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家于右任為他點贊!郟縣“筆王”郭富生:絃斷何人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毛筆歷來是書家必精挑細選之工具。隨著在書法道路上的探索,我對毛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我心裡一直有個夢想:儘管湖筆之名已響遍天下,但咱河南也應該能做出好毛筆!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再談什麼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豈不是笑談。

正是帶著這種希冀,我更多關注咱河南做毛筆的人。幾年前,我聽說郟縣有個叫郭富生的老人,經歷坎坷,曾在國民黨部隊當兵,他做的毛筆被“近代草聖”于右任使用並讚賞,郭富生也被人稱為“民間筆王”。遺憾的是,當我一路走一路問趕到郟縣王集鄉步店村時,竟得知老人已駕鶴西去。

原創|民國大家于右任為他點贊!郟縣“筆王”郭富生:絃斷何人聽?

“筆王”再無傳承人

從郟縣縣城向南走,幾公里處左拐,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走上一二十公里,就到了郟縣王集鄉步店自然村。問起郭富生,人們並不陌生:就是做筆的那個老頭兒吧?

一路走,一路問。當我進入步店村時,街上少有行人,市場大潮已將農村的青壯年裹入城市,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我問一位大娘:“您認識郭富生嗎?”老太太遺憾地說:“他已經不在了。”一句話,我滿腔的熱情頓時化為徹骨涼。老太太告訴我,郭富生活了80多歲,在農村還算比較長壽的。

當我轉身上車時,老老少少的幾個人正圍著車看,在這個偏僻的小村莊裡,一個外地車牌就能讓他們興奮半天。得知來意,一位老人告訴我,他是郭富生的堂弟,老人去世後家族已無人接手這份手藝。如今,老人生前的制筆工具還在不在都不好說,但經常會有人來買毛筆。說著順手往後指著一座破落的院落說:“繞過去就是俺富生哥家,他兒媳婦現在開個超市,找到超市就到了。”

超市不小,貨物齊全,女主人手腳利索地在整理櫃檯。她說,公爹生前把做筆當成一生的追求,可那活兒太苦,也不太好賣,所以丈夫就沒有繼承公爹的衣缽。他們在家的對面開了這個超市,一家人就靠著這個生活,日子還過得去。

帶著對郭富生老人的敬慕和遺憾,我表示想買幾支老人生前留下的毛筆。女主人很高興,讓鄰居幫忙看著超市,帶我跨過小路去了家裡。

原創|民國大家于右任為他點贊!郟縣“筆王”郭富生:絃斷何人聽?

看樣子郭家在當地算不錯的人家,新建的房子,郭富生老人的兒子和幾個朋友正在門口打麻將。女主人進入屋內,拉出一個大大的皮箱,裡面有數百支各式各樣的毛筆。看著老人留下的這些東西,我突然有種想掉淚的感覺,或是對文化的敬慕,或是對藝術斷裂的心疼。這些毛筆由於長時間沒有打理,筆頭已有些鬆動,但我還是買了幾支。看我挺實誠。女主人也很大方:來一次不容易,再送你一支!

離開步店,離開郟縣,心裡隱隱作痛。

浮生如夢似煙雲

這套手藝,到郭富生是第四代,可今後再無傳人了。返程的路上,對郭富生老人道聽途說來的零零碎碎的瞭解,開始在腦海裡逐漸清晰和完整起來:

郭富生老人的曾祖父早年在湖北荊州開設了一家名叫“天祿”的書店。當時書店不僅印刷、出版圖書,而且做毛筆,在江南兩岸頗有名氣,經營的文房四寶主要供應朝廷和舉子們所用。到了民國時期,“天祿”所做的毛筆更成為達官貴人們的首選。

14歲時,郭富生在一家慈幼院裡跟著叔父學習毛筆製作,19歲被迫到國民黨部隊當兵。當時國民黨駐寶豐的12軍後勤處有一個叫“復興合作社”的工廠,專門為部隊製作毛筆,所產的毛筆全部供應軍區書記處。憑著一把好手藝,郭富生從工匠一步步做到了制筆經理,負責制筆工藝。

讓郭富生這輩子最感到自豪的,就是他與于右任的相遇。1945年春天,當時的國民黨要員,同時也是民國書法界代表人物的于右任來到“復興合作社”視察,試用後,對郭富生做的筆大加讚賞,並與他合影留念。

原創|民國大家于右任為他點贊!郟縣“筆王”郭富生:絃斷何人聽?

