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点,《八佰》远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

《八佰》这部作品从诞生到上映经历了很多波折,屡禁屡上,中间还有诸如为了秦汉的名气搞了一波‘飞将军’反向骚操作,又赶上疫情,差点胎死腹中,至于这种屡次改档究竟是因为内容上的不正确还是因为内容上的不自信,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冷静点,《八佰》远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

但看看华谊对于中小院线禁映的智熄操作,也可以看出来折腾这么久上映的噱头和某局的关系有多少了。


冷静点,《八佰》远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

回到电影本身,我们暂且不说《八佰》在历史事件上的立场态度尺度惊人的改编,就单纯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看,它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也许是我要求太高了,但是,对于一个如此热血,满是戏剧冲突的好故事,要求高一点,不对么?

《八佰》如果学学昆汀把故事分章回,把它本就割裂的叙事直接分为三个段落,可能在整体上看起来就舒服许多,直接把标题取成《弃子》、《护旗》、《冲桥》,每一章都会有一个完整的三幕式的结构,三个高潮的设计也就非常好理解和品读。总比这样连续拍摄,叙事节奏割裂要舒服的多,详情可以参考一发几乎同类作品《无耻混蛋》,人家的格局也许小了一些,但折射出来的影子可是比《八佰》要大。

冷静点,《八佰》远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

但如今《八佰》的呈现,就是前一个小时节奏紧凑,气氛写实压抑,一场场惨烈的战斗接踵而至,属于‘快’‘狠’的节奏,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一股子写实风,战场的惨烈残酷在这种应接不暇的叙事节奏中显得尤为真实。虽然当中也有塑造几个战斗力超群的战神,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但后面还是对这几位战神有智熄操作)

到郑凯从楼上跳下英勇就义开始,整部电影就开始割裂了。

叙事节奏由坚守战事转为了两岸对比、协作,理解,帮助,我挺理解叙事节奏放缓的,但是你这一放就回不来……就有点让在下难受了。且在每一个情节转折的部分,都显得那么突兀,比如刚洗完断头澡,都有一战到底的决心了,第二天又撤退;刚处理完冒险护旗的决绝,又来了第二天撤退的决定;比如几位‘战神’决定做敢死队抵抗狙击,没有镜头表现,似乎就是正面送人头(这和之前每一位高战力都有镜头表现显得严重不符)……

本来是近景特写快切的叙事,最后变成了各种煽情慢镜头,不是不可以,只是遗憾于看着不太舒服。

会为这些片段式的高潮感动到(我也会),但这经不起思考也经不起推敲。

冷静点,《八佰》远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

说到推敲,估计军迷要被难受到吐血。日军蚁附登楼,而守军连外围观察哨都没有;

芥子毒气弹用尿就能解决;

每天的战斗一小场,其它时间吹拉弹唱娱乐开心;

人体炸弹都可行,就是不用沙包炸弹代替,还排队上

冲锋枪打落战斗机,老奇侠了

用士兵尸体堆积去举旗……

这种种‘艺术化’的加工,和抗日神剧也不过一墙之隔。

冷静点,《八佰》远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

《八佰》这割裂的故事,为啥还能让人感动,片中演员精湛的演技占了大头。管虎对演员的调教和调配,比他对叙事的驾驭能力要强太多了。片中各个人物的情绪渲染力都堪称顶级,欧豪、李晨这样大家平日口中演技平平的演员都在片中表现极好,可见管虎还是有点功力的。


冷静点,《八佰》远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

讲到管虎导演,说直接一点,管虎导演的功力还驾驭不了160分钟的片长,也驾驭不了那么复杂的故事内核,尤其是最近看了《1917》,更是高下立判,别人写意只要两句台词和几瓣飘落的樱桃花,管虎写意要跑白马,唱戏,还要罩子龙,生怕观众看不懂我管虎是写意的,是多不自信……而另一方面,管虎又自信的把观众当智障,把内容拍好了就得了,非得安排个小明哥出来明学点题,把谢团长直接搞成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画蛇添足的典型……

冷静点,《八佰》远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


之所以吐槽这么多,不是因为《八佰》拍的烂,而是因为遗憾于它不够好。我喜欢战争片,也喜欢军旅热血,更喜欢家国情怀。所以我会喜欢《八佰》的题材和故事,但同样相比类似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八佰》这些所有都显得太儿戏了。希望管虎下一部抗美援朝题材能进步一些吧,人家完美案例《集结号》已经给你放着了,总不能比不过吧……

另一个层面而言,《八佰》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是3天破6亿,为中国院线复兴打了第一枪,挺振士气的,希望下个月的《信条》再接再厉,把中国影市做成当下世界电影的旗帜级别,在疫情期间逆流而上,站在世界市场的顶端。


其实关于《八佰》,知乎有个大佬流年取次花间总结的特别好:

冷静点,《八佰》远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


冷静点,《八佰》远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