋放,卻吸引了眾多網紅經紀公司。4月21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文表態,網絡直播抵制惡意流量炒作,這些無視行業道德底線、破壞行業健康生態的網絡經紀公司,將被納入負面清單。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會做,就是偷這種東西,才能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4年前,因一個視頻,廣西南寧一個偷電瓶車的慣偷一夜間成了“網紅”。不少網紅經紀公司和直播平臺等著與其簽約,試圖藉機炒作一番,這顯然是一部令人大跌眼鏡的荒誕劇。

爭搶“不打工男”,流量飢渴也不能飲鴆止渴

眼下行業協會的明確表態,為這份荒誕糾偏。這事也再次暴露了眼球經濟之下,一些網絡平臺的“流量飢渴症”。當奇葩的、前所未有的、刺激神經的內容成為了流量之母、利益之源,腦殘式包裝、無底線追捧也就屢見不鮮。如今,暴力、色情直播的陰影尚未消散,變態審醜又粉墨登場。

懲戒浮躁、短視的網絡平臺遠非終點,在流量狂歡之外,“不打工男”之所以被一些人熱捧,其實也是某種社會心態的折射。

作為偷盜慣犯,周某在鏡頭前不僅沒有反省與懺悔,反倒有著不走尋常路的“灑脫”,這種表現和態度與一些人心中壓抑卻無處宣洩釋放的情緒一拍即合,這種“隔屏共情”所帶來的情緒宣洩的快感,或許正是荒誕的起點。

比如在一些人看來,周某面對採訪的雷言雷語,正是“道出了人生的辛酸無奈,他像極了屏幕另一端的你和我,卻有異於常人的樂觀精神”,更有人認為“一輩子不打工的決心是為廣大打工仔實力帶鹽”。

一些網絡平臺捕捉到部分人群中的情感宣洩需求,將惡搞發揮到極致。而實際上,在周某坐牢期間,網絡上以他為原型的表情包、同人小說、歌曲、同名電影、海報等,已然一發不可收拾。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情緒的宣洩需要有個出口,人們也需要適時地從壓力中解脫。近年來,一些非主流的作品偶爾出現在公眾面前。

比如,2014年在某一頒獎典禮上獲“最佳原創方言歌曲獎”的一首《老子明天不上班》,2016年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的一首《感覺身體被掏空》,據說都吐露出了上班族的心聲,但這些作品在價值觀上打擦邊球的做法,也引發文藝作品應如何引領社會價值風尚的爭議。

爭搶“不打工男”,流量飢渴也不能飲鴆止渴

社會對多元文化越來越包容,有越來越多的人群、個體的感受被關注,也是一種現實趨勢。非主流文化當然不是洪水猛獸,但篩選機制也不能缺位。歇斯底里、雷言雷語,甚至顛覆三觀、越過價值底線的形式和內容,不僅不該受到追捧,反而應該得到抵制。

決定一種現象和聲音,是否需要被放大、傳播的,不僅有市場意願,不僅有資本法則,還應該有基本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一旦跑偏,甚至無底線、美醜不分,被大肆包裝的“不打工男”不是第一個,恐怕也不是最後一個。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本期編輯:趙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