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戰,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晉兩國因此而鬧掰,成為世仇

1.

“王孫滿觀師”後,秦軍很快穿過洛陽,矛頭直指滑國。滑國是鄭國的附庸國,地點是現在的河南偃師一帶。

恰好,一個叫弦高的鄭國商人,正準備去洛陽做生意,路過滑國時,遇到了急行到此地的秦軍。弦高感到秦軍來者不善,有不可告人的陰謀。

愛國主義的正能量瞬間在弦高體內發力,他二話不說,把自己販賣的牛群趕去秦軍營地,當成慰問品送給了秦軍。同時弦高還派人火速回鄭國報信。

弦高告訴秦軍主帥孟明視:

“聽說你們要經過我們鄭國,國君已經準備好了禮物,讓我在此迎接犒勞你們。我們的軍隊隨後就趕到,那樣我們兩軍就能共同協作打擊犯罪了。”

弦高的話綿裡藏針,體現出了高超的話術。他要讓孟明視認為鄭國已知道秦軍意圖並做好了軍事準備。

弦高犒師的故事就不詳細敘述了,他是如何獲取秦軍的情報的,也沒必要提及了,總之是秦軍因此而止步於滑國不前了。

崤之戰,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晉兩國因此而鬧掰,成為世仇

2.

弦高從滑國報告的消息,讓鄭穆公大吃一驚,原來秦國在玩無間道和諜中諜!

鄭穆公派人火速趕到北門城防司令部察看。營房裡,但見秦將杞子等三人及其部下人馬,早已捆好了行裝,磨快了兵器,餵飽了馬匹,早已做好了內應的準備工作。

鄭穆公怒火中燒,但奈何弱國實力不濟,只能強壓憤怒,致辭說:

“你們在敝國居住的時間很長了,可是敝國現在遇到了困難,吃的東西快沒了,請你們回去吧,不要再在這裡吃苦受罪了,怎麼樣?”

這分明就是逐客令。留守臥底鄭國北門城防司令部的三位秦軍將領,只能知趣地離開了。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揚孫逃到宋國。

三人的被驅逐,讓秦軍裡應外合的計劃泡湯了。

崤之戰,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晉兩國因此而鬧掰,成為世仇

3.

孟明視長嘆一聲,說:

“鄭國已經發覺我軍的行動,並做好了準備。沒有了內應,就很難靠進攻取勝。如果包圍他們,沒有強有力的後援,也消耗不起啊。我們還是打道回府吧!”

於是,自覺勝利無望的孟明視決定放棄鄭國。

可能是為了彌補遠征的消耗,也可能是想給秦穆公一個交代,孟明視順便就地滅亡了滑國。

滑國是彈丸之地,是鄭國的屬國。秦軍不費吹灰之力將滑國滅了,也算是對鄭國一個威懾吧。

然而,誰能想到,這場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勝利,竟然成為了壓垮秦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方面,滅滑,耽擱了秦軍撤退的寶貴時間,為晉軍在崤山的伏擊贏得了時間。

另一方面,滅滑後秦軍大肆劫掠,攜帶著大量財物不但行動不便,而且會進一步放鬆警惕。

與此同時,晉國的部隊已經埋伏在殽山古道的陰暗處,殺機和死神在崇山峻嶺中瀰漫。

崤之戰,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晉兩國因此而鬧掰,成為世仇

4.

秦軍長途奔襲關東的鄭國,而且還要路過晉國的地盤,這麼大的動靜,晉國不可能一無所知,一定能推理出秦穆公爭霸中原的意圖。

秦國要進入中原,必然要通過當時已在晉國控制下的“殽函通道”。如果讓秦國佔據了鄭國,那麼秦國爭霸中原的勝率將大大提高,而剛失去強人晉文公的晉國的霸主地位將不保。

晉文公是死去,讓繼位不久的晉襄公必然都要面臨穩定國內、國際局勢的艱難挑戰,如何處理與秦國的關係已經成為第一道考題。

在此之前,“秦晉之好”已延續了30年。晉襄公的爺爺晉獻公將女兒嫁給了秦穆公,秦穆公又將女兒嫁給他的父親晉文公,並且晉國上三代國君都是秦穆公擁立的。朝廷內“親秦派”絕不在少數,成了主流的價值觀。

