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进中科院,18岁赴美读博,有远见的父母,会这样“惯着”孩子

2018年底,世界顶级科学刊物——《自然》,发布了2018年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仅22岁的中国学生——

曹原登上版首。

在被人们纷纷质疑的时候,《自然》杂志的编辑部回复了原因:这个孩子破解了多年来科学家们没有攻克的世界超导物理学难题,他不上榜首谁上?

14岁进中科院,18岁赴美读博,有远见的父母,会这样“惯着”孩子

这位天才少年的研究课题是石墨烯超导效应原理,即当两次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度的微妙角度时,会产生很明显的超导效应。他的成功开创了物理学的全新研究领域,使能源的利用率与运输效率有望大幅提高。

而看曹原本身的成长之路,似乎让别的孩子可望而不可及。

2010年,年仅14岁的曹原进入了中科大少年班,2014年,18岁的他走进了世界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2018年在《自然》杂志连续刊登了两篇关于石墨烯超导的论文。

而在他取得傲人的成就后,却毅然放弃了美国国籍,回到中科院继续为国效力。

14岁进中科院,18岁赴美读博,有远见的父母,会这样“惯着”孩子

我们总觉得“天才”离我们很远,因为觉得自己是普通的父母,但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而现实中,我们却往往看到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曹原的成功无法复制,而他身上所呈现的特质,也是其他成就斐然的人身上所共有的也是可以让我们身为父母可以借鉴的。

  1.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支持孩子的探索欲

爱因斯坦在谈论自己是否为天才时曾说道:我不是特别有天赋,我只是非常非常好奇。

密歇根大学幼儿科学专业的副教授曾对2600名儿童追踪调查显示:好奇心越强的孩子,求知欲越旺盛,手眼协调能力越好,而这一切,跟家庭条件无关。

曹原曾表示:自己非常的有好奇心,由于想搞清物体的构造,连学校的课桌、椅子黑板和老师的将他都曾被自己分解的七零八落。

14岁进中科院,18岁赴美读博,有远见的父母,会这样“惯着”孩子

所幸,他的这些看似“捣蛋”的行为并没有被父母跟老师扼杀,反而一直受到父母支持与“纵容”。

他经常在家里做各种小实验,而这些实验折腾人又有一定的危险,有一次做实验要用到硝酸银,这种材料很难买,他就将妈妈的银镯子给放进去,合成了硝酸银。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从小他们的脑袋里就装了十万个为什么,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好奇心则会逐渐减弱。所以,在孩子幼小的年纪,我们就要注重孩子好奇心的保护,适当放手让孩子探索,在这方面“惯着”孩子,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要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多事,而是可以引导,启发孩子去寻找答案。

14岁进中科院,18岁赴美读博,有远见的父母,会这样“惯着”孩子

  1. 从小在孩子的脑袋里埋下科学的种子

多数父母给孩子选绘本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故事书、故事词或者名著,而曹原则从小开始看科学类的课外书,并表示,这些为他现在的知识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将多数诺贝尔奖收入囊中的美国,一直很重视科学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接触大量的科学知识,包括生物科学、生理知识、环境科学等等。

而Face 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更是在孩子还在襁褓中,就给女儿讲起了《给宝宝的量子力学》。提起原因,他说:我希望教给女儿的是一种好奇心,世界上很多东西不是显而易见的,我希望她能自己去探索。

14岁进中科院,18岁赴美读博,有远见的父母,会这样“惯着”孩子

从小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就会沿着兴趣不断地探索、成长。同时,科学也是一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反复求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逻辑力不断得到培养,思维也会变得越来越严谨。

不过,不少父母表示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爱好,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会让父母自己一头雾水。

其实多数孩子对科学很感兴趣,家长可以选择一套科学类的书籍给孩子,即可以做亲子共读,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翻。

比如这套由少儿社“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中心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习公司联合打造《第一次遇见科学》。

14岁进中科院,18岁赴美读博,有远见的父母,会这样“惯着”孩子

这套书有12册,包括96个科学主题,涵盖地球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四大领域,为孩子搭建初步认识世界的桥梁。

14岁进中科院,18岁赴美读博,有远见的父母,会这样“惯着”孩子

这套书不像别的科学类书籍那么难懂,他内里有大幅生动形象的图片,根据孩子的经验世界再往外扩展,让孩子从探索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旁边还配跟内容相贴合的精心设计的各种问题,引发孩子去仔细观察,思考、求证。3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开始看

14岁进中科院,18岁赴美读博,有远见的父母,会这样“惯着”孩子

如果想给孩子做科学启蒙,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可以从这一套《第一次遇见科学》开始。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因为孩子天生自带好奇心与探索欲,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普通家庭的孩子,也一样可以有非凡的成就。

#母婴好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