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家于右任为他点赞!郏县“笔王”郭富生:弦断何人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毛笔历来是书家必精挑细选之工具。随着在书法道路上的探索,我对毛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尽管湖笔之名已响遍天下,但咱河南也应该能做出好毛笔!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再谈什么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岂不是笑谈。

正是带着这种希冀,我更多关注咱河南做毛笔的人。几年前,我听说郏县有个叫郭富生的老人,经历坎坷,曾在国民党部队当兵,他做的毛笔被“近代草圣”于右任使用并赞赏,郭富生也被人称为“民间笔王”。遗憾的是,当我一路走一路问赶到郏县王集乡步店村时,竟得知老人已驾鹤西去。

原创|民国大家于右任为他点赞!郏县“笔王”郭富生:弦断何人听?

“笔王”再无传承人

从郏县县城向南走,几公里处左拐,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上一二十公里,就到了郏县王集乡步店自然村。问起郭富生,人们并不陌生:就是做笔的那个老头儿吧?

一路走,一路问。当我进入步店村时,街上少有行人,市场大潮已将农村的青壮年裹入城市,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我问一位大娘:“您认识郭富生吗?”老太太遗憾地说:“他已经不在了。”一句话,我满腔的热情顿时化为彻骨凉。老太太告诉我,郭富生活了80多岁,在农村还算比较长寿的。

当我转身上车时,老老少少的几个人正围着车看,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一个外地车牌就能让他们兴奋半天。得知来意,一位老人告诉我,他是郭富生的堂弟,老人去世后家族已无人接手这份手艺。如今,老人生前的制笔工具还在不在都不好说,但经常会有人来买毛笔。说着顺手往后指着一座破落的院落说:“绕过去就是俺富生哥家,他儿媳妇现在开个超市,找到超市就到了。”

超市不小,货物齐全,女主人手脚利索地在整理柜台。她说,公爹生前把做笔当成一生的追求,可那活儿太苦,也不太好卖,所以丈夫就没有继承公爹的衣钵。他们在家的对面开了这个超市,一家人就靠着这个生活,日子还过得去。

带着对郭富生老人的敬慕和遗憾,我表示想买几支老人生前留下的毛笔。女主人很高兴,让邻居帮忙看着超市,带我跨过小路去了家里。

原创|民国大家于右任为他点赞!郏县“笔王”郭富生:弦断何人听?

看样子郭家在当地算不错的人家,新建的房子,郭富生老人的儿子和几个朋友正在门口打麻将。女主人进入屋内,拉出一个大大的皮箱,里面有数百支各式各样的毛笔。看着老人留下的这些东西,我突然有种想掉泪的感觉,或是对文化的敬慕,或是对艺术断裂的心疼。这些毛笔由于长时间没有打理,笔头已有些松动,但我还是买了几支。看我挺实诚。女主人也很大方:来一次不容易,再送你一支!

离开步店,离开郏县,心里隐隐作痛。

浮生如梦似烟云

这套手艺,到郭富生是第四代,可今后再无传人了。返程的路上,对郭富生老人道听途说来的零零碎碎的了解,开始在脑海里逐渐清晰和完整起来:

郭富生老人的曾祖父早年在湖北荆州开设了一家名叫“天禄”的书店。当时书店不仅印刷、出版图书,而且做毛笔,在江南两岸颇有名气,经营的文房四宝主要供应朝廷和举子们所用。到了民国时期,“天禄”所做的毛笔更成为达官贵人们的首选。

14岁时,郭富生在一家慈幼院里跟着叔父学习毛笔制作,19岁被迫到国民党部队当兵。当时国民党驻宝丰的12军后勤处有一个叫“复兴合作社”的工厂,专门为部队制作毛笔,所产的毛笔全部供应军区书记处。凭着一把好手艺,郭富生从工匠一步步做到了制笔经理,负责制笔工艺。

让郭富生这辈子最感到自豪的,就是他与于右任的相遇。1945年春天,当时的国民党要员,同时也是民国书法界代表人物的于右任来到“复兴合作社”视察,试用后,对郭富生做的笔大加赞赏,并与他合影留念。

原创|民国大家于右任为他点赞!郏县“笔王”郭富生:弦断何人听?

淮海战役后,郭富生跑了7天7夜才回到家里。上世纪50年代,他曾在县里办的合作社制作毛笔,后来不到一年厂子垮了。“文革”开始后,郭富生的做笔手艺一停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他先后做过会计、工人,还到黑龙江兰溪市当过炕烟的技术员。

198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视笔如命的郭富生才得以回到家里继续做笔。

问君弦断何人听

老人做笔一直严格按照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这种纯手工的毛笔,小的一天大概可以做10支,大的一支则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材料主要采用湖北、湖南、上海等地的山兔毛、马蹄毛、牛耳毛、海豹毛、山鸡毛、孔雀毛等。

老人生前说,他最喜好的羊毛来自崇明岛。因水草好,那里产的羊毛长的有七寸,十分难得。用这种羊毛掺上其他贵重的原料毛,精制而成的毛笔非常润滑,十分高贵上档次。

据熟识郭富生的人介绍,老人一直坚持认为毛笔是秦时的蒙恬创造的,而与战国时代相比,秦朝的毛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将笔杆的一头挖空,然后将笔毛放在挖空的笔腔中,再用胶粘牢。

一般说来,传统制笔工艺大致要经过浸、拨、并、配等7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郭富生做的毛笔有100多道工序,他要求自己做笔时遵循“掠笔如号脉,择笔如看病”,所做毛笔非常考究。

原创|民国大家于右任为他点赞!郏县“笔王”郭富生:弦断何人听?

郭富生曾说过:“麻为骨头毛为肉,前锋齐、二锋虚、身法要整齐,梳毛、分头、绑、坠一样不能少。”秉持这样的理念,每次老人都要将买回的毛用石灰水泡上,每天搓毛换水,用梳子理顺、拉齐,然后混六七遍,对六七遍,并将麻酌量掺好梳好,刀六七遍,梳七八遍,再对六七遍,用脚踩手搓,再混三四遍,对三四遍,混匀后挽成笔,然后根据毛性软硬披匀,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掺毛是将各种毛料进行配比,一支毛笔的软硬、档次也是由毛的配比来决定的。一支好毛笔有尖齐圆健之说。尖,即笔锋一沾水是尖的;齐,沾水后不披不散;圆,笔头饱满浑圆;健,笔头富有弹性。郭富生制作的“大小由之”,书画通用,堪称上好的书写用笔。

郭富生曾先后收过6个徒弟,但都未学成。老人试着教自己的几个孙子学做毛笔,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最后都放弃了。而儿子们由于年龄的关系,早就放弃了这门手艺。

作为一个孤独的行者,尽管很苦,但是郭富生乐在其中。他曾说:“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正是有了那些用笔者的支持,他才坚定地一步步走下去。

如今,这坚持成了永远的背影!

(本文属原创作品,专供头条号“首席观察”,欢迎点评转发)

特别声明:近期,发现一些文贼频频盗窃本头条号文章,故此声明,未经授权不得照搬本人作品。同时警告“快咨询”号的“娱乐卦师

”,尽早将照搬本人的作品《大雨中岳武穆夜书出师表,他的眼泪谁能懂》删除,否则法庭上见!!

原创|民国大家于右任为他点赞!郏县“笔王”郭富生:弦断何人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