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国科幻梦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国科幻梦

无论说它是中国真正意义的第一部科幻大片,还是说它不过就是卖情怀,《流浪地球》都已经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影片,注定要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笔,是有关于中国科幻的。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国科幻梦

科幻

长期以来,科幻文学在中国都属于小众文化。它是鲁迅先生当年为了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糖衣炮弹”,是“重在科普”的科学之附庸,是“胡编乱造”的“课外闲书”……虽然叫“科幻文学”,但是科学不疼,文学不爱。

但是忽然一下子,公众开始关注起了科幻,关注起了中国科幻。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三体》,因为刘慈欣。

如果说公众对《三体》的热情,是源于互联网大佬的极力鼓吹,是因为“降维打击”之类“听上去就很高端”的词汇的流行,那么《流浪地球》终于让中国科幻“看得见了”。

太阳要爆炸,地球要流浪。这是《流浪地球》基本的设定,电影如此,刘慈欣的原著小说也是如此。但是除此之外,这两者之间好像就没啥关系了。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国科幻梦

改编

一直以来,影视改编都面临着一种尴尬:过于忠实原著让电影人缚手缚脚,离开原著又让原著党大呼上当;多少影视剧都想超越原著,但都整成了自作聪明。而如果完全脱离原著另起炉灶呢?那不就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吗?比如跟《流浪地球》同时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号称也是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但是,除了“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无意中拯救了地球”这一点之外,跟原著基本上就再也没有一点关系了。

《流浪地球》却又不同。电影里的故事是完全新编的,原著小说里并没有这一段。但是“流浪地球”的一整套设定,仍然是作者在小说里描绘的。可以说影片的创作者,是把原著中的“世界观”抽了出来,以此为背景重新创作了一部全新的电影。原著只是提供了一个舞台。

这就有意思了。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国科幻梦

文笔

平心而论,刘慈欣的作品最闪光的地方,就是他开的那些脑洞——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太阳要氦闪了,地球怎么办?人类怎么办?驾个飞船及早逃离是个顺理成章的选择,但是他给的方案却是带着地球一起飞。这一飞,一堆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个一个都要解决,也就是一个一个的脑洞。这个过程,画面感很强,给了电影创作极大的挑战,但也给出了极大的自由度。

相比之下,他的作品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文学性的缺失。他最著名的《三体》中,就有这个毛病——文笔太差了。

这一点,是“三体粉”死活不愿意承认的,或者即使承认,也要说“《三体》的伟大已经到了不需要所谓文学性来支撑的程度”。还要说,那些华丽丽的文字有什么好?你看大刘的文字朴实无华,不挺好吗?

这些人可能对“文学性”有些误解。谁说文学性就等同于华丽的词藻了?华丽词藻的堆砌,在文学上本来就是浅陋的审美好不好?海明威的用词、笔触非常平实,但不影响他作品的伟大。可大刘的作品并没有到那个程度。这一点他自己都是承认的。说《三体》伟大到不需要文学支撑?那不好意思,请别叫它“科幻文学”啊!既然是文学,就也要遵循文学的规律。既然他的作品中还在塑造人物,靠人物来表达他的观点、主张、情感……那就要接受文学视角的评判。

结论就是:文笔就是不好啊!

大刘的作品中,人物塑造往往都是纸片化、功能化的。所谓功能化,就是说这个人物出现,就是因为这里需要这么一个人物而已。像《三体》中罗辑、程心这样的人物,完全就是某一种观念的代表符号而已,大刘需要的是借这些角色的设定,来阐明他的某些观点。可以说,整个“小说”,看上去不过就是大号的说明书。“三体”三部曲,前面多少还有些故事,后面,尤其是第三部,地球的坐标暴露了,作者细心地描写人类在各个阶段自救或者保存实力的方法,不厌其烦,这段基本上就是个说明书。

说明书,是很难读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影响力啊!

它火了啊 !

既是因为互联网界大佬的追捧(主要是观念上的追捧,“降维打击”这类名词的时髦) ,也是因为这个时代终于到了开始可以接受这样作品的时候了。不管是因缘际会,还是时来运转,中国科幻,终于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而因为《三体》火了,刘慈欣火了,才有了《流浪地球》的市场。

大刘对中国科幻,功不可没。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国科幻梦

原著

《流浪地球》的原著我看了,也就短短的两万字,最多算个中篇。按上面说的标准看,也不能说写得有多好。它最大的问题就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以及流水账式的叙事。

小说的主体是地球流浪每一个阶段的描写,而主人公的作用,不过就是在地球流浪到特定阶段时,从地下钻出来,描述一下当时地球上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和成长:父亲死了,母亲死了,他恋爱了,他结婚了,有孩子了,跟爱人分道扬镳了……他是漫长的“流浪地球”计划中一小段时光的亲历者,而地球的流浪,在宇宙尺度中看来,不过是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尘埃罢了。

是的,大刘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宇宙级尺度的描写。在这个高度看来,地球、人类,都渺小得近乎可悲。

原著中最令人震撼的内容,是最后部分的地球反抗军。联合政府以太阳即将氦闪为由,策划、组织、实施了“流浪地球”计划,但是地球即将离开太阳系了,太阳却依然在后方,好好地。民众动摇了,怀疑了,骚乱了,反抗了。最终的结局是悲剧的,拥护联合政府最后五千人,为了防止玉石俱焚,本着对地球 、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主动放下了武器,迎接他们的是在零下八九十度的地球表面活活冻死。可正在此刻,太阳爆炸了。他们是对的。

地球继续流浪,由那些“胜利者”们领航……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大刘对人类文明、对无序民众的绝望。他对“多数人的暴政”的思考,在《三体》中表现得更加极端。当初看完《三体》,我的感触是:这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好了伤疤忘了疼、记吃不记打的人类文明,就让它灭亡算了!

这是大刘的悲观情绪,带着浓厚的精英主义的思考。这种情绪在电影里不好表现出来的,于是只在结尾一闪而过。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国科幻梦

电影

《流浪地球》的电影其实是跟原著反其道而行之的。在影片中,人类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不惜一切代价。

西方观众可能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带着地球去流浪,驾驶飞船不就好了吗?这是“地球派”和“飞船派”之争,在原著中其实已经有所体现。但从这一点的选择开始,影片就已经开始呈现出跟好莱坞价值观的不同。

当然还不止于此:这片子里没有绝对的个人英雄,这是英雄的群像。

主角视角下的小分队前半段其实并没有真正完成什么任务:杭州地下城被岩浆吞噬,杭州发动机重启失败;苏拉威西发动机在他们到达之前就被别的救援队重启成功——这是“饱和式”救援的成功,却让主角们没了用武之地;甚至他们想到的点燃木星的点子,也早在7个小时前就有以色列科学家提出过,并且论证不成立;而他们费尽千辛万苦点燃的火柱腾空而起之时,旁边也同时点燃了两根。还有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他们突入控制室,同时还有别人也在尝试做同样的事……

他们并不孤单。我们经常会说一句俗话: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现在,地球不转了,但是地球、人类的命运,也远远不是靠某一个个人能拯救的。是人类拯救了人类,而不是一个、几个英雄。

这实际上是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的分别。这个事情,并不简单。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国科幻梦

传奇

一个人,人力有时而穷,但是一代一代人(比如片中的一百代)前赴后继,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比如科幻。

我们现在追溯科幻文学的发展,一般认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

玛丽·雪莱,是那个著名的雪莱的夫人。我们说起文学,拜伦、雪莱往往被拿来当作象征性的人物。他们是19世纪的浪漫骑士。巧了,拜伦勋爵有个女儿,虽然在她几十天大的时候就不得不跟父亲分开,这辈子也没有再见过面,但是父女二人却都得以彪炳史册——爱达·拜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为信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拜伦和雪莱,都在青年时代英年早逝;他们的亲人,则跟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真的是一段传奇,于是了科学和文学的奇妙嫁接。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国科幻梦

科幻

科幻文学,科学、幻想、文学,这是它的关键词。这是一种科技大发展时代的文学,是工业化的产物。

雪莱夫人之后,法国的儒略·凡尔纳和英国的威尔斯是科幻文学实际的奠基人。他们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好来自当时工业革命后最发达的两个国家。

这当然不是一个巧合。事实上,每一次科技的显著进步,都带来一段科幻文学的高速发展期。比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比如二战之后的信息时代革命。每一次科技发展,都促进了科幻文学的逐步走向成熟。

现在,科幻文学早已经发展成一个大类,虽然很多概念纠缠不清,但是早已经无法忽视它的影响。科幻的创作形式,也早已不局限于虚构文学,而是延伸到动漫、游戏……当然还有电影。

科幻电影是科幻文学跟电影工业结合。它很早就有尝试,以好莱坞为代表,在进入特效时代之后,科幻文学里的想象获得了更加逼真的呈现,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

《流浪地球》:流浪的中国科幻梦

中国科幻

中国的科幻文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梁启超、鲁迅最早翻译威尔斯、凡尔纳的小说,把科幻文学介绍进中国。但是当时他们,以及后来长期的观念,都是把科幻文学当成科学普及的工具来看待,科幻小说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胡编乱造,难登大雅之堂。中间又有过断层,近几十年重新发展,但始终也只是一种小众文艺。

当然,也跟科幻文学创作者的素质有关。很多搞科幻文学创作的作者,都是理工背景出身,文学素养有所欠缺;而文学修养足够的人士,科学素养又有缺陷。“硬科幻”太硬,“软科幻”太软,杰作并不突出,也更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

所以这个时候《三体》的意义、刘慈欣的意义才更显得宝贵。它让一种“不入流”的文学形式真正开始融入了大众生活。

而在此基础上,《流浪地球》电影的出现,也更显突出。它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本身同样明显的优缺点,而在于它让中国的科幻文艺,甚至让中国的电影工业,有了一个新的锚点。

或许,多年之后回头再看,这就是中国科幻梦结束“流浪”的开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