在晉軍鷹派將軍先軫的力主下,經過大量的爭論合議,晉國上下取得共識,伏擊秦軍。晉襄公下定了決心,穿著染黑的喪服親自出徵伏擊秦軍。

理由有三,一是對晉襄公來說,如果能戰勝秦軍,很可能將一次性在國內外同時樹立起威信。二是秦國趁晉國治喪期間攻打晉國的同姓國,這是無禮,道義上站不住腳。三是強國霸權的契機稍縱即逝,一旦放過秦軍,會給晉國帶來巨大後患。

崤之戰,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晉兩國因此而鬧掰,成為世仇

4.

戰爭的過程很簡單,史書只用了寥寥數字交代:秦軍在殽山全軍覆沒,三位將軍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虜。

分析這場玩笑似的戰爭,不難發現晉國勝在達成上下思想統一的“人和”、佔據殽函古道的“地利”,攻敵不備。秦國敗在冒進、少謀、襲遠、入險、放肆、輕敵、貪婪、鬆懈等一些列錯誤之下。

戰後,在秦穆公的女兒、晉文公的妻子、晉襄公的嫡母太后文嬴的勸說下,三位將軍被釋放回國。此舉把先軫氣得不輕,他當著晉襄公的面吐口水,以示不滿憤慨。

文嬴在公元前636年被晉文公接到晉國,至殽之戰時已在晉國生活9年。作為有著強大母國支持的太后,她在晉國朝廷內外的勢力恐怕不小。

剛繼位的晉襄公不敢忤逆太后,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叫講政治。

先軫作為軍人,當然不會站在晉襄公的角度去統籌考慮事情。

崤之戰,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晉兩國因此而鬧掰,成為世仇

5.

讓人唏噓的是,先軫在唾君後四個月,帥軍抗擊狄人入侵。晉軍在箕(山西蒲城一帶)擊敗狄軍,俘獲一名狄軍首領,史稱“箕之戰”。

戰爭收尾階段,先軫刻意脫下頭盔鎧甲,衝進狄軍中戰死,以此懲罰自己冒犯襄公的罪過。先軫留下的遺書說:

“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

意思是說,我在君主面前逞匹夫之勇,太無禮了,可是仁厚的 君主並沒有因此懲罰我,我怎能恬然活著呢!

嗚呼,先軫何其剛烈仁義啊!

崤之戰,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晉兩國因此而鬧掰,成為世仇

6.

“殽之戰”兩年後,秦軍再次派孟明視攻晉,結果在彭衙被先軫的兒子先且居打敗。孟明視好不羞愧,自上囚車領罪,但秦穆公又赦免了他。

又過了一年,孟明視率領五百乘敢死隊,東渡黃河伐晉。過河後,他命令戰士將渡河的船全部燒掉。

現在,一提起破釜沉舟,大家都以為是霸王項羽的首創。其實,最早這麼玩命,這麼幹的,卻是秦穆公和先軫。

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晉軍被秦軍的瘋狂嚇壞了,避其鋒芒堅守不出。孟明視帥軍抵達殽山,安葬、祭奠了三年前陣亡於此的秦國將士。

秦穆公站在崤山之巔,為了挽回的面子,為自己的冒進自大貪婪輕敵,流下了淚水。

崤之戰,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晉兩國因此而鬧掰,成為世仇

7.

崤之戰,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也狠狠地敲了秦國發熱的腦袋。秦晉兩國因此而鬧掰,成為世仇。

秦國自知不是晉國的對手,轉而啟動了聯楚制晉的戰略。無意間,楚國成了這次戰爭最大的贏家。

秦穆公明白了“不是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兒”,轉而向西發展,討伐 西戎,開地千里,連克西戎,成為西方的霸主,為將來的一統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完)

注:原創文字,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