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赤壁賦》教給我們的認知規律和寫作提升途徑

經典作品,常讀常新,給我們許多的啟示,可以做深層次的理解和多角度的解讀。《赤壁賦》是高考必背篇目之一。但是,背誦不是唯一的目標,不是學習終點,而是學習的起點。今天我們來揭示《赤壁賦》中隱藏著的關於認知的大秘密。

一、我們平時認識事物的規律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讀書筆記:《赤壁賦》教給我們的認知規律和寫作提升途徑

認知的層次

解釋:

1、一個內容存在於那裡,充其量就是數據(或者叫資料)

2、只有當資料中的一部分被你感知並獲取之後才可以稱之為信息

3、信息經過你的整合加工使之系統化才能變為知識

4、知識最後內化為你的思想進而指導你的行動。

名言鏈接:

荀子: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

蒙臺梭利:我聽過了,我就忘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

二、《赤壁賦》中講的道理和上面如出一轍:

我從《赤壁賦》中摘錄了一些代表性語句,揭示其與上圖的對應關係:

讀書筆記:《赤壁賦》教給我們的認知規律和寫作提升途徑

《赤壁賦》中的秘密

1、“造物者之無盡藏”就是浩瀚無邊的數據(資料),但是,站在知識的大海邊不等於擁有了整片海洋,我們也不可能擁有整片海洋。

莊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2、“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裡“得之”“遇之”就是對信息的獲取,“聲、色”就是信息。

就在那一夜,赤壁一直在那裡,可是直到“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大江之上的清風明月才成了蘇子他們眼中的風景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陽明

3、“主”與“客”從眼前的清風明月聯想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前人詩句,想到曹孟德困於周郎的前朝舊事。

這樣做就是把獲取的信息與自己之前的經驗聯繫起來,將獲得的信息納入自己的已有的知識體系。

每當遇到一個新知識,就要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把新舊知識構建成一個知識網絡。——成甲《好好學習》

4、最後“主”與“客”都從眼前的“水與月”展開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客”由眼前之景生髮“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表達“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的願望以及知道願望難以實現“知不可乎驟得,託餘響於悲風”的慨嘆。

“蘇子”則進一步點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進而發出“而又何羨乎!”的豁達慨嘆,並且意識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造物者之無盡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與其因為求而不得地喟嘆,不如欣賞享受當下的美景。

這樣的領悟就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

牛人的思維常常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思路拆解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

讀書筆記:《赤壁賦》教給我們的認知規律和寫作提升途徑

三、大咖的經驗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

1、提升認知水平

回到開頭那張圖:

讀書筆記:《赤壁賦》教給我們的認知規律和寫作提升途徑

人的認知可以由低到高分為四個層次:

最外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層: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層: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層:不知道自己知道。

(1)有一顆好奇心,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世界,讓自己的盲區儘量減少;

(2)獲取信息之後運用整合能力使之結構化系統化;

(3)最終內化為思想,進而認識世界或者指導行動,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

2、提升寫作水平

(1)我們寫作的時候不可能寫出我們不知道的內容,所以儘可能多地吸收信息,充實我們的大腦吧!

(2)把看到聽到的內容凌亂地敘述、機械地記憶或者鸚鵡學舌地複製遠不如經過組織和整合從而有機呈現出來。

(3)運用獨立思考能力,藉助文章,呈現並且傳播你的思想進而影響他人,就達到寫作的更高的層次了。

能做到最後一步,作文得高分便如探囊取物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