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摞”門戶

原創 | 閆孟秋

“食摞”門戶

恍惚間,母親離世快三個春秋,按照鄉俗,要給母親“過三年”。

一個人離世後在世人對他的紀念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最公眾最普遍的就是“祭日”。先是“頭七”,即離世第一個七天,再是“三七”“五七”“五十”“百日”“頭週年”“二週年”“三週年”。這三年中,兒女不得穿紅色衣服,家裡不得過訂婚結婚以及其他喜慶之類喜事,至三週年後,百無禁忌。

鄉下“過三年”有“大過”和“小過”之分。“大過”要動親戚,動朋友,設禮房,請“樂人”,有的人家甚至要唱大戲。“小過”就是直系親屬就地燒紙,沒有“樂人”,也不設禮房。這幾年提倡紅白喜事節儉,大都是小過,重要親戚就地燒紙,吃個便飯,有個簡單儀式就行。但不論大過還是小過,作為女兒都是“全食摞”門戶。

“食摞”是一種分層疊加式木匣,形狀為長方形,有梁,有環,最早使用於宮廷禮儀之中,流入民間之後,被百姓視為正規活動禮儀中的最高禮儀,故民間有諺語:十個包袱不如一架食摞,意思就是說用十個包袱包的禮品東西,不如用一架食摞抬著有面子。在舊時候,大戶人家一般自己都有“食摞”,重要門戶都用“食摞”抬著東西,一則正式,二則走在路上也氣派。

在關中道的喪葬文化中,關於“食摞”門戶在農村有很大的講究。說某某某人行門戶是“食摞”門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行門戶的人是逝者的女兒,是直系親屬。第二種情況是行門戶的人是逝著的非常重要的女性親戚,比如侄女,外甥女,或者乾女,而且和逝去人家平時走動很親密。

“食摞”從內容分為“獻席食摞”和“食品食摞”,最近這幾年又興起了“蛋糕食摞”。“獻席食摞”裡面用碗放九樣東西:四個肉碗子(兩個條子肉碗,兩個方塊肉碗),四個素碗(多為洋芋絲、涼拌豆芽、芹菜、紅蘿蔔絲、蓮菜這些家常菜),中間碗放一個大圓蒸饃,再在每個碗上面插上五顏六色的紙花。“食品食摞”放四樣食品,各分兩份,中間還是一個大圓饃。食品一般有江米條、麻花、煮餅、小餅乾、小果子等,同樣要插五顏六色的紙花。“蛋糕食摞”裡放九個蛋糕,蛋糕直徑大小三四寸不一,上面有奶油水果做的太陽、花朵等造型,費用高,但看起來洋氣大方也上檔次,這種情況多是行門戶的人是年輕人,或者在外面工作,經濟狀況好一些。

“食摞”門戶

從東西多少上“食摞”分為“全食摞”和“普通食摞”。“普通食摞”就是上面的東西。“全食摞”除過上面九樣東西外再加九瓶酒九條煙。這種“食摞”一般是親生女兒的門戶,女們通常是和孃家兄嫂商量好,過事用啥菸酒“食摞”裡就放啥菸酒,有替孃家過事分擔的意思。“普通食摞”適合侄女外甥女之類關係,除過乾禮之外比普通人更重一點。乾女的“食摞”一般比較尷尬,重不能超過親生女們的“全食摞”,輕不能低於侄女外甥女的“普通食摞”,故一般介乎於其中間,也帶上菸酒,多為三瓶酒三條煙,也有關係特別近的帶六瓶酒六條煙,這都是少數。

帶“食摞”行門戶有個講究,就是行門戶的人是不直接把“食摞”抬進主家的,而是過事前一天下午六七點左右,行門戶的人把“食摞”帶到主家村口或者巷口,由主家幫忙的人把“食摞”抬進主家,俗稱“接食摞”或者“迎食摞”,幫忙的鄉親們會在相公頭的帶領下,禮樂聲中,端著酒碟子,組成隆重的迎“食摞”隊伍,在村口或者巷口,先給行門戶的人端個酒,再叫孝子們給行門戶的人磕頭行禮,最後把女們的各類祭品擺成一字長蛇陣,從村頭由樂人們吹吹打打把“食摞”抬回去。接“食摞”,還有一個講究,就是要給抬“食摞”的人紅包。如果幫忙人和行門戶人比較熟悉,這時候就熱鬧的多,一個要的多,一個給的少,討價還價,說說笑笑,其實也不是要錢的多或者少,就是圖個氣氛好,人緣好。不熟悉的話稍微說幾句笑話行門戶的就給了紅包,講究的人有時還給毛巾香皂之類東西,這些算是酬謝抬食摞的。到主家後,行門戶的人在禮房登記了門戶,包括現金、“食摞”、食品,或者挽帳,花圈等等,把“食摞”裡的東西擺到祭祀靈位前,隨後才開始祭奠活動。至此,接“食摞”才算全部完成。

過三年除過乾禮“食摞”外還有紙紮。紙紮鋪紙紮有住的金鑾殿、騎的大白馬自行車摩托車,看的電視機、坐的飛機火車長沙發、吃的水果等等,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人們希望離世的人延續陽間的現代文明和榮華富貴。“紙紮”必須先一晚上供放在設的靈位前,第二天連同裝“獻席”的“食摞”一起帶到墳地。

現在,“食摞”已經不能單純的看作是人們在婚喪活動中的使用器物,它更多的是給現代文明賦予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韻味,也值得我們作為民俗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

“食摞”門戶

來源:大荔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