淮海戰役後,郭富生跑了7天7夜才回到家裡。上世紀50年代,他曾在縣裡辦的合作社製作毛筆,後來不到一年廠子垮了。“文革”開始後,郭富生的做筆手藝一停就是十幾年。在這期間,他先後做過會計、工人,還到黑龍江蘭溪市當過炕煙的技術員。

1983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視筆如命的郭富生才得以回到家裡繼續做筆。

問君絃斷何人聽

老人做筆一直嚴格按照祖輩傳下來的手藝。這種純手工的毛筆,小的一天大概可以做10支,大的一支則需要花費幾天的時間。材料主要採用湖北、湖南、上海等地的山兔毛、馬蹄毛、牛耳毛、海豹毛、山雞毛、孔雀毛等。

老人生前說,他最喜好的羊毛來自崇明島。因水草好,那裡產的羊毛長的有七寸,十分難得。用這種羊毛摻上其他貴重的原料毛,精製而成的毛筆非常潤滑,十分高貴上檔次。

據熟識郭富生的人介紹,老人一直堅持認為毛筆是秦時的蒙恬創造的,而與戰國時代相比,秦朝的毛筆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將筆桿的一頭挖空,然後將筆毛放在挖空的筆腔中,再用膠粘牢。

一般說來,傳統制筆工藝大致要經過浸、撥、並、配等7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郭富生做的毛筆有100多道工序,他要求自己做筆時遵循“掠筆如號脈,擇筆如看病”,所做毛筆非常考究。

原創|民國大家于右任為他點贊!郟縣“筆王”郭富生:絃斷何人聽?

郭富生曾說過:“麻為骨頭毛為肉,前鋒齊、二鋒虛、身法要整齊,梳毛、分頭、綁、墜一樣不能少。”秉持這樣的理念,每次老人都要將買回的毛用石灰水泡上,每天搓毛換水,用梳子理順、拉齊,然後混六七遍,對六七遍,並將麻酌量摻好梳好,刀六七遍,梳七八遍,再對六七遍,用腳踩手搓,再混三四遍,對三四遍,混勻後挽成筆,然後根據毛性軟硬披勻,才可進行下一道工序。

摻毛是將各種毛料進行配比,一支毛筆的軟硬、檔次也是由毛的配比來決定的。一支好毛筆有尖齊圓健之說。尖,即筆鋒一沾水是尖的;齊,沾水後不披不散;圓,筆頭飽滿渾圓;健,筆頭富有彈性。郭富生製作的“大小由之”,書畫通用,堪稱上好的書寫用筆。

郭富生曾先後收過6個徒弟,但都未學成。老人試著教自己的幾個孫子學做毛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最後都放棄了。而兒子們由於年齡的關係,早就放棄了這門手藝。

作為一個孤獨的行者,儘管很苦,但是郭富生樂在其中。他曾說:“沒有君子不養藝人。”正是有了那些用筆者的支持,他才堅定地一步步走下去。

如今,這堅持成了永遠的背影!

(本文屬原創作品,專供頭條號“首席觀察”,歡迎點評轉發)

特別聲明:近期,發現一些文賊頻頻盜竊本頭條號文章,故此聲明,未經授權不得照搬本人作品。同時警告“快諮詢”號的“娛樂卦師

”,儘早將照搬本人的作品《大雨中嶽武穆夜書出師表,他的眼淚誰能懂》刪除,否則法庭上見!!

原創|民國大家于右任為他點贊!郟縣“筆王”郭富生:絃斷何人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