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多小男孩被比他大點的孩子欺負,比如拍打、搶奪玩具等,作為家長應該怎麼應對?

劉老師開課啦


看到親的這個問題,我會心一笑,巧了!因為正好有相對應的親身經驗和你分享:

在我帶兒子出去找樓下的小朋友一起遊玩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類似的窩心事兒,讓我骨鯁在喉,難過不已,雖然替自己家的弱小擔心,但還是按照科學的養育方法較好地解決了問題,促進了寶寶的成長!

其實所謂的被欺負,其實可能只是我們大人的感覺,寶寶們並不一定這樣理解,如果他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傷害,建議不要插手❌。

但如果感覺不能做到視而不見的媽媽,就要講究方式方法來進行調解了。

1.不指責搶自己寶寶玩具的小朋友

因為他沒有惡意,只是本能表現

2.讓自己寶寶拿著玩具玩,在他願意的情況下過幾分鐘給大一點的孩子玩

讓寶寶們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同理心

3.如果自己家寶寶不願意讓出玩具,不要勉強

畢竟要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保護自身權利非常重要

寶寶們之間發生搶玩具事件,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物權意識沒有形成,物權意識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一歲前,沒有物權意識,別人拿走了自己的玩具,根本沒反應,只會淡淡看一眼

2.一歲到兩歲,有點唯我獨尊,我喜歡的就是我的,想要伸手就去拿,沒有你我之分的界限

3.兩歲到三歲,物權敏感期,物權意識萌芽,我的就是我的,你不準動,動了我就打你

4.三歲到四歲,由於老師和家長教導,有了分享意識,教育得當的孩子,懂得以物換物

5.四歲到五歲,學習公共場合大家的概念

6.五歲到六歲,初步的物權意識,明白自己的東西可以給別人

其實很多媽媽怕寶寶毫不反抗,逆來順受,主要擔心以後經歷校園霸凌,家庭暴力,在社會里吃虧,但讓孩子遠離這些危險和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一個強健的身體,一顆有力量的心靈,以及一個絕不妥協的靈魂。

讓他敢於對暴力大聲說不!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讓我們的寶寶既不是熊孩子,也不是軟柿子,而是健康可愛快樂幸福的小蘋果,加油💪哈








我是佩玉將將


孩子被欺負搶玩具這種事情很常見。我們做的並不是簡單的告訴孩子要打回去或者搶回來。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今天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幾個方法。

保護孩子。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更多的愛,讓愛成為孩子的保護傘,讓孩子感受到無論發生了什麼我們都愛孩子。



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有時候孩子對被別人拍打或者被搶玩具這種事情並沒有什麼感覺,覺得無所謂,那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感覺,不要過多的去幹預。

如果孩子被打或者被搶走了玩具,如果孩子很願意,我們可以先觀察一會孩子怎麼做,把解決問題的事情教給孩子。

適當介入。如果孩子玩具被搶,自己不敢要回來而向我們求助的話,我們可以帶孩子一起幫孩子要回來。

教孩子學會拒絕。如果孩子被打,被搶玩具,不敢反抗,我們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如果別人讓我們感覺不舒服我們就要說不。



通過遊戲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還小,有時候不知道什麼是被欺負,我們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或者父母來角色扮演,其中一方當欺負的人,一個人當被欺負的人。被欺負的人要告訴對方:“你不可以打我,如果你總是打我我就不和你玩了。”“不要搶我的玩具。”等等。通過遊戲讓孩子明白可以怎麼做。

遠離那些壞孩子。如果這個孩子總是欺負自己的孩子,我們可以不去跟這個孩子一起玩。

我是媽媽有小耳朵,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


綿羊寶媽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因此,當在外面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時,那心裡肯定是不好受。

對於你描述的問題,其實就是被人欺負了怎麼辦還有如何跟他人好好相處的問題。看孩子還小,這個時候建議你用情感引導的方法。

1、播下種子

提前清晰準確地告訴孩子你的要求是什麼,比如:朋友之間在一起打球,要兩個或是更多的人,才會更好玩。因此有人搶你的小球球時,不是傷心難過,更不要哭,因為那是別人在跟你一起玩。

2、觀察和判斷

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

觀察的目的還在於體察孩子的需要。

3、聆聽

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聆聽。

4、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球還是多次被朋友搶走,而他沒有玩到向你訴苦時,你要理解孩子的感受。說媽媽知道總沒有搶到球心裡很難過是不是?

5、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怎麼做,而引導孩子學會怎麼做。

那你看咱們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如果孩子說既然那個哥哥或姐姐喜歡玩,就讓他多玩一會好了。作為媽媽你說太好了,你的這個想法就叫做理解與合作。

這就是情感引導的步聚和方法,希望對你有用。而情感引導的好處在於:

幫助孩子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因為表達順暢,所以減少發脾氣的現象。

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加深感情。

孩子學會結交新朋友。

學會忍耐,學會面對逆境。

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情感,也讓自己成為好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