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晚期为什么洋人怕中国百姓而不怕晚清政府?

指间烟云如我一瞬


因为洋人有洋枪洋炮,洋人长着一副另类的面孔。民间就流传洋人是漂洋过海来的猿猴子,满身长满了金毛,穿的各种颜色的奇装怪服,太吓人了。

清兵都打不过这些猿猴子,被洋猴子抓住就会被…。于是乎,清末老百姓对洋人极其恐惧。从恐惧开始,逐渐变成了学洋鬼子,到了民国时期就盲目崇拜,就有了外国的月亮比国内的园。主要还是工业革命这波浪潮中国没能赶上,落后就会挨打,被打怕了就有些人习惯了跪着,目前国内还有不少大学教授知识分子群体视洋教材为圣典,被民众当着砖家叫兽。


万里白光


众所周知,一八四零年发生的鸦片战争,英国殖民者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用先进火器武装起来的四千英国远征军,清朝各路大军一触及溃,望风而逃,两年之后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用割地赔款换得一时苟安。一八五七年,欲壑难填的英国人乘清政府对付太平天国无暇分身之际,以一名传教士的失踪为借口,联合法国人共同出兵,向中国宣战,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后来清政府再次与英法两国签订城下之盟,继续割地赔款,领土主权受到更大的侵害,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此之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畏洋如虎,谈洋色变,天朝上国的优越心理一落千丈,一味卑躬屈膝,在屡次涉外事件中对侵略者进行姑息迁就,致使洋人在中国横行无忌,无法无天。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自从外国侵略者踏上中国的那一刻起,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一刻也没有放弃反抗和斗争。英军侵入广州时,三元里人民曾以锄头农具为武器,消灭英军一百多人,书写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壮丽篇章。在中外反动派联合起来绞杀太平军的过程中,太平天国军民同仇敌忾,击毙了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特别是后来的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成为运动的宗旨与口号,在廊坊大捷中歼敌四百多人,给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予以重创,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总之,在清末五六十年的对外战争和事件中,清政府与中国人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表现出了毫无血性的奴颜媚骨,后者则表现出了血战到底的爱国精神。难怪外国人在清朝官僚面前颐指气使,飞扬跋扈,而对老百姓百般忌惮。


花落春在


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晚清的洋人,在绝大多数地区和时间,既不怕官府也不怕老百姓。

(晚清地方官组织的“洋人护卫队”)

晚清的在华洋人,一般有这么几类:传教士、商人、驻华使节、旅游者。

先说旅游者,晚清来华游览的洋人越来越多,但是清政府不想让他们随便瞎跑,于是对护照管理非常严格。因为中国内地的洋人并不多,所以但凡洋人四处游历,都很显眼。他们每到一城,地方官都会认真查验身份证件,并且会专门安排几个人,负责在自己辖区内为洋人“随行”。

也就是说,清末洋人如果到通商口岸之外的城市游历,都会受到当地官府的特殊照顾,干什么都会有几个人陪着。原因很简单,怕洋人出了什么事,不好交待。所以,来华游历的洋人,完全不害怕中国人,不管是官府还是老百姓。不信的话的大家查查清末洋人偷猎大熊猫的事情,就知道他们并不畏惧中国人了。


至于驻华使节,就不用说了,身居高位,无所畏惧。

(晚清洋人)

看看天津教案的时候,法国领事能当着闹事群众和官兵的面,掏枪射击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以及天津知县刘杰,他怕什么?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驻华使节们都是耀武扬威的。就算是义和团和清军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时候,洋人们也是看的明明白白:清军大炮弹总么也打不准,“清军放炮五六百响,未伤洋人一人”;而且,打一阵子清廷还专门派人送去瓜果、米面等,慰问洋人。

所以,这要搁平常时候,洋人会怕谁?

至于商人,主要居住在通商口岸,手底下一大群中国代理人,地方官想办法保护着他们,也是啥都不怕。


传教士呢?天津教案的主要受害者就是他们,所以可能有人认为当时老百姓都敌视传教士。其实天津教案是个案,包括义和团运动时期,底层老百姓大多数也并不讨厌传教士。

(晚清洋人开办的私塾)

晚清各国传教士最喜欢接触的就是底层平民,因为中国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最为贫苦,备受压迫。所以传教士会想尽办法接触这些人,发展为教民,然后加以庇护。

传教士的做法让很多老百姓确实受益了,比如收留孤儿寡妇、施粥赈灾、开展免费施药治病活动,更有一些传教士会创办学校,吸引各阶层人士来学习,甚至免费食宿……客观地说,仅仅看传教士在免费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工作,确实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当然,也有一些传教士高高在上,欺负穷人,引得老百姓不满。但整体来说,大多数地区的传教士,名声还是不错的。

天津教案和义和团运动,确实让洋人对老百姓有所畏惧,但也仅仅是那一小段时间。看看这两起事件最后的处理结果吧,尤其是义和团运动之后,洋人们在刑场上高高兴兴看砍头的样子,他们怕老百姓吗?

清廷腐败,国弱民疲,人家是不会害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