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崔氏歷史典故選錄(連載三)

【按】歷史可以遠去,但其曾經演繹的故事卻隨時光一路而來。無論正與反、褒與貶、遠與近,都給人以啟迪或教訓。中華崔氏三千年來,雖不免痛苦的經歷,卻更多美好的口碑,並因此持續近千年而擁“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的“望族”稱譽——崔樹湊(本文作者)

大器晚成——據《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記載: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一事無成,親友們都看不起他,但崔琰卻很器重他,並憑自己的經歷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磨練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有大作為的!”後來崔林果然成才並當上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東漢末年名士。其少時喜好擊劍,崇尚武功,尤其喜歡交友。但有些人卻認為他除了舞刀弄棒,學問上一竅不通,不願與他交往。他為此十分羞愧,便從23歲起感慨發奮,拜師求學,終於文武雙全。先被當時獨霸北方的袁紹招為謀士,後歸順曹操,併為其出了不少好主意,很受曹操器重。曹操有次與崔琰商量,想立其小兒子曹植為太子。崔琰勸說:“自古立長不立幼,否則大家心中不服,容易種下禍根。此類例子古來不少,請主公三思!”曹操知道曹植是崔琰侄女婿,但崔琰卻絲毫不偏袒,為此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無私。

南鷂北鷹——據《晉書•崔洪傳》記載:晉武帝時期,御史大夫崔洪為人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以敢於直言而著稱,受到武帝重用。有次他上書直斥聯姻帝室的馮恢“不敦儒業”,討好馮恢的翟嬰為“浮華之目”,結果翟嬰的散騎常侍之職被免,眾人則再次領略到崔洪的厲害。特別是那些心裡有鬼、行為不端的,都生怕被瞅出毛病,像奏翟嬰那樣被奏掉官職。後來崔洪做了尚書右丞,輔佐尚書令,總領綱紀,那些官員就更怕他了。有好事者就此而編歌謠曰“叢生荊棘,來自博陵。在南為鷂,在北為鷹。”說的是崔洪到哪裡都不饒人(後人用於比喻性格嚴峻之人)。再後來,崔洪官至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這個在別人眼中足以門庭若市的實權肥差,在崔洪卻“口不言貨財,手不執珠玉”,想搞歪門邪道者生怕弄巧成拙,沒一個敢進其家門,。

崔洪,字良伯,晉代博陵安平人。其曾祖父崔寔是東漢後期大名鼎鼎的政論家,著有《政論》《四民月令》等書。其父崔贊於三國時期在魏國做過吏部尚書、左僕射,為人儒雅,量大胸寬。出身如此世家,崔洪傳承祖輩諸多優點,年輕時就以剛正而聞名,為官後更擅於自我反思與警醒。《晉書•崔洪傳》還記載說:崔洪曾推薦雍州刺史郤詵代替自己原來的職務,後來郤詵卻彈劾崔洪的過錯。崔洪曾為此感嘆:“我推舉郤詵,而他卻彈劾我,這是挽弓自射啊!”郤詵聽到後說:“往昔趙宣子任用韓厥為司馬,韓厥依法殺了其僕人。宣子反而高興地對大夫們說‘恭喜我吧,我選拔了韓厥!’崔洪為國舉才,我以才被舉,各自為自己的職責,何故如此而言?”崔洪聽後,更加看重郤詵。

房崔愧心——南北朝時北魏有個叫房愛親的人,妻子崔氏是河北清河人。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房景伯,次子名叫房景光。崔氏親自教他們讀《易經》《書經》《詩經》《禮記》《春秋》《孝經》《論語》《孟子》《周禮》等九部經書。後來房景伯在清河郡做太守,有一個貝邱縣的婦人來向官府告她兒子不孝的行為,官府就要把婦人的兒子治罪。崔氏得知後,就叫房景伯把那個婦人叫到衙門裡來,和自己同吃同住。又叫那個婦人的兒子跟在房景伯身邊,每逢房景伯去問候崔氏起居的時候,那個婦人的兒子就立在堂下看著。果然這樣不到十天工夫,那個婦人的兒子就表示悔改了,要求回去。崔氏說:“此時他還是面子上的慚愧,並非內心真的慚愧,且不要理他!”又過了二十多天,那個婦人的兒子叩著頭直至流血,其母也流著眼淚要求回去了,於是才叫他們母子回去。後來那個婦人的兒子,竟以孝順出了名。有詩讚曰:崔氏佐子,教化垂箴。不在革面,須愧其心。

恥以自達——據《北齊書•卷四十二•列傳》記載:北齊天保初年,崔劼在朝廷裡任侍郎,掌管機密要事。當時像他這樣做高官的,孩子一般都在京為官。而崔劼的兩個兒子崔拱和崔撝,卻都做著地方官,離家很遠,生活艱苦。其弟崔廓之於是勸他說:“我看崔拱和崔撝都很成才,學識口碑都不錯,符合做京官的要求,你為什麼不把孩子調到身邊來呢?”崔劼回應道:“要想升遷就做出實績讓上級賞識,要想留好名就立身中正謹慎處事。託關係求升官是件十分厚顏無恥的事,是人生恥辱。現在我若推薦自己的兒子在朝裡做官,一樣也是件很羞恥的事。寧可虧了前程,也不能虧了人品!”此話後來傳揚開來,人們都非常歎服崔劼的立身之道。後世很多名宦大儒,也都以此為榜樣,修身持家,教化子弟。崔劼由此成為一位古代著名的模範人物。人們因此贊曰:“崔劼立身,恥言自達。雖有佳兒,不為薦拔。”併為此感嘆:沒有人不疼愛自己的孩子,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榮耀門庭。況且當時世家大族的子孫都在京城裡做官,崔劼身居要職又深受倚重,是皇帝面前的紅人,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想把兩個兒子調到京城任職,是很容易的事。但他自己仍然清虛寡慾,明恥立身,不受環境影響。相比較之下,那些只顧自己,蠅營狗苟,一心只想著為自己和孩子謀求利益的人,就愈發顯得厚顏無恥了。

泣諫惜法——據新舊《唐書》記載:崔玄亮(768—833年),字晦叔,磁州昭義(今河北磁縣)人,祖籍博陵安平。貞元十一年進士。元和初年被薦入朝。遷監察御史,轉任侍御史。唐憲宗時歷官密、歙、湖三州刺史。與白居易等有往來。唐文宗時,節度使鄭注受人指使,誣稱宰相宋申錫聯絡皇弟商議謀反,唐文宗準備法辦他。崔玄亮率十四位大臣乞求文宗明察,並建議慎重調查,文宗不準。崔玄亮進而跪哭說:“孟子說過,身邊人都說誰該殺,不能聽信;大臣們說誰該殺,不能聽信;天下人都說誰該殺,然後查明真相,才可以依法處置。現在是開明時期,處決一個平民百姓尚須謹慎,何況處決一個無辜的宰相呢?我只是為您維護法律尊嚴,確實不是為宰相辯護啊!”文宗聽後深有感悟,怒氣稍解,於是不再堅持處決宋申錫。大臣們都佩服崔玄亮的剛正果敢,崔玄亮由此名重於朝。

文章四友——據《新唐書•文藝•杜審言傳》記載:“(杜審言)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四人雖詩風不一,但才華出眾,並對五言律詩的形成作出了貢獻。崔、杜為兒女親家,崔融長女系大詩人杜甫之生母。

崔融(653—706年)字安成,唐代齊州全節(今山東章丘)人,文學家及詩歌理論家。其為文華美,當時無出其右者。尤以《洛出寶圖頌》《則天大聖皇后哀冊文》見功力。因作《則天哀冊文》時苦思過甚,遂發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讀之恩,追贈為衛州刺史,諡號“文”。

(待續...)

(本文作者為福建寧德宗親 崔樹湊 崔氏曾為寧德顯姓,居“崔彭陳林左”五大姓之首,現有人口約2000人,世出